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生命教育、真实改编与青年警示

2024-04-05 16:04程志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诈骗犯受害者诈骗

程志

《孤注一掷》无疑是2023年暑期档电影市场的最大赢家,据统计,该片票房已经突破38亿,足见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关注。看完这部影片,观众可能会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现实可能比电影更加残酷。当走出影院的时候,不知道观众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感叹:能平安活着真好。《孤注一掷》的爆火很大程度上与近年屡屡见诸报端的电信诈骗案有着重大关联,而该片正是在此真实事件基础上进行改编的。整部影片以简洁流畅的叙事、完美的非线性剪辑、真实演绎的“非人”场景、令人信服的表演一起建构了一个电信诈骗案的“超真实再现空间”,让观众仿佛也经历了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电信诈骗。可以说,对身处现实中的观众而言,影片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孤注一掷》对电信诈骗全过程的呈现可以说是达到了高度还原的状态: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找到突破口,如何进行利益诱惑,如何通过操控输赢来控制每一个深陷网络诈骗受害者的心理,又是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同步实现对数以万计的人实施精准骗术……可以说,《孤注一掷》从某種程度上而言做到了国产片的首创。必须承认,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技术本身并不带有“坏”的属性,而是掌控着技术的人对这个世界往往有着“无敌的恶意”。受骗是不分智商高低和学历高低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硕士研究生潘生也同样会受骗,且同样会在威逼利诱之下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虽然他屡次想逃脱,但几乎都是做无用功。影片中将试图逃跑者的下场以一种“杀鸡儆猴”的方式呈现给所有被骗到伽南工作的受害者。虽然每一个受害者被骗的理由有千百种,或者工作不顺心,或者家里情况特殊急需用钱,或者只是出于虚荣,或者被朋友陷害,但背后通通都是金钱的作祟和贪欲的助推。正如片中赵支队所言:“人都有两颗心,一颗是贪心,一颗是不甘心。”也正是因为这“两颗心”的存在,才让不法分子抓住了人性的漏洞,诈骗才可以得逞。

随着科技的进步,诈骗的手段在日益进步,诈骗的类型也层出不穷。正如影片中所呈现的,这家位于伽南的诈骗公司,服务器根本不在国内,而是在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那里有军队守卫。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历来是罪犯们的犯罪天堂。而影片中诈骗公司精细的分工、流水作业式的管理、多样化的业务形态(炒股、网游、电商、博彩等应有尽有),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一个完整诈骗公司的样貌。影片通过暴风剪辑的方式,对诈骗公司的工作场所、技术流程和话术引诱予以全景展示,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网络与现实之间相连接的“灰色地带”——网络世界如何发出利益诱惑,人们的媒介终端如何收到这种诈骗信息,意志不坚定者又如何深陷诈骗陷阱。无论你身处何方,只要你手持媒介通信终端,你就可能收到诈骗信息,仿佛我们无处可逃。诈骗公司以工作为由对受害者实施人身监禁,让受害者被迫加入其集体性的诈骗行为,表面上好似“劳动—薪资”的等价交换,实际上是以剥夺自由和时间为代价的“监狱式劳作”。

生命在诈骗公司看来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仅如此,他们还赋予自己的诈骗行为一种正义化的阐释:不是我们坏,而是他们贪。这多少让观影者有“被冒犯”之感,因为每一个观众都有可能会是诈骗犯口中的“他们”。是的,正是这些诈骗犯口中无生命的“他们”给其提供了难以计数的金钱,也同样是诈骗犯给这个世界造成了难以计数的人间悲剧。

影片中,无论是被骗到伽南去工作的梁安娜、潘生们,还是现实中因贪婪而堕入博彩陷阱的顾天之们,他们都是诈骗犯们的生财工具,而不是一个个具有生命和情感需求的人。他们仅仅只是诈骗系统中的一个螺丝,被工具化似乎是每一个受害者的宿命。这部影片毋庸置疑具有极强的警示性意义:这个世界不存在任何的不劳而获,或者当我们自以为找到了某种生活捷径时,其实我们正在走向另一个深渊而不自知。尤其是对当代青年的警示更具有现实性: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都让年轻人倍感窒息,此时如果有任何走捷径的想法,都要赶紧扼住,不能任其肆意发酵,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我们以为自己不会深陷诈骗陷阱时,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正在成为诈骗犯的下一个目标。

