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验式教学成为学生量感培养的有力支点

2024-04-02 15:19苏春萍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量感体验式教学活动

苏春萍

《义務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核心素养中正式提出了“量感”一词,为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提出了新任务,也为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奠定了新方向。量感,顾名思义,就是对事物的可测属性以及大小关系进行的直观感知。量感的培养基于经验之上,是一种不借助测量工具的心理量,有利于帮助学生运用定量方法解决相关问题,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这就导致量感的培养一度陷入“僵局”。而体验式教学的引入则成为了“破局”的关键,这一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实际参与活动、加强体验来推动其学习与发展,更加注重对学生参与性与互动性的锻炼,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知识讲授。可以说,体验式教学为量感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与作用。基于此,本文围绕“基于体验式教学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这一主题,详细论述了其意义与作用、实践原则以及具体的实践路径,以期激发学生的量感需求,帮助其建立量感表象,在积累量感经验的同时完善学生的量感体系。

一、体验式教学视域下学生量感培养的意义与作用

(一)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量感”的培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际操作、亲身经历以及反复体验等学习过程,结合类比、推理、分析等思维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也正因此,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经验与思维积累的产物。在这其中,“量感”最为突出的两方面,便是具象量感与抽象量感。所谓具象量感指的是可以观察、触摸的具体事物(如长度量),而抽象量感则指的是无形的时间量,教师要将抽象概念通过量感形成转化为具象的理解。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量感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例如:学生能够通过感知“1分钟可以做的事情”,加深对时间单位量的感悟,明确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对“1分钟”的实际操作与亲身感悟,将抽象概念转化成为具体感知。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当学生遇到“跳绳200下需要2(   )”时,就能基于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思考判断,学生会想:“时太长,秒太短,分正好。”从而给出恰当合理的答案,促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已经将人才培养目标从“记忆型人才”转变成为“创新型人才”,并且对学生的应用能力与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顺应教育理念的发展步伐,彰显出时代属性。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够让学生在量感的提升与发展中增强实践体验,并且能够帮助学生用“量”的视角看待身边的事物,学会用数学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切实性的发展与提升。例如:学生能够从“量”的角度出发,思考哪种容积的饮料更为优惠划算,去到某一个地方的距离大概是多少、选用哪一种交通工具最为合适……体验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立足于实践经验提高量感,又能够让学生用量感视角作用于生活,并且在生活中发展量感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育教学者,我们所肩负的责任不仅帮助学生落实每一个知识要点,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其数学能力,为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让学生深化对长度单位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丰富自身的测量与估计经验,为空间观念的发展奠定基础。又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从10张叠在一起的纸张的厚度去推算100张、1000张、10000张纸张叠起来的厚度问题,在推算训练中,学生能够收获结构化的数学知识,同时对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得以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切实化的发展。

二、体验式教学视域下学生量感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一)实际性原则

量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实际情况,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却依然秉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沿用着既定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呈现出“师为主,生为从”的“一言堂”模式,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得不到保障,量感能力更是停滞不前。基于此,教师在体验式教学视域下培养学生量感要遵循实际性原则,即教师在选择、整理、规划授课内容与案例时要尽可能契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有效拓展,让学生能够基于具体的生活情境提高量感,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个性化原则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与发展规律,他们在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方面的表现各有差异,因此想要提高教学的效率与成果,教师就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尽可能让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量感培养中,有些学生可能难以快速理解掌握活动中的概念,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难点为学生搭建起可供攀爬的“学习支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为其设计出体验式学习活动,从而让量感的培养更具成效。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教育教学的成功从来不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迈着整齐划一的步调前进相同的距离,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向前奔跑。

(三)模式多元化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学习速度较快,但是他们也很容易对既定的教学模式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与成果的降低。体验式教学比起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具主动性与趣味性,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挑战欲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如果教师一直沿用同一种教学模式与方法,那么学生也会在短时间内感到厌烦。基于此,教师要遵循模式多元化原则,在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中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以及量感培养的具体要求,尽可能让教学设计凸显出多样性与创新性,让学生时刻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期待,在体验中提高量感能力,让核心素养的发展真正落实。

