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草原生态保护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4-04-05 00:33张耘硕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4年1期
关键词:牧民青海省牧草

张耘硕

(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青海 西宁 810000)

引言

2021 年12 月,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青海省“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 年,青海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保护,其中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将达到58.5%。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青海省需要实施全面保护“中华水塔”战略,重点关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确保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布局合理、措施可行、保障有力。

1 青海省草原的基本情况

青海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大部分地区的海拔在3000m 以上,如三江源地区,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腹地,平均海拔为3500~4800m。根据第二次草地资源调查可知,青海草原类型复杂多样,有9 个类、10 个亚类、93 个型。青海现有天然草地4213 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0.5%,占全国草地总面积的10.72%。然而,在20 世纪80年代以后,大部分草原出现了退化,草原的承载力大幅度下降,畜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直接危害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对于三江源地区来说,其土壤风蚀、水蚀、冻融情况比较严重,草原盖度的下降速度较快,可利用的草原面积持续减少,草地的生产力正在不断下降[1]。

2 实施草原生态保护的价值

2.1 维持生物多样性

草原上动植物众多,整个生态系统中包含了植物、迁徙的野生动物、人类饲养的牲畜,一旦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草地退化,就会使众多生物失去家园,造成不可逆的危害。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草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生态屏障,一旦草原受到破坏,将会对下游的生态系统安全造成威胁,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策略,可令以往草原退化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生物多样性也能得以提升。

2.2 保护牧民的利益

青海省是畜牧业大省,其畜牧业发展以传统粗放式为主,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升。近些年来,该省的牲畜数量不断增加,草原的承载力有所下降,很多地区的草原不堪重负,草地退化的现象非常严重[2]。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草原生态保护有利于缓解草地退化,保障牧民利益。当前,青海省的部分地区出现了过度放牧、不均匀放牧等问题。为此,在推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过程中,有关部门会合理规划放牧区,对草原进行保护,对牧民的放牧问题进行协调,维护牧民的利益。

3 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措施取得的成效

2021 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青海省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措施》,重点提出要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预期到2025 年全省草原总体退化趋势基本遏制,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8.5%。在具体措施方面,提出要健全完善制度的措施,科学编制相关规划,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强草原用途管制,强化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等,该措施自2021 年9 月9 日起施行。近些年来,青海省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加大力度开展草原生态环境修复,先后推进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20 年,青海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了57.4%,比2015 年提高了3.82%,这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在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上的决心,体现了相关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青海省在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上已经培育了350 多支队伍,每年吸纳的牧民群众高达2 万余名,草原生态修复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4 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面临的困境

4.1 草原生态保护机制不完善

青海地区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成效巩固机制,很多项目前期投入的资金较多,草原保护效果比较明显,但后期缺乏管护,无法维持项目的开展成果。在实践中,很多地区出现了鼠害反弹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草原生态环境[3]。目前,青海地区中度以上退化草原的治理率依然较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草原持续退化的情况没有得到全面遏制,这些均体现出草原生态保护机制的缺陷。

4.2 草原生态工程建设内容单一

对于青海省而言,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涵盖了牧草基地改善、畜种改善、草地生态环境监测、“黑土滩”治理等多个方面。在草原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出现了滥建围栏的问题,工程的建设内容相对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除此之外,一些草原生态工程分属于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相互割裂的问题,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对工程项目的实施手段存在较大差异,造成工程建设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这些都会影响草原生态工程的建设效果。

4.3 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较大

青海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较大矛盾,禁牧减畜等措施无法真正落实。目前,青海省部分区域开展了草原生态移民工程,但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移民后片面关注牲畜的饲养设施、购进渠道等问题,忽略了对畜产品的市场调研;对牧民技能、牧民的多元化就业问题不够重视,没有完善的相关社会保障。此外,当前青海省的生态补偿还没有全面落实,很多地区的补偿资金不到位。

4.4 生态型草种缺口较大

当前,青海省每年的牧草良种缺口非常大,无法满足草原生态建设项目的需求,牧草品种鱼龙混杂,在销售和推广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此外,有关部门对良种繁育的重视力度远远不够,尚未建设完善的牧草种子生产发育体系。在种子的繁育中,多年生牧草种子田缺乏管理,牧草种子品质得不到保障,混杂程度较高,这会直接影响草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开展。

4.5 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青海省各级草原站在实践工作中依然存在技术服务手段落后、技术储备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技术型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先进技术的应用成效,不利于草原生态保护项目的开展。目前,各州县的草原站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缺乏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有工作人员很难解决草原生态保护中的技术性问题。

5 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的实践策略

5.1 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优化生态治理体系

在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至关重要。只有完善生态保护机制,将前期的治理工作和后期的维护工作紧密融合起来,确保后期的资金、人力、技术,才能维护好草原生态项目的建设成果,充分发挥草原生态项目的建设价值。为此,有关单位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对草原生态保护机制进行完善,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休牧策略,以达到草畜平衡的效果,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给草原提供更多休养生息的时间。在实践中,主管单位需要编制阶段性的草原区域治理规划,建立健全草原治理体系,合理划分草原生态功能区,对不同区域的功能进行精准定位,推进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工作,筑牢草原生态安全屏障。此外,草原生态环境修复需要继续推行生态建设项目,坚持以点带面,融合创新型治理策略,扭转当前草原持续退化的局面,提高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效果。

