孤独症教育家校社协同的实践探索

2024-03-31 17:03李燕玉
现代特殊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特殊教育学校

【关键词】 孤独症教育;家校社协同;特殊教育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60

【作者简介】 李燕玉,中小学高级教师,福建省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晋江,362200)。

孤独症是一种发病机理至今不明的神经性发育障碍,在官方还没有出台与孤独症学生相关教育指南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该如何针对出现的大量孤独症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呢?福建省晋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特设孤独症学生教育部,经过9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三维立体、全方位育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

首先,强化学校主体责任。面对孤独症学生比例逐渐增大的局面,特殊学校主动思考应对策略,在课程体系构建、学生活动组织、班级文化布置、校园环境营造、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借鉴国家课程方案为孤独症学生进行校本、生本化调整,设置学科课程(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活动、社区融合等)、支持课程(视觉提示、结构化教学、图片沟通系统等)和潜能课程(绘画、艺术、特色社團活动等)。孤独症学生有社交沟通障碍和视觉优势等特点,教育不能单纯靠说教,而是要利用体验式的情境空间及活动,引导他们在视觉学习、亲身参与中去感知、去体悟。为了加强师资建设,学校一方面让担任智障或听障教学的教师进行转型,一方面积极招聘具有孤独症专业背景的教师。老师们从全面充分熟悉孤独症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始,主动融入孤独症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学校搭建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利用专家讲学、专项培训、校本研修、外出访学、跟岗学习等内外渠道,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其次,发挥家庭协同作用。家庭教育对孤独症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学校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纳入工作计划,充分发挥专业指导优势。学校建立健全家长委员会制度,落实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举措,真正办好家长学校。学校把家长当成教育的盟友和支持者,针对家长面临孤独症学生的心理挫败感、无力感及急需专业支持的渴求感,依托“向阳花开”家校工作坊,经常性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活动,内容涵盖孤独症学生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个案研究会、专家现场(或线上)指导、育儿经验分享、亲子活动及家长心理团训、喘息服务等,全方位支持,使家长从学校教育的旁观者变为合伙人。教师认真落实全员家访活动,充分借助网络社交工具及时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在家表现情况,引导家长延伸教育能效,带孩子体验社会、体验生活,促进学生融入社会。

再次,注重社会资源整合。充分挖掘晋江本土教育资源,凝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力量,共同关心关爱孤独症学生是学校多年来始终坚持的方向。学校坚持“双向融合”,每年均会组织普校(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与孤独症学生“同上一堂课”(绘画、艺术、体育活动等);也会让孤独症学生深入普校参加融合主题活动;还会组织普特学生走入社区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习与人沟通交往的技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学校特别重视校社联动,以居民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志愿者为辅助,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联动构建孤独症学生融入社会生态圈。学校组织孤独症学生影院观影、公园踏青、科技馆参观、走进社区福利院关爱孤寡老人;让他们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闽南民俗文化馆、石头博物馆等研学,到戏剧中心体验掌中木偶、戏剧表演等非遗文化观演;联合各级各类志愿者组织开展“阳光课堂”志愿者活动,争取本市慈善公益社团到校开展爱心助学活动等,帮助孤独症学生解决生活困难,重燃学习生活的希望。

家校社协同共育的良好教育生态能发挥整体效应,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有效破解当前特教学校在孤独症学生教育方面势单力薄的问题。

猜你喜欢
特殊教育学校
体育教学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影响分析与实施策略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浅谈特殊教育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
关于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问题的调研
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探析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创新探究
浅谈如何打造新建特殊教育学校育人环境和教学管理
构建阳光体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浅析以就业为导向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人格养成
自闭症儿童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安置情况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