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公共藏书楼:新模式下打造多元文化空间

2024-03-31 03:52李盛通讯员吕国峰
工会博览 2024年8期
关键词:藏书楼红楼藏书

□本刊记者 李盛 通讯员 吕国峰

漫步于北京西四南大街,在鳞次栉比的商铺之中,有一处静谧悠闲的去处,平添了些许文化气息,这里就是红楼公共藏书楼(原红楼影院),一处复合型阅读空间。对于北京人来说,红楼影院是那个时代的美好记忆。诞生于1945 年的红楼影院,原为红楼球社。它不仅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第一家“无障碍影院”,更是那个年代首轮放映最新影片的“头牌”影院之一。

影院到藏书楼

最引人注目的当数红楼公共藏书楼,这里不仅是国内首家共享藏书楼,也是老建筑转型提升的典型之一。

早在80 多年前,这儿就已经闻名京城了。红楼公共藏书楼前身是建于20 世纪30 年代的红楼电影院,1945 年11 月20 日改为红楼影院。家住在西安门大街的张先生回忆起当年这里的红火景象,感叹连连。

“过去北京电影院不少,但是一个路口能有三家电影院的,实属少见。西四路口汇集了胜利、红楼和地质礼堂三家电影院,20 世纪80 年代,每到傍晚或者休息日,西四丁字路口人行道上总会排满进电影院的观众。”他说。

红楼影院一度创造了许多“首家”:这儿是北京市第一家宽荧幕立体影院;北京市第一家“无障碍影院”;北京最新中外影片首轮放映的最佳影院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单体式电影院不再适应人们观影的需求。2012 年,红楼电影院停止放映。

2014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文委开始探索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利用新模式,并结合西城区区域特点,提出了建设“记忆西城、书香西城、艺术西城、时尚西城”四个西城的目标,这是围绕中央“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根据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为西城区的基层文化工作打造的新格局,规划的新蓝图。

对很多北京人来说,红楼电影院是美好的文化记忆,如何改造这座建筑,使之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被提上了议程。西城区文委提出利用原有建筑的空间特性,将之改造成一座优秀传统与创新思维相融合的新式藏书楼,由政府提供公共空间,邀请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建筑设计团队设计,委托社会机构运营,让沉睡于民间的个人藏书重新进入社会流通,激活藏书背后隐藏的人文价值,使老红楼电影院重新焕发文化活力。

2018 年,历时4 年多创意、策划、改造,有着70多年历史的红楼影院摇身一变,成为全国首创的复合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红楼公共藏书楼。

众藏、共阅、分享

红楼公共藏书楼是以众藏、共阅、分享为核心理念,集私人藏书楼、公共图书馆、实体书店之所长,以书为媒介实现人文思想交流、促进文化传播的一个复合型文化空间。所谓“众藏”是指藏书来源于社会公众;“共阅”是指无门槛阅读,藏书楼面向社会开放,大众可以无偿阅读;“分享”是指图书藏家、作者通过读者阅读来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感悟。

走进红楼公共藏书楼你会发现,这里确实别有一番天地:穿越一个近30 米的阅读通道后,便进入了主体藏书区。藏书区在空间设计上保留了曾经电影院的空间风貌,约为2000 平方米的空间四周布满了三层高高的书架,过去电影院的座位、台阶如今成为可以入座的阅读区。一层为共享图书区,图书来源为自采,图书可以阅览、借阅和购买。二层为借阅区,图书来源为个人或机构捐赠或托管图书,可以阅览、借阅。三层为阅览区,图书来源为名家藏书,仅可阅览。据工作人员介绍,东楼及北侧区域是后台研究区,主要入藏知名专家学者的精选藏书和手稿,可以为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创作出版提供个性化服务。

藏书楼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入藏图书方式分捐赠、托管和合作三种。

捐赠是指依照《图书馆法》,由西城图书馆接受捐赠或委托藏书楼保管运行,供读者借阅。捐赠入藏的图书至少会在红楼放置5 年,然后视情况永久入藏红楼或调拨其他公共图书馆。托管则是指图书所有人将藏书存放在藏书楼,所有权还属于委托者,但可以供公众在红楼阅读或借阅,一期以5 年为限,5 年期满后根据托管者意愿,或延期托管、或永久托管、或转捐赠。这位负责人强调,这是公共藏书楼的创新所在。合作是指与出版发行机构合作,为藏书楼提供新书,这部分图书可借阅、可购买。读者可通过借阅、购买方式累积信用积分,享受免押金借阅福利,志愿者也可通过提供志愿服务换取积分的方式取得借阅权利。

