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

2024-04-05 16:04邱益莲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博览余华名师

邱益莲

千千万万人中,回眸一望就电光石火,叫人情不能自已的那一个,定是五百年的修炼炼成的绝世奇缘。我和《教师博览》不知有过多少年的修炼,但真真切切是一见钟情,而且相看两不厌。

初遇《教师博览》,实在有点突如其来。那是一个“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的初夏下午,校园正值夏木阴阴、花香四溢的时节。刚下课到办公室落座,我手机就响起来了。0791区号的固定电话,很陌生,我以为又是广告电话,不准备接。可是对方却不依不饶,电话一直响个不停。旁座的同事说:“你没听到电话响吗?干吗不接呢?”我懒洋洋接听,还没开口“喂”,那端就很热情:“邱老师,您好!我是《教师博览》的编辑余华,您的那篇文章《我的课改故事》写得非常不错,我们杂志想刊登,您同意吗?”意外的惊喜,我忙不迭说:“同意同意。”余编接着说:“您那个标题我们想修改一下,可以吗?”“当然可以,文章都可以修改。”

放下手机,我半天都在回味那个清脆的声音,兴奋像电流一般瞬间传遍全身:杂志看中我的文章,我深夜交差的“作业”竟然可以进入众人的目光之中,甚至可以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迈向都市人家的案头,或者山村晴明夜晚某个乡村教师的课桌。许多陌生的同行,将会知道我是如何在三尺讲台上摆渡的。想着就兴奋。

那是2009年的3月,省教育厅下发文件,要求全省中小学以学校为单位,每个教师都必须提交一篇以“我的课改故事”为主题的教育叙事文章。那时,我一周上16节课,学校离家远,孩子又在上中学,整天劳累不堪。对省厅组织的这次征文比赛,我压根就不打算参加。周三晚自习,备课组长对我说:“邱老师,我们组就你一个人没交,你得赶紧呀。”这边刚说完,教务处又来催,说全校就我没交。看来是躲不掉了,我只好答应第二天一定交差。下晚自习回到家已是十点多钟,我打开电脑就噼里啪啦在键盘上敲,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当时的课堂情景描摹出来,第二天交差后就没再过问。大约是两个多月后,就在我已经忘记这件事的时候,主任通知我,说我的文章获省一等奖,还说全省一共五个一等奖,我排名第二,是本市唯一的一等奖。刚为获奖通报暗暗开心,没想到又一周不到,我就接到《教师博览》编辑说要发表这篇文章的电话。天降祥瑞,意外遇喜,我不假思索就爱上了余华的声音和这本名叫《教师博览》的杂志。早先我也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和《语文教学通讯》上发表过一些教学论文,是自己主动投稿,当文章发表时,我也会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偷着乐。但这次不一样,是文章被杂志主动看上,而且电话来征询我是否同意发表,这就让我有点兴奋外溢了。甚至因这次的邂逅,我自身存在感倍增。

没过多久,我收到余华给我寄来的样刊。迫不及待拆开牛皮纸大信封,“教师博览”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封面是彩色的印刷,一棵硕大的树,几个放学归来的儿童从树底下走过,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隐喻?一眼看去,杂志清新却不失厚重,我竟有宝玉初见林妹妹时的感觉:“这本杂志我见过,今日是久别重逢而已。”翻看目录,文章的标题由原来出于应付的俗烂的《我的课改故事》变为《为灵魂摆渡》,境界一下就提升了一百层楼。我在文章结尾说:“教书,是做着为灵魂摆渡的事,渡过学生,也渡过教师自己。”余华就从这里帮我提炼出一个大气磅礴、仪态万方的好标题——《为灵魂摆渡》。《教师博览》的编辑真有水平!一本杂志的编辑如此有水平,又对作者异常恭敬,这样的杂志能不好吗?在千千万万杂志中,我一见就钟情于她。更何况,和我的文章前后排列的有大名鼎鼎的作家、如雷贯耳的名师等人的文章。和名人同在一本杂志里,我顿觉自己也熠熠生辉。

