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历史风貌区、老街、古村保护策略探索

2024-04-03 00:46吴萍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2期
关键词:历史风貌古村风貌

吴萍

(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1 研究背景

《无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中提出对无锡市范围内集中反映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4 处、历史风貌区14 处、历史文化名镇1 处、历史文化名村2处(中国传统村落)、江苏省传统村落8处、老街7处、古村11处进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内除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外,还有大量片状历史文化资源需要保护,其作为历史文化全要素保护“整体格局和风貌——历史文化风貌集中连片区域——文物古迹”三个保护层次中的重要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在无锡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留存下来的无锡地域文化研究的活化石。

无锡市自2005年起陆续编制完成清名桥沿河、惠山古镇、小娄巷、荣巷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荡口历史文化名镇、礼社历史文化名村、严家桥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以及一系列专项保护规划,明确了保护对象,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必要的建设控制地带,并对各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方式及保护利用措施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意见。无锡市对历史风貌区、老街、古村这个层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研究积极有效的保护路径,对充分挖掘资源范围内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历史风貌,全面改善居住生活水平,夯实无锡历史文化名城家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现状问题

2.1 特色个性不足,分布较为分散

无锡的历史文化资源与苏州、扬州等城市相比,分布较为分散,较难从直观的视觉上形成整体性的文化价值感受与体验。历史风貌区或者老街、古村,在现有的保存状况下,不论是物质空间特色,还是文化价值特色,均略显不足。

无锡所辖六个区都有历史风貌区及老街、古村,他们或位于城区、或位于镇区、或位于乡村,相对历史街区和名镇名村而言,仅在当地有一定的美誉度,不被公众熟悉。由于碎片化散落在无锡的各个角落,从未进行过系统的文化价值、相关事件等挖掘梳理,未与无锡的整体文化脉络产生关联,导致历史风貌区、老街及古村各自孤立存在,不成体系,不被重视,不具辨识度。

2.2 认识意识不足,保存状况堪忧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定,世界各地都经历了从独立的一个个文物保护单位的“点”状保护、到一条街或几条街的“街区”式保护、再到名城名镇名村的“全域”式保护的过程。无锡在大规模启动城市更新之际,开展了一批针对文物保护单位等点状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并成功申报了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在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保护规划的要求下,已具有法定身份的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然而在这些法定的文化遗产之外,无锡仍然存在着大量未能达标、但整体性价值颇高的老街、古村、传统风貌建筑等等遗存。这些遗存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因为没有法定身份的保护而往往在城市更新中受到破坏,越是地理位置优越、土地价值较高的地区,越难完整的保护。

2.3 昔日繁华不再,日渐萧瑟衰败

除梁溪区等城镇建设连绵密集地区之外,无锡的街镇乃至乡村之中也存在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片区,例如玉祁老街、南泉老街、八士老街等。这些片区通常尚未经历过城市更新或尚未纳入城市更新计划,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面临着昔日繁华街景不再、日渐萧瑟没落的现实问题。上述地区通常人口高度密集,但因房屋居住条件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基础设施老旧老化、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使得年轻人外迁,外来人口集聚混杂,现有的更新方式使得这里成为不敢动、不想动的城市痛点地区,成为城市功能空间的洼地,出现物质性、结构性和功能性持续性衰退的恶性循环。

3 保护策略

整体层面提出构建无锡市历史风貌区、老街、古村整体保护格局,个体微观层面保护每一处历史风貌区、老街、古村的格局和风貌,推动传承发展。通过分片保护,加强区域文化关联,彰显区域文化特色,从而有效保护传承由33 处历史风貌区、老街和古村及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同构建的运河文化脉络和水乡文化网络。

3.1 突出整体价值,凸显水乡聚落特征

无锡的历史风貌区、老街和古村大多位于运河、梁溪河、锡澄运河等重要河流的附近,呈现网络状的分布与发展,原住民依水而居,循水而行,生产生活方式与城乡水网密切关联,是无锡作为江南水乡城市的整体性代表,承载了城市水乡文化的发展史。

集中于历史城区内外的6处历史风貌区基本都坐落于运河沿线或被视为运河支流的城中河流附近,分布于四乡地区的26 处历史风貌区、老街和古村则基本坐落于二三级水道沿线或交汇处附近。从它们存留的物质空间来看,大多是水系交汇、水陆交叉或水陆并行的格局形态,例如三条河流围绕黄土塘村呈“三水戏珠”态势,安镇老街历史空间沿芙蓉塘一字展开,长达3 里,更多的地段如许舍、南泉呈现十字水街的典型水乡格局。

这些历史风貌区、老街和古村或因远离主要陆路交通,或因其中建筑的重要地位尚未消失于城市化进程之中,部分地点仍保留着“水港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情,“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尚有成片遗存,一些位于山区的地段内还存有就地取材的黄石搭建的传统民居。尽管它们分散于城市各个角落,但作为江南水乡城市传统风貌的遗珠,他们可被视为一个有机的价值整体,向当下和未来诉说无锡地区两千余年的水网形成史和人居生活史,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记忆。