如果说对梁安娜和潘生的描绘,是影片对诈骗公司内在视角的呈现,是就诈骗何以实施的角度而展开的故事,那么对网络端受害者的描述则是影片特意设置的外在视角。因为我们通常在媒体中所看到的电信诈骗受害者,仅仅是一个信息式的报道,而未曾深入到具体的现实生活中予以细致观察。而影片通过对王大陆所饰演的顾天之这一典型形象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贪婪者永恒的矛盾”。“想要获得利益—浅浅尝试—进入陷阱—短暂赢得赌局—又功亏一篑—不甘心—理性抗拒不得—不断加注—倾家荡产—难以承受—懊丧不已—终结自我”,这通常是受害者深陷诈骗陷阱的过程。而当我们试图来梳理这一矛盾的起源、经历、高潮和结局的全过程时,会发现在这一过程中,顾天之(受害者)作为能动主体的理性完全消失了。影片通过交叉剪辑的方式,呈现了顾天之的赌徒心理:赢钱后极尽癫狂有之,输钱后完全丧失理性有之,自残威逼母亲有之……一个完全丧失理智的赌徒被影片完美呈现。

不得不承认,人性中的贪欲让一个本要开始“新阶段人生”的正常人,活生生变成了一个“非人”和“废人”。顾天之一步步被引诱,从抵押车到抵押房,再到骗取奶奶的“棺材本”,最后发现这其实是一场骗局后,选择跳楼来终结自己的生命。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场悲剧的起源却是一条无意中点击的博彩广告。影片还呈现了另一个网络中的赌博场景:以微观镜头对准顾天之,他赢钱时的愉悦、输钱时的懊丧都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观众仿佛也跟随着镜头一起被带动着,产生一种沉浸感,好似也感受到“后怕”,进而产生一种观影后的“庆幸”。

电影采用主次分明的手法来建构全片,以对潘生、梁安娜、顾天之三人的典型描绘为主,他们共同构筑了影片的线索和故事的来源;以对陆经理、阿才等诈骗犯的描绘和赵支队等人的描绘为次,他们是故事得以串联的重要联系人和推动者。潘生、梁安娜、顾天之代表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最有可能被骗的人群——年轻人。毋庸置疑,网络诈骗正是利用了当代青年身处无处不在的压力罗网之中,同时又没有更多更快的收入渠道,从而会滋生出“赚快钱”的心态。然而,网络博彩和各种赌博项目的便捷性与高回报可能会让无数青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可能开始只是出于无聊或者“了解一下”的心态,但是诈骗犯却完美地利用了这种心态,让年轻人本就困窘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但是这样的网络诈骗会有结束之时吗?影片结尾给了我们一个极大的暗示:这场网络诈骗的幕后老板依旧没有被抓到,不仅如此,他最后还出现在防范网络诈骗活动的现场。他手中的那枚赌币像是一个没有完结的隐喻,告诉观众:人们与网络诈骗的战争永远没有完结之时,因为人性永远难以自我克制。这似乎是一个无解的悖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观影来警醒自己,进而防范受骗的可能。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人文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诈骗犯受害者诈骗
“目睹家暴也是受害者”,彰显未成年人保护精细化
诈骗犯与寓言故事
合同诈骗
电信诈骗
YOU'VE GOT QUESTIONS,SHE'S GOT ANSWERS
擦亮双眼,谨防招生诈骗
漏网诈骗犯自寻警察表“清白”被抓获刑9年
You’ve got questions, she’s got answers (but you probably won’t like them)
受害者敏感性与报复、宽恕的关系:沉思的中介作用
儿童雾霾的长期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