手中的图书如何才能入藏?工作人员介绍说,读者朋友想要托管自己的图书,可先通过“红楼公共藏书楼”APP、微信公众号或电话预约,经过初筛后,藏书楼会安排专家对其进行评估,有价值且适合的书才会选入藏馆,入选图书以人文社科类为主。

据了解,自从2018 年4 月藏书楼开始接受入藏起,迄今已有不少知名学者和文化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珍藏放入红楼公共藏书楼。比如: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载涛之子金从政、沈家本曾孙沈厚铎、吴祖光女儿吴霜,以及梁思成的学生、著名建筑考古学专家杨鸿勋等。

“我们还设计了口述史采制工作室,”红楼公共藏书楼工作人员介绍,“将为入藏者及社会公众在个人口述录制、定制化出版和口述史制作时使用。此外,我们的藏书楼还可以提供各类讲座、报告、研讨、新书发布等阅读推广活动服务。”

老城街区绽放新活力

所谓藏书楼,是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我国最早的藏书建筑出现在宫廷里,如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等。唐宋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书籍开始普及,私家藏书与官藏并驾齐驱,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红楼藏书楼则是在传承中国传统藏书文化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而打造的一个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也因此,其自身的定位是“复合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除了全新的藏书与阅读理念,这处经由原来电影院超大空间全新设计改造的藏书与阅读场所,也为来访者塑造了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空间感。行走其中,能感受到流动且富有变化的建筑层次,这些变化也充分契合了这座藏书楼多层次的阅读需求,为市民呈现出一个具有崭新理念的公共阅读空间,也在保护老城历史街区风貌的基础上,提升了街道的美学特征。

从建筑改造前的状态看,原先电影院的观看厅空间,是完全退后于街道的,朝西隔着快餐厅的二层小楼;朝北,则需要穿过一个老宿舍楼的“过街楼”与街道相连。所以那栋老式的红砖墙影院放映厅,完全淹没在周边的建筑中。而且,周围所有建筑的建造年代都是有差异的,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变化,并变化至今。

另一方面,因为用途几经改变,红楼周边在不同年代也新增了不少“附属品”,这些建筑像藤蔓一样附着在红楼周围。对此,主创团队在设计上做起了减法,将“附着”在红楼上的建筑与主体剥离开,原来的密闭空间改造成天井和院子,让几个本来已经完全粘连在一起的建筑之间,产生一个有光线进入的、近似于户外感觉的空间变化。

这样别具一格的“光院子”,在藏书楼的东西各有一处,形成藏书楼序列空间韵律的一个小高潮,也是观历史片段的橱窗。在光的处理上,“光院子”是非常重要的采光空间,在进入不同层次的建筑时,光线上和空间高矮上都有变化,形成丰富的序列感。

藏书楼西立面突出了取景框式样的设计,并且使用玻璃使内外通透,藏书楼的西侧,隔着西单北大街有一个“砖塔胡同”,在胡同口便是老砖塔下的正阳书局了,红楼藏书楼和这处关联的读书场所就有了一个视觉上的延续性,并与这个具有文化气息的古建筑隔街相望,在嘈杂街道的“两岸”彼此照应。

从外观来看,原有老建筑的主体结构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进门后顺着阅读长廊一直前行,就能进入到由原来电影院的空间改造而成的藏书与阅读场所,中间区域摆放了几排读书桌,原有的观影阶梯被创造性地改造成了观众阅读区,能让来访者体会到了强烈的空间感。此外,藏书楼内还有着一个设计师特意保留的红楼电影院主体建筑的原始外立面。行走其中,流动且富有变化的历史年代感扑面而来。

“红楼公共藏书楼区别于传统图书馆,它开创了让沉睡于民间的个人藏书重新进入社会流通的路径,并深入挖掘了藏书背后的人文价值。在运营的过程中,还将不断在公共区域加入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日内容,贯穿图书、展览、沙龙活动、商品展示、个人口述史等多种形式,给用户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打造以社区为轴辐射整个北京地区的文化中心。”藏书楼负责人表示,红楼公共藏书楼的理念是:幸福的终身学习,目标是打造北京核心城区内的一块精神地标。在实体书店政策推动下,红楼公共藏书楼正朝着目标前进,继续惠及附近社区居民,并以首家捐赠、托管和合作的创新运营模式充分展示阅读的魅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氛围,点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添一处靓丽风景。

猜你喜欢
藏书楼红楼藏书
红楼摆摊
红楼女排
红楼:曲终人散,一片白茫
渐解红楼味
珍惜每一本藏书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藏书楼开出一朵花
城南袁氏及其藏书楼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