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城市理念下的体育馆建筑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2024-04-03 00:46王凯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2期
关键词:体育馆韧性集装箱

王凯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

1 韧性城市的概念与特征

1.1 韧性城市的概念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应对各种重大突发安全卫生事件和各种风险灾害危机(自然灾害、极端天气、战争、宏观经济形势萧条等)。因此,狭义来说,在城市防灾领域,韧性城市主要是指当城市遇到极端风险灾害危机时的抵抗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快速恢复力。从广义上来看,韧性城市应是指城市的居民、机构、基础设施、社区、环境、经济等各种子系统在各种慢性或急性压力冲击下仍能维持基本运转,并且冲击之后能够快速恢复的能力[3]。

1.2 韧性城市的特征

结合前人研究,本文将韧性城市的特征归纳为四个方面:智慧性、冗余性、鲁棒性、可恢复性。即智慧性要求韧性城市遇到问题可以智能决策,减少人工参与,提升城市自适应反应能力;冗余性使得城市资源充足,要求城市空间不只满足单一功能需求而应该具备可变化的空间特征;鲁棒性要求韧性城市具有抵抗各种不可预期灾害的能力;可恢复性则要求城市受到外来冲击之后可以迅速消化吸收外部影响,快速恢复城市原有生命力。

2 国内韧性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城市规划理念的不足

城市规划应当把人民的健康幸福放在首位。国内诸多城市的规划只重视经济利益,常出现填湖造地、砍林扩地等明显违背生态自然规律的方案,同时忽视对老幼人群、残疾弱势群体、流动人口的健康幸福关注度。因此在面对各类城市风险冲击时,往往缺乏对城市风险的系统分析和总体安排,难以形成人、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

2.2 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韧性城市应当具有强抵抗力的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暖等生命线和道路交通等应急基础设施。然而现实中,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应急基础设施、公共设备、生命线工程等都面临缺乏投入、维护不够、配置不足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城市风险抵御能力。

2.3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足

公共服务设施应当合理配置、按需供给。我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域,许多民生型的服务资源,如大型综合医院和优质医疗资源等,大都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远离人们日常生活区域,一旦发生重大安全卫生事件,很容易发生医疗挤兑、就医不及时等问题。

2.4 城市冗余空间不足

韧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保证城市空间具有足够的冗余性。各大中小城市形成的城市群应当均衡布局,中小城市可以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城市人口密集区要有充足的冗余空间,空间功能高度融合可变。但现实中,我国各大城市群往往呈现“一市独大”现象,大量人口、资源等都集中在中心大城市。而且城市内部缺乏对体育馆、会议中心等具有功能转换、弹性、储备等特点建筑的认识和规划,可以使其在面对危机时,快速便捷的转换功能,以应对城市风险冲击。

闽台方言合唱音乐是极具地方特点的歌曲,主要由闽南方言演唱,是闽台地区喜闻乐见的文艺类型。腔韵有着独特的味道。腔韵是地方音乐之灵魂,它是在语言声调与旋律走向、旋律进行幅度对高度统一中,以一定对音列组合方式及旋律形态予以体现的[5]。闽台方言合唱题材丰富,既蕴含着个人情感、也蕴含着一种强烈的族群观念和祖根意识,表现着闽南人民强烈的思想思想。如闽台方言合唱《赛龙舟》,由陆樯作词,骆季超编曲,采用闽南诏安、漳浦龙船歌音调,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这首作品是由闽台童谣改编的合唱,民谣风格的特点,将这种高雅艺术变得歌词朴素、通俗易懂,便于人们欣赏和涉足。

3 体育馆建筑的特点

综上可知,基于韧性城市理念的改造建筑应优先选择与周边建筑和活动场所有较大距离、场地开阔、各类基础设施完好、具有大空间特点的公共建筑[4]。在城市现有建筑空间中,体育馆建筑具备多种韧性特点,可以满足韧性城市建设对冗余空间的需求,也具备改造的便捷性和实用性。

3.1 体育馆建筑的特点

3.1.1 前期大量投入之后的闲置

大赛之前的体育馆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设,然而体育大赛之后,多数场馆都会陷入闲置甚至被拆除,闲置的场馆需要巨额经费维持运营,而被拆除场馆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拆除费用。因此,体育馆建筑不应只承担赛时功能,还应具备赛后平时的服务功能,通过自身的经济运营模式,满足日常维护运营的需求,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3.1.2 内部空间大,功能转换方便

体育馆建筑由于内部空间较大,且处于城乡交界区域,远离密集人口区间,各类分区明确,有着多个出入口,便于组织不同功能流线。因此非常适合在危机来临时改建为紧急避难点等应急医疗空间和人群集中点。

3.1.3 地理位置突出,存在经济潜力

大型赛事的场馆建设基地,大都选在城乡交界未建设用地,既可以享受城市便利,又可以利用乡村大量空地。这一地理特点使体育公园内部的大量已被拆除的闲置空地,可以用于建设城市公园,可以作为休闲景点,带动餐饮、民宿、零售等经济发展,从而造福周边居民,改善经济条件,使乡村振兴,城市发展。