在保护更新时应强化关联性保护,突出整体价值,凸显水乡聚落特征,从而构建无锡市历史风貌区、老街、古村整体保护格局,实现成片文化遗产普查的全面覆盖、实现名城保护法定规划的全面覆盖、实现文化遗产管控要求的全面覆盖,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形象。

3.2 分片区推进更新,将文化保护融入地方发展

每个行政区内的历史风貌区、老街或古村,因为地理地势、人文历史的相近,往往呈现出共同的特点,而相比其他区域,又具备了集体的差异性。比如惠山区历史上地势低洼,多以低地圩田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区内的玉祁老街、秦巷、华圻古村等多与圩田水系密切关联,呈现“众浜聚镇”的空间形态,而锡山区由于地势相对高爽,河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老街、古村多沿河流展开,呈现出“一”字形空间格局,滨湖区境内多沿湖丘陵,葛埭、许舍、尧哥里和南泉老街具有鲜明的山村特性。这种区域特色的形成,既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也将对其整体性的保护利用规划产生积极意义[1]。

应深挖每一处历史文化遗产的故事与价值,延续其与周边城市发展的脉络联系,注重历史风貌、人文环境及其所依存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等自然景观环境的整体性保护。强化所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关联性保护,创新非遗展示与体验方式。打破以商业、旅游为主的惯性思维,寻找具有根基与生命力的产业方向,避免同质化,如玉祁老街建议与玉祁酒厂的酿酒技艺的相关产业相结合。

开展历史城区有机更新,在现有“梁溪百巷”、“百宅百院”等工程基础上,以保护好历史城区整体格局为基本要求,抢救性保护修复日晖巷、三里桥历史风貌区,修缮南市桥巷历史风貌区。以“水陆锡径”为抓手,持续推进历史街巷的风貌保护与治理,将其作为体验无锡历史城区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做好历史城区内更新地块的开发强度、建筑高度研究工作,协调好与山水城视廊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各级各类文物古迹内的视线关系。

针对散落在相对偏远地区的老街、古村,建议以区或街镇为单元,谋划以水为脉络的线性文化遗产廊道,如惠山区的五牧运河、直湖港沿线,锡山区的北兴塘河、走马塘沿线等,将文化遗产廊道与锡西乡村振兴风光带、锡东游道、现代农业园等老镇更新、乡村振兴相结合,将文化保护融入地方发展,用以促保、活化再生。

3.3 分类管控措施,明确责任主体

按历史风貌区、老街和古村类别提出管控措施,管控每一处要素,确保管控要求规范、有效,每一条管控要求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有理可述。将历史风貌区及老街、古村的保护范围界线纳入城市紫线,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进行全面保护和管理。及时编制各个历史风貌区及老街、古村保护及利用规划,形成从整体到局部的完整保护体系,以用促保,进入保护利用结合的良性循环。

历史风貌区保护范围内建筑实行分类保护。保护和修缮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维修和改善传统风貌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原则上不得拆除,改扩建、新建建筑应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保护传统街巷、历史水系的格局、尺度和界面,沿用历史名称。鼓励开展小规模、渐进式整治,增加公共开放空间,补足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综合防灾水平。保护范围内的消防参照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的相关规定,执行《无锡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规定》。

老街保护范围保护传统街巷、历史水系的格局、尺度和界面,沿用历史名称。保护范围内的传统街巷不得拓宽。宜采用渐进修补的方式增加公共开放空间和补足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采取适应性技术改善老街市政基础设施和提升综合防灾水平。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恢复老街传统集市的活力。

古村保护范围内依存的山、水、林、田、湖(荡)等自然环境。保护、延续古村整体格局和肌理、空间尺度和风貌特色。保护传统街巷、历史水系的格局、尺度与界面,沿用历史名称。尊重延续民风民俗,传承发扬传统文化与工艺,综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保护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政府,明确职能分工,做到各负其责、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探索完善保护管理机制,共同推进保护工作。建议专业队伍统一管理和监督,将历史风貌区及老街、古村的保护纳入属地政府每年的城市建设年度计划,每年投入一定资金逐步推动实施。吸引社会公众资本投入历史风貌区及老街、古村的保护,建立社会公众多元参与的投融资体系。加强历史风貌区、老街、古村全周期管理,优化保护、修缮、利用的审批流程。

4 结语

历史风貌区及老街、古村作为构成无锡城市重要的历史文化要素,起着构建历史格局、承载历史建筑、展现历史风貌的重要作用。无锡市已编制《无锡市区历史风貌区及老街、古村专项规划(2021—2035)》,将保护行动融入城市更新行动,融入乡村建设行动,融入区域特色发展,构建出一张历史网络,成为城市水乡文化网络构建的空间载体,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转型的发动引擎,城市家族名人文化源远流长的记忆承载,红色革命文化精神永续的传承场所。

猜你喜欢
历史风貌古村风貌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包裹的一切
古村之晨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浅谈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古村——大芦
历史风貌建筑防护修复材料疏水性试验研究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