三、体验式教学视域下学生量感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创设具体情境,引发量感需求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想要提高量感培养的有效性,教师要通过科学引导在学习活动中调动起学生的感官能力,并且从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知识经验出发,选择合适的学习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入手,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摸,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建立一定程度的认知,然后教师便可以把握最佳时机提出量感的概念。其次,量感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复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摒弃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并且让学生融入其中,感受量感作用,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量中《课桌有多长》一课教学为例,在这一课中,我们学到了“厘米”这一长度单位,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地开始概念教学,那么学生的量感就很难得到提高。基于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出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引发其量感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边有多长吗?能否用你们所喜欢的方式进行测量呢?”这时候,学生纷纷动手操作起来。有些学生以手为尺,得出了“课桌边长7拃”的结论;有些学生利用课本,测量出“课桌大约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还有些学生直接利用了手边的铅笔,却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有的学生认为“课桌边大约有7支铅笔那么长”,有的学生却认为“课桌边的长度只有6支铅笔那么长”。基于此,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引导:“同学们,我们的课桌长度都是一样的,可是为什么测量出来的结果却不相同呢?”学生纷纷回答:“因为测量使用的工具不同。”教师继续追问:“有两名同学都用了铅笔进行测量,可为什么结果不同的?”学生通过思考也很快能得到结论:“因为他们所使用的铅笔长短不一。”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生活中我们为了方便交流,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运用统一的测量工具与计量单位。通常情况下,我们所用的测量工具是直尺,量长度较短的物体时所运用的计量单位是厘米。”这一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认知冲突,亲身感受到了统一计量单位意义与必要性,并且在操作中加深了对“厘米”的認识,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二)促进实际操作,加强量感表象

测量与操作是量感能力发展的前提,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学生缺少对物体大小进行详细确认的机会,因此他们对量感缺乏清晰明确的认知,这也导致小学阶段学生量感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随机性。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与空间,通过测量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能力。

首先,在测量活动的导入环节,教师要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认识到本次测量活动的目的性以及涉及的量,引导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其次,教师要注重测量方法的传授,如告诉学生在测量长、宽、高、面积、周长时有什么样的具体技巧,如何使用天平、量杯等测量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精确性作出明确要求,并且特意强调重复性。再次,教师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在测量中感受其中的难点与重点,推动其对测量过程的认识,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式方法。最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取长补短,并且探寻不同情境下不同物体测量方法的差异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明确地感知到不同单位的具体含义。反复感知1厘米、1分钟、1分米、1千克等的实际含义,通过积累经验将这些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设计估测体验,丰富量感经验

估测是量感培养的重要环节,借助于大脑中的单位量模型开展测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测量经验,让学生的量感能力得到切实性发展。然而,如果教师没有任何铺垫地让学生进行估测,不但效果难以理想,学生也会因为挫败感而丧失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食物入手,将其作为参照物,并且通过这些参照物对其他物体的长度进行估测,最后再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立足于估测体验,通过估测、实测相结合,丰富学生的经验,提高学生的量感能力。

例如:在学完“分米”之后,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个课堂小游戏——让学生撕出一条长度为1分米的纸条,并且进行实际测量,对比实测与估测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撕出的纸条都与要求较为接近,有的学生通过对自己手掌宽度的了解进行估测,还有的学生知道自己的一拃大概是13厘米,所以知道一分米比自己的一拃要短一点。通过估测,学生能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发展空间观念。

(四)建立对比体验,完善量感体验

对比是教学活动中的常见策略,在量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上,对比更是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对比体验的构建工作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一个合理合适的教学目标,并且推动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抽象、感受推理,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迅速地判断出所需要的量感。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量中《1千米有多长》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场上步行1千米,然后说出他们的感受。学生表示步行1千米很疲惫,并且记录下步行所用的时间。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种路径估算出自己学校到家的距离,并且用较为精准的方式确定学校与家的实际距离。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从而完善其量感体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量感的培养在数学学习中有着重要意义,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教学经验、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多样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量感能力的培养与日常教学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模式更为有效地发展量感能力。

注:本文系2022年泉州市鲤城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学生量感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LJYKT2022—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徐德明)

猜你喜欢
量感体验式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兼收并蓄
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作文教学之我见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除法竖式的体验式学习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体验式学习,让快乐充盈高中地理课堂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