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动人 以乐育人

2024-04-02 15:19周丽娟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教学活动核心情境

周丽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然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音乐学科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为美育提供了关键的路径与平台,又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任务。然而,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不少教师依然沿用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对学生音乐技能的培养与知识传授,忽略了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情感态度的必要性,导致音乐教学只注重表面形式。基于此,本文立足核心素养视域,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原则与路径进行探究,致力于提高音乐学科的教学成果,为各位一线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具体经验,也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切实提升。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设计所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审美性原则

以美育人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更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乃至于创造美的重要路径。基于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充分遵循审美性原则,坚持以审美性为导向,并以此作为连接学生与音乐学科的桥梁。审美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奏、学唱、体验甚至创作等多种路径,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音乐之美,让学生既能从整体感受音乐的魅力,又能立足于音乐本身的旋律、结构与节奏,细化音乐欣赏中对美的认识与赏析。不仅如此,教师不能将教学活动局限于简单的知识落实与技能培养,而应当增设人文内涵的熏陶,让学生能够全面地欣赏音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二)探究性原则

音乐教学不应该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与效果不佳。想要提高教学效率,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落实,教师就需要遵循探究性原则,通过问题设计、活动创设,引导学生提高课堂参与率,实现思维能力向更深处漫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中,其思维能力、探究精神得到提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成果。

(三)学为本原则

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贯彻落实。基于此,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自然也不能例外,应当始终坚持以学为本的原则。以学为本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全面把握、深度了解学生当前的音乐素养、学习能力与基础知识水平,让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备课中,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存在的难点,为学生搭建起可供攀爬的“学习支架”,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这一阶段的学习特点,以兴趣作为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挖掘音乐教学内部的趣味因素,立足学生兴趣,对教学内容进行统整与设计,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对教学内容有热情,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与提升。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实践路径探究

(一)立足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音乐教师要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为实现这一目标,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情境教学法立足于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是沟通学生与音乐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有助于降低音乐抽象性、艺术性特征为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让教学活动更为容易,也让课堂氛围更为轻松愉悦。值得注意的是,情境教学法应当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探究法、体态律动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深刻感受音乐之美。

以鲁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采花》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是流传于四川的传统小调,歌词朴素生动地叙述了一年中每个季节的代表性花卉,颇具趣味。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媒体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也对不同季节所盛开的花卉进行初步了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歌曲欣赏与学唱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化身“小小采花人”,置身于花田之中,从而增强学生的情绪感受,让教学设计更为鲜活。

(二)融入背景知识,引发深入思考

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与我们的文化密切相连,如果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只停留于表面的节奏、歌词、旋律,无法深入感知歌曲背后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那么,教学活动只会沦为表面形式,难以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切实提高。基于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音乐教学设计应当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蕴藏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部分音乐作品具有明显的国家与文化特色,教师更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讲解,以便让学生更为清晰、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让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得以深刻体现。

以鲁教版小学音乐七年级下册《英雄凯旋歌》的教学活动为例。这首歌曲是亨德尔的清唱剧《犹大·麦克白》中的一段大合唱。为加强学生的理解,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背景进行介绍。了解了背景知识,学生便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更好地理解曲中的两个曲调。欣赏前半段女声的演唱,让学生感受英雄归来的消息在大街小巷中传送,令人兴奋不已的场景;后半段的男声演唱,让学生感受气势骤起,英雄归来后万众颂扬、酣畅热闹的场面。有了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学生更能理解这两种情绪,在演唱过程中更为真实形象地进行体现。

(三)豐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潜力

音乐教学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强调对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定势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转化,提升体验感。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沉浸式教学的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最终激发学生的潜力。

以鲁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阳关三叠》的教学为例。七年级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绪蓬勃发展,创造能力不断增强的“黄金期”。他们的创新意识可以在一定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得以激发。因此,在《阳关三叠》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影音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聆听美、感受美、发现美、欣赏美。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以设计出“创编”环节,为学生播放《别君叹》,引导学生基于所学内容找出这首歌曲的创作特点,并且立足于这一特点,运用方言的音调展开诗词编创。这样的教学设计与时俱进,既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让核心素养真正在教学实践中落地。

(四)运用对比学习,丰富学生感知

音乐教学内容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来源于生活,也在生活中不断传颂,与各地文化相交融。以民歌为例,民歌多关注于人民劳动生活,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民歌在传唱过程中与各地文化艺术相交融,诞生了同宗民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对比教学,丰富学生的课堂感知内容,提升其核心素养。

以鲁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茉莉花》的教学为例。这首歌曲版本众多,其中当属江苏与河北地区的两个版本最为脍炙人口。江苏的《茉莉花》旋律平缓,曲调柔和细腻,彰显出别样的南方风味。而河北的《茉莉花》旋律起伏大,展现出北方人民爽朗的性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两首歌曲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分析不同地区《茉莉花》音乐要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丰富文化认知,让学生学会从地理、民歌语言以及文化的角度进行欣赏与学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然成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音乐学科肩负着美育重任,教师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运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打造以美动人,以乐育人的课堂。

(吴  莹)

猜你喜欢
教学活动核心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