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园城市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锦江区华兴街街区综合更新项目为例

2024-04-03 00:46范凯琳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2期
关键词:华兴旧城城市更新

范凯琳

(西南交通大学)

1 研究背景

1.1 公园城市

2018年,“公园城市”的概念被提出,并明确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1]。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最好体现之一。“公园城市”是指绿地共享、景观优质、环境宜人的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布局完善的公园体系、景观优美的花园化街区和生态安全的城市总体环境[2]。

1.2 城市更新

当前,国内城市更新倡导有机更新、城市双修等更新理念[3]。伴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期,提倡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城市环境治理以及生活品质的提升,总体呈现出以文化保护为根本的多学科、多维度交融的多元化格局。

1.3 公园城市下城市更新的必要性分析

由于我国城市设计前期没有将城市绿地以及公园系统较好地纳入战略规划全局,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破碎、割裂等问题,不利于公园城市的建设。在此背景下,城市建设土地受到刚性约束,土地增量型发展模式已然转化为存量品质提升型发展模式。城市更新、旧城改造为改变城市空间格局提供了可能,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了契机。因此,从增量外延式发展规划向存量型城市更新转化已成必然[3]。

《成都市公园城市有机更新导则》中提出了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更新的目标、实现路径。“公园城市”作为成都城市建设的新导向,在建设中通常会遇到两种境况,一种是新城建设,即城市新拓展的区域,现状一般是以自然资源为主导,既有建设较少。规划保护生态基底,以绿色廊道联系城市组团,构建有机的绿色开放空间系统,以此为公园城市营建的基本思路。另一种是旧城更新,“旧城”的概念广义上来说几乎等同于“建成区域”,即常说的“存量土地”。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存量土地”比重逐渐增大,大部分公园城市的实践将在旧城更新语境下展开。

成都市城市更新所采用的是“片区系统化推进+点状项目探索”相结合的方式[4]。本文主要以成都市锦江区华兴街街区综合更新项目为例,探讨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社区更新策略以及提供后续公园城市可行性研究思路。

2 公园城市下旧城更新面临的问题

旧城区往往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不齐全、建筑年代久远、环境品质偏低、城市活力不足,有的甚至存在消防隐患或者公共卫生问题。加之闲置的基础设施、老旧厂房和废弃地等消极空间严重影响城市整体面貌。因此,相较于新城建设而言,旧城更新语境下营建公园城市面临更多复杂问题[5]。

2.1 交通组织错综复杂

旧城区交通流线错综复杂,社区内外道路交叉重叠,易造成社区人流车流拥堵。同时,早期规划院落道路居多,造成社区公共道路缺乏,社区公共空间不足。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转化只能在存量基础上进行空间功能的转化,因此道路和院落空间的组织对于公共活动用地和绿地的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2.2 生态空间网络紊乱

在社区中较多的是建筑,部分社区在早期规划中并没有重视以及强调公园建设的重要性。而老社区的公园大多以开放广场的形式存在,主要是提供一个聚会场所。以前的狭长空间已经不满足现在社区人群的公共活动需求,且早期规划的绿地过于随意,公共绿地设施陈旧,规划紊乱等。

2.3 旧城活力不足,文化底蕴丢失

部分老城区没有系统的文化主题建设,只以一些雕塑、绿植的形式存在于公园或社区中。目前,一些社区的更新过于强调物质设施,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建设,旧城更新千篇一律。我们应该做的是保留住文化的传承,而不是引入异地文化,产生冲突。生态、基础设施、文化建设都是当代社区建设和公园城市建设需要考虑的因素[6]。

3 公园城市下城市更新策略探析

3.1 城市缝合,串山连水

沿河公园的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公园绿地的建设也有利于河流的治理。依靠自然地势旧城更新、修筑公园,也是对公园城市的正确解读。