4 体育馆建筑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4.1 改造策略研究——“平赛战”结合的改造策略

当前,伴随全球极端气候和环境变化加剧,城市公共安全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我国现有各区市配备的既有设施难以满足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各种突发风险灾害危机中大量激增患者以及遇难者的救治需求,因此,公共设施的“平战转换”利用就成为一种应对紧急危机的有效策略。

基于上文的研究,笔者认为体育馆建筑的改造方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体育馆自身利用

体育馆建筑本身具有大跨度的空间,且体育馆的看台下部空间以及看台顶部空间常被作为商业以及服务空间,配套服务设施相对完善。基于此特点,非赛事时间,体育馆内闲置的配套服务空间可以对外承包,承担大型会议、商演、公司团建、博览会、冬夏令营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也可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维护场馆日常运营。

2)体育馆改建为应急医疗设施

从布局来看,体育馆建筑在城市规划中通常散点分布,能够辐射到城市不同的区域。体育馆周围的交通较为发达,公共交通体系较为完善,并且体育馆建筑周围一般都会存在大面积的场地,这些场地在紧急情况下就便于人员转移和物资堆积,以及临时隔离场所搭建[5]。从建筑本身角度来看,体育馆建筑主体空间常为大跨度空间,室内无柱、通高,自身就可满足患者的安置需求,同时也方便根据需求重新隔断空间,灵活满足不同需求的隔离要求。从设备来看,体育馆内常备的电子信息设备,如大型电子屏幕、无线广播等非常有利于在灾害来临时作为宣传防灾知识、传达防灾指令的平台,一些必备的设备用房也能在特殊时期保证场馆的使用需求[5]。

3)体育公园发展沿街商业

体育馆周围配套有集散广场、停车空间、室外活动场地、公园绿地等大面积的场地,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育公园,体育公园的内部空间常作为公民休闲、娱乐、外出散步的公共空间。因此,在体育公园内部发展沿街商业,通过打造现代艺术展廊、展示运动文化、提供民宿与餐饮服务等举措,吸引居民进入消费,满足公民休闲活动需要的同时还可解决周边居民就业需求,振兴当地经济。

4)体育公园公共空间活力改建

原有的体育公园公共空间功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时段,不同年龄段的使用者需求,且根据“平战结合”的思路指导,原有的场地功能已无法满足当下的社会需求。因此,需要增强体育公园公共空间的冗余性,例如场地空间错峰使用、分人群使用、灾时搭建临时设施等。

4.2 改造方式研究——装配式模块化集装箱建筑的改造方式

4.2.1 体育馆建筑改造方式分析

通过上文的研究论述,“功能置换”这一需求是体育馆建筑改造的重点。体育馆建筑的改造无论是平时还是灾时,便捷性和效率性是最主要的需求。从赛事转换为平时,场地功能需要拓展,需要便捷的拓展手段;从平时转换为灾时,应急医疗设施的改建需要速度,可移动的临时避难所的搭建也需要速度。综上所述,装配式的模块化集装箱建筑非常适合用于体育馆建筑改造。

4.2.2 装配式模块化集装箱

最初,由于集装箱建筑的结构简单、转运方便、可模块化批量制造、施工迅速,而且还可以重复利用,因此多被用作临时性的居住场所或办公空间提供给工人使用。后来,由于集装箱的便捷性和高效性,集装箱建筑都能在短时间高效率地发挥建筑应急的作用。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和突发灾害危机的特殊情况下,常被用来搭建临时综合应急医疗设施[6]。

由于集装箱的承载力较强,便于运输。因此从设计角度来看,设计师可以简单地把集装箱看作一个整体、一种模数,把它当作一个模块进行设计。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可以采用正交搭建、砌体搭建、插件搭建等方式[7]。

①正交搭建:即两个或两个以上集装箱模块采取互相正交垂直搭建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作为集装箱建筑搭建的最基本方式,也是最便捷和最经济的方式。

②砌体搭建:即将集装箱模块化看作大型建筑的砌块,这样集装箱既能发挥空间的功能作用,也可承担砌块围合承重的作用。

③插件搭建:即把集装箱当作建筑中的插件,发挥其即插即用的特性,改变建筑空间。

5 结语

本文首先研究了韧性城市的概念、特征和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韧性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选择体育馆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然后提出了四种可以改造的方向,并对每种改造方向进行了具体论述。在改造方式探究部分,引入了装配式模块化集装箱建筑改造的方式,论述了集装箱建筑的作用和集装箱建筑改造的可能性,表明利用装配式模块化集装箱建筑改造体育馆建筑是完全可行的。

猜你喜欢
体育馆韧性集装箱
美军一架C-130J正在投放集装箱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既有体育馆场地扩声系统提升改造
迷宫弯弯绕
虚实之间——集装箱衍生出的空间折叠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体育馆的考验
我家住在集装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