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经典,根植红色精神

2024-04-02 15:19关莹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课文

关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的灌输,又加强情感的教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红色经典课文为载体,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一、巧用背景材料,激发爱国情怀

教材中的红色经典,由于年代久远,难免会让学生产生认知鸿沟。时空的距离,认知的隔阂,大大影响学生对文本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背景材料,将图文、影像于一体的多媒体引进课堂,帮助学生了解革命时代背景,从而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突破时空的壁壘。

(一)图文结合,拉近情感距离

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理解“中华不振”这个词语时,对于生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来说的确存在困难。针对这一情况,出示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民、列强瓜分中国、圆明园的原样以及被毁后的图片,让学生回到周恩来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悲惨现状,从而明白正是因为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外国列强才敢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任意妄为。他们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强行掠夺属于中国人的土地管理权。中国人民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是借助图片资料,带领学生走进了那段沧桑的历史,感受到“中华不振”所带来的屈辱和不堪,再回到课文中品读“中华不振”这一语句,学生的理解得以升华,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影视铺垫,拉近时空距离

教材中很多经典革命题材的课文都被拍成了电影。教师适时利用课程资源,将优秀的影片引进课堂,为解决因时空跨度大带来的教学困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影视的铺垫不仅再现了文中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教学《七律?长征》一文时,教师借助影视作品,让学生重温革命岁月。尤其在理解“暖”与“寒”二字时,从字面上似乎不难理解,但真正从内心形成深切感受却有难度。因此,教师引入《金沙江畔》和《飞夺泸定桥》两部电影,选取重点片段引导学生体会红军长征途中历经的艰难险阻,感悟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教学《军神》一文时,为了凸显刘伯承为革命不惜忍受痛苦的坚定与镇定,选取电影《青年刘伯承》中,刘伯承在手术前拒绝麻药,坚持做完眼部手术的这一片段。影片中沃克大夫把刘伯承眼睛里烂肉剪下来的手术情节深深震撼了学生们。

他们对“军神”刘伯承元帅为了革命事业的那份坚忍佩服得五体投地。借助革命影视资源学习革命题材的课文,不仅能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到手术的惊心动魄,而且能够深入刻画刘伯承的光辉形象,拓展学生学习革命文本的深度和广度。

(三)链接生活,拉近认知距离

红色经典课文所讲述的革命故事与现今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革命先辈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一切是学生难以想象的。教学中,教师找准过去与现在的共通点,为学生搭设情感桥梁,激发学生的共情体验。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英勇跳崖”时,学生从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举中感受到他们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这一壮举让学生既感到震撼,又存在疑问。明知跳下去会死,为什么还要做呢?五壮士的行为显然与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发生了冲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诠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教师例举生活中的实例,如白衣天使、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他们舍“小我”为“大家”。学生通过真实的生活实例认识到,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是五壮士与身边默默奉献的“英雄”都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从过去链接现实,从现今回望过去,学生们走近英雄,立志争做新时代英雄。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拉近认知距离,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二、根植语言文字,浸润革命教育

红色经典课文因其具有的特殊性,教学时往往会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味与赏析,使得教学变成空洞地说教。因此,要用好红色教材,努力探究课文在语言文字与教学取向之间的契合点和着力点,以“语文”所特有的方式开启革命传统文化,渗透人文思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聚焦言行,读中悟

红色经典课文往往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展现人物品格精神。教学时,着眼文本特色,根植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教学《黄继光》一文时,首先,抓住三处描写“爬”的语句进行品析,从“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到“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再到“用尽全身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把黄继光在受伤虚弱的情况下,凭借顽强毅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表现出来;其次,抓住三处描写“站”的语句进行品析,将黄继光在恶劣的环境下毅然站起来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刻画出来;最后,抓住“张开、猛扑、堵住”这几个动作词,将黄继光在战斗到了危急关头,勇于堵枪眼的那种视死如归、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聚焦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在言行品读中走进英雄内心,感受精神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革命情怀。

(二)巧抓留白,读中写

教材中的红色经典课文会留下一些空间让读者揣摩想象。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利用这些“留白”,为课文补白。例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面对备受凌辱、贫穷、落后的祖国,周恩来“若有所思,略加思索”。此刻,他在想什么?文中的留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此刻周恩来的内心独白。通过想象,学生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才不会被欺凌,人民才能过上当家作主的好日子。“少年强则国强”,这也是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又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当毛主席得知自己的爱子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噩耗后,一整天没说话,也没吃一口饭,此时,他心里会想什么?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说出毛岸英奔赴朝鲜战场前,毛主席因工作繁忙而未能与儿子见面的愧疚,为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而不能看上一眼的痛彻心扉;引导学生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毛主席对岸英妈妈的自责,对美国侵略者的痛恨……学生采用心理独白的方式,将毛主席的心理活动表达得淋漓尽致,在积极的表达中进一步感受到一代伟人毛主席的不平凡。

(三)角色体验,读中演

红色经典课文具有年代感,在情感上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角色体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充分把握课文精髓的基础上进行表演,有效引领学生理解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表演敌人威胁、利诱雨来的那一段,再现小雨来不屈服于敌人的软硬兼施,凭借顽强的意志、坚强的信念,经受住了考验。角色的体验让学生感悟小英雄雨来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李大叔,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的那种不畏强敌的精神品质。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融入情景。这样,原本生硬、枯燥的学习变得有情有趣。学生体会到雨来机智、勇敢的力量来自于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积极探索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链接背景资料,拉近学生与文本和人物的距离,从中挖掘价值取向,深刻体验其思想精髓,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深刻感受,让红色精神浸润心灵,启迪思想,让“红色经典”的“红”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吴  莹)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课文
红色是什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红色在哪里?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