在成都城市更新中,以锦江公园为核心区进行改造更新,在减少生态负担情况下,增加绿色植被覆盖率。设计师应当尽量避免人为改造自然环境,在最大限度上依靠原始地被与地势,因地制宜,以获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效果[7]。“一山连两翼”空间新格局体现了公园城市的发展总战略,一山指的是龙泉山,龙泉山的作用将由生态屏障转变为中央绿地,由中心向两翼发展。微观上修补绿地系统,整合自然景观资源,形成“中央公园+口袋公园+步行绿道”的网络化城市绿色空间。

3.2 文化传承,主题穿插

社区与公园作为居民生活的场所,是分享物质文化、交流发展文化的重要平台。社区公园建设不仅需要适宜的自然环境,同时还需要较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精神是人们生活之后对所在地物质文化的理解,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成都市的交子公园,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交子”是北宋年间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一种货币,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公园便是抓住这一文化符号进行公园建设。

3.3 设施更新,激发活力

公共空间设施配置是满足不同年龄阶段需求的一个方面,城市开放空间普遍存在设施陈旧、部分城市老旧区域设施稀缺的问题,导致城市街区缺乏活力。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更新应该从整体性、多功能性、人文性、绿色化等方面出发,利用城市开放空间,整合零散的空间,满足居民时空可达性的需求[8]。

4 华兴街街区更新

4.1 华兴街街区概况

锦江区华兴街街区综合更新项目由华兴上街、华兴正街、华兴东街等10 条街巷围合而成,区域位置紧邻春熙路商圈及王府井商圈[9]。华兴街建于清末,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建筑呈现出许多西方元素。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在时代浪潮中出类拔萃的表现,带动了成都的繁荣发展。

4.2 华兴街街区更新策略

4.2.1 “旧”“新”有机结合的开放式文创街区和文化创意体验

华兴街在保护老建筑原有轮廓的基础上,进行了外立面改造和内部改造。开创社区邻里空间,为当地居民以及外来游客展示了当地文脉与历史文化,是一个见证时代变迁的“微型博物馆”,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协商议事、政府与企业参与街道共建的平台。街道的古迹酒店是在清末留下的建筑基础之上,保留原有格局、内部装饰所修建的。

4.2.2 着力街区产业转型、业态重塑

作为成都中心城区的老牌商业街区,在城市更新的潮流之中,需要挖掘出新的产业结构。街区围绕“保留传统川剧文化,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对街面进行统一的立面改造,在保留“蜀都味”的同时,展现出“国际范”。华兴街配套多种业态,例如,当地社区结合古迹酒店引进了儿童手工工坊、中国香道体验室、四川茶文化体验馆等业态,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的同时,又导入了新的产业。

4.2.3 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

正是由于“政府主导、商业化逻辑、市场主体”的思路贯穿始终,华兴街特色街区的改造才能有今天的成果。城市发展的起点和落脚点都是人,解决居民的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亲自然的需求,是党建引领各个社区发展的目标,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之中,组织协调辖区企业、商家、居民多方共同参与,使街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

5 结语

公园城市所倡导的人文价值是城市历史传承和演变中的宝贵记忆,是社会融合的纽带,将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注入人们的灵魂,树立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10]。在华兴街区更新中,主要以“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专做文化保护,激活资源,提升街区形象”为原则。

公园城市重要的内涵之一是为不同阶层的群体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深刻表达了空间的包容性和空间正义的内涵[11]。华兴街街区改造既对城市的历史文脉进行了传承,同时还能够满足一般人群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激发了老城区活力。

公园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更新设计的重要方向,与未来生态文明的需求高度契合。因此,我们要将“以人为本”的概念植入公园城市建设当中。以城市微更新为动力,以城园结合为导向,形成无边界的城市公园。在场景营造时,需依托于文化,根植于人民,在挖掘地域特色时强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公园城市的理念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发展协调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以城市更新理念为支撑,加快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实现多功能一体化,将生态绿色渗透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通过重构和觉醒,将城市开放空间的更新改造与城市的有机增长相结合。促进城市进一步建设发展,实现“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的”目标。

猜你喜欢
华兴旧城城市更新
陈华兴教授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隐蔽战线上的华兴人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动物身上的物理学(下)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TOD/城市更新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辽宁华兴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