5.2 做好重点保护工程,提高措施的合理性

5.2.1 实施分区域管理

针对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而言,禁牧休牧措施需要和畜牧业的发展协调起来,确保草畜平衡。为达到这一目标,青海省需要严格履行空间管控要求,科学划定禁牧区域以及草畜平衡区域,科学核定草原载畜量,为草原生态修复提供更多空间。在具体实施中,核心区域必须严格开展禁牧管理,一般控制区则需要灵活开展草畜平衡管理,发挥分区域管理的优势。如,在青海省的三江源地区,有关管理部门需要将工程治理和禁牧封育结合起来,让草原生态保护措施适应三江源地区的实际情况。另外,在环湖地区,管理部门需要推行以草定畜的措施,将稳定草原生态作为主要目标,在稳步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恢复草原生态。在柴达木地区,管理部门需要将工作重点放在沙化草地治理、草原绿洲保护方面,提高该地区的防风固沙能力。在祁连山地区,管理者必须严格落实草原禁牧,积极开展国家草原生态公园建设,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草原的生态服务功能。在河湟地区,管理者要提高区域水土保持能力,严格落实禁牧育草计划[4]。

5.2.2 提高工程建设的协调性

青海省的草原面积十分广阔,草原生态环境的受破坏情况比较严重,相关治理措施比较复杂,有些工程项目会分配给不同部门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必须加强沟通和联系,制定出系统化、统一化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对工程项目进行细化,确保不同项目之间的对接,防止出现各为其主、缺乏协调性的现象。为此,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生态工程建设情况的监督,确保草原生态项目的实施效果,掌握不同保护措施的开展情况、后期维护情况,进一步提高工程建设的协调性。

5.3 完善生态补偿体系,营造生态保护氛围

5.3.1 优化生态补偿体系

针对青海牧区而言,畜牧业的发展和草原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为缓解二者的矛盾,需要从优化生态补偿体系入手,深入分析当前补偿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防止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另一方面还要降低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当前,《青海省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方案(2021-2025年)》已经出台,该方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对草原补奖政策进行了明确,有利于推行天然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引导农牧民合理配置载畜量,科学利用天然草原。在生态补偿资金的发放中,需要严格遵循规范化流程,最终以“一卡通”的形式直补到户。针对部分地区的草原生态移民工程,负责单位不但要关注移民工程的开展情况,还要从牧民的生活出发,解决牧民生计问题,协助牧民多元化就业,改善牧民生活状况。

5.3.2 提高牧民的环保意识

在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的推进过程中,宣传部门需要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出有利于草原保护和执法工作开展的舆论氛围,倡导农牧民在承包草原的过程中进行种草复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为更好地营造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氛围,新闻媒体需要加大力度宣传草原生态保护工程,从而让广大牧民了解草原的重要性,提高牧民的责任感,进而让牧民更好地配合草原生态工程。

5.4 加大草种繁育力度,净化牧草种子市场

在草原生态工程项目的开展中,草种质量非常重要。只有全面加强对优良牧草品种的保护,提高对牧草品种的监管力度,完善牧草种子生产法律体系,才能保证牧草品种的产量和品质。首先,科研单位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全面开展优良牧草品种的生产和研发工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其次,区域内草种研发和草种生产的龙头企业需要提高责任感,发挥自身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草种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标准化水平,扩大优良牧草品种的生产规模。最后,有关部门还需要制定牧草种子质量认证体系,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督,对牧草种子进行清理、筛选、加工、检验,提高种子的纯度、净度、发芽率。为打击市场当中以次充好的现象,青海省需要在草种经营方面实施“三证一照”,对无照经营的主体进行处罚,严格依法净化牧草种子市场,推动牧草种子市场健康运行。

5.5 强化基础人才建设,发挥现代科技价值

5.5.1 完善人才队伍

为更好地应对人才流失问题,有关部门需要强化县级林草部门机构的建设,确保牧区林草局的独立性,设置草原管理科室,构建高素质的人员队伍,提高技术人才的比例。人才培养是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的第一要务,为更好地提高服务能力,有关部门需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从人才选拔、人才培训等方面入手,提高人才队伍的草原管护能力。此外,管理部门还需要大力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发挥社会组织在草原生态保护中的作用,为草原协会等社会化组织提供支持,以此来弥补人才队伍的不足。

5.5.2 加强科技投入

当前,我国草原科技贡献率不足30%,而其他发达国家的草原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加强科技支撑非常重要。为此,青海省需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构建天、地、空一体化草原监测网络,加强对草原的动态监测,科学评估草原恢复情况。另外,青海省还需要建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野外试验站,同时建设综合化的试验基地,完善草原科技创新体系。在基础设施方面,负责草原监测和草原生态治理的单位可以引入更多先进仪器设备,全面提高监测效率,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

结语

近些年来,青海地区的草原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比较严重,草地退化、“黑土滩”、土壤沙化等现象有较强的恶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有关部门需要全面加强对草原生态环境的治理,扭转草场持续恶化的局面。当前,青海地区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草原生态保护机制不够完善,生态工程建设内容单一,优良草种缺口较大,高素质人才匮乏,这些问题都会影响草原生态工程的建设。为此,青海省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需要从问题入手,全面优化草原生态保护机制,推出科学的保护项目,在保证牧民经济收益的前提下推行保护措施。

猜你喜欢
牧民青海省牧草
牧民新生活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牧民歌唱冬奥会
甘南牧民 赵云雁
商人买马
国审牧草品种
——黔南扁穗雀麦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届青海省质量奖的授奖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