走近《教师博览》,发现这是一本极富包容性的杂志,有专家学者的高屋建瓴的理论文章,也有一线教师的教育叙述,还有名师的成长经历、先锋教师的专栏特稿,内容丰富,深浅搭配,雅俗共赏。作为作者,我除了发表文章的喜悦,更有收获丰厚稿费时的快乐。于是,我毫不犹豫掏钱订了这份杂志,而且一订就是十几年。如今工作室成员人手一份,一口气订阅11份。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个著名的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学生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一种是通过教育可能达到的水平。没想到,《教师博览》这本杂志,也是深谙“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栏目设置很能唤醒教师的写作热情。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寻找教育的真谛,无论身处僻远的乡村教师,还是置身繁华都市的学者,都能在这本杂志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起跳,就能摘果子,自然能激发教师读写的兴趣。从初遇到而今,围绕《教师博览》这本杂志,我就在“读者—作者”中轮换着角色。我的《迎着朝阳奔跑不息》《慢火熬炼的优秀》《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庄子,人类的精神月亮》《和光明俊美的人同行》等近二十篇文章陆续在《教师博览》上亮相,不仅让我默默耕耘的三尺讲台有了在太阳底下晾晒的机会,更为我推开了一扇认识行家里手的窗。

因为阅读和写作,我成了《教师博览》第四批签约作者;因为志趣相投,我追随《教师博览》走遍万水千山。《教师博览》第一届读书论坛,我被特邀做晚间论坛主持,有幸和来自江苏省的特级教师王荐先生联袂主持。而且在举办地弋阳,我遇见了著名作家野莽先生,并與他成为朋友。我的散文集《坐花轿的女儿几时回》出版时,就是由野莽老师作的序。野莽老师称我为坐花轿的语文教师。之后,我作为“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的常务理事,跟随“教博人”上井冈,邂逅了研究鲁迅的小学名师刘发建,熟识了兄长般的温文尔雅的名师常玉国。因为《教师博览》,我曾呼朋引伴追随她到海滨城市大连,也携同事昼夜兼程赶往离世界最近的城市深圳。每一次出行,收获一箩筐知识,结实一大堆同道。追慕《教师博览》,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愉悦了身心。朱永新、李镇西、刘心武、刘铁芳等一串串写在纸上的闪光的名字,因为《教师博览》,他们都现身在我的眼前,成了我的老师,成了我的网友。因为与《教师博览》的水乳交融,我也自觉扮演着杂志社的编外人员。凡是《教师博览》杂志社的事,心里自觉有一份必然的担当。当重点作者会放在九江召开时,筹备阶段我鞍前马后找会场、找酒店,只为让全国作者能品九江特色,赏山水浔城,圆“教博”的又一次兰亭盛会。

在纸质杂志日渐衰微、夹缝求生的现实中,《教师博览》却能如初升的太阳,越办越旺。杂志的拥趸,遍布神州大地,光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就拥有50多万粉丝。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把不同层面的人吸附过来了呢?细数深究,实在是因为以方心田社长为首的一大群“教博人”,有专业的远见卓识,有教育的温度情怀,有办好杂志的高远格局,立足教师博览群书,以发展教师和发展学校为己任,助推教育健康发展,精诚一致办出了这本有温度、有厚度、高格调、有灵魂、有生长力的与时俱进的好杂志。

和《教师博览》情投意合、恩爱私语十几年,我也由普通的作者、读者成长为特级、正高级教师和专栏作家,还结识了一大批有情怀的朋友。平心而论,《教师博览》对很多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我迎着朝阳奔跑装上了助推器。

时光流转,曾经所欣转眼已为陈迹,唯独我和《教师博览》的这份一见倾心、相看两不厌的情愫,却依然只若初见。茶余饭后,课余夜静,泡一杯清茶,捧一本《教师博览》,教师平凡的人生,也可以有浩瀚的星空。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博览余华名师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一颗假糖的温暖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扩展阅读
博览
控制网_自动化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