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南通“迎新”风俗

2024-04-05 16:02于锋黄浪
江苏地方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灶王爷竹枝词通州

于锋?黄浪

中国是礼仪之邦,民俗十分丰富。南通襟江负海,早期是偏僻拓荒之地,民风淳朴,礼仪简单,这在《舆地纪胜》、〔万历〕《通州志》等文献中均有体现。随着时代发展,大约在明朝中后期,南通的风俗已变得日渐复杂。早至冬至,晚至清明,南通民俗中均已有“迎新”特征。本文从现存南通的地方志以及竹枝词中寻找相关记载,力图描绘一幅旧时南通的新春民俗图景。

冬至:“迎新”开门见山

在现代人眼中,冬至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在古代,冬至被视为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一个,可与过年相提并论,甚至其本身就带有新年的意味。

冬至何以如此重要?从天文角度来讲,冬至日是“一阳复始”之时,此后白昼渐长,黑夜渐短。因此一些历法会将这一天视为一年之始。我国早期历法有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岁首不一样,其中周历便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岁首,冬至期间就相当于现在的新年了。

在南通,冬至被美称为“大冬”,素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明人邵潜《州乘资》记录,明代南通的官员“凡遇圣节、元旦、冬至,则率其属至天宁寺朝贺”。“圣节”是指皇帝生日,“元旦”就是春节。可见,“冬至”的地位达到了能与大年初一以及皇帝生日相提并论的地步。天宁寺是南通城内著名古刹,始建于唐咸通年间,重建于北宋政和年间,至今保存完整,是南通城区最早的古建筑群,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民间,冬至这天的“仪式感”更强。〔乾隆〕《直隶通州志》卷十七《风土志·岁时》载:“十一月冬至,前一日民间具酒醴,祀其先祖。至日,亲戚互相拜贺。”百姓要准备禁品,祭祀祖先。这段话中的“祀先祖”便是南通话、通东话中常说的“烧经”。南通的“烧经”风俗十分有名,至今仍得以保留。除夕、清明、中元节等节日都会进行“烧经”,冬至自然也不会例外。

亲戚拜贺之俗使得冬至更像新年,但此俗消失较久,以至于老一辈南通人也会误以为南通没有冬至拜贺的形式。清道光初年通州人姜长卿所作《崇川竹枝词》中称“大节频颁冬至时,不行拜贺已无仪。”由此可见,冬至是需要拜贺的。尊崇冬至并非南通特有,长三角一带均是如此。如徐士宏《吴中竹枝词》称“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足见苏州此俗与南通相埒。

南通的冬至,还有一项其他地方罕见的奇俗,名曰“东门打老儿”。姜长卿《崇川竹枝词》:“东门底事还抛堶,旧俗相传打老儿。”“老儿”是对老年人不尊重的称呼,在南通话里叫做“老侯”。“打老侯”为用砖瓦相互对掷的习俗,被打的人被视为手脚不灵便而被呼为“老侯”,显然这是一种必须禁止的陋俗。

也有研究者认为,“打老侯”的“老侯”系从“老寇”一词演变而来,“老寇”是指明代的倭寇。有明一代,地处沿海的通州长时间被倭寇骚扰,百姓深受残害,留下苦痛记忆。南通人民奋起抗倭,涌现出曹顶等抗倭英雄,如今城山路的倭子坟、狼山上的明嘉靖年间“抚台平倭碑”正是南通人民抗倭历史的见证。明代以后,南通地区出现了“打老侯”的民俗。冬至日,一些青壮年来到南通东门外的河两岸,互相投掷碎砖石,在对抗中还原当年打倭寇的往事,含有激励后人保家卫国之意。不过,此俗常常造成意外伤害,终究是陋俗,在清代同治年间就被通州知州梁悦馨下禁令严格禁止,直至民国才完全消失。

岁末至除夕:“迎新”渐入佳境

冬至过后,一年就渐渐进入尾声,人们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和全国各地一样,南通的岁末也是“迎新”的重要时期。除夕日之前的活动丰富多彩,包括过腊八节、送灶王爷、掸尘、蒸馒头糕点、办年货等。

清人李琪《崇川竹枝词》:“咚咚腊鼓闹西邻,饴豆登盘祀灶神。多买黄羊多市酒,栏猪釜粥饷邻人。”记录了昔日南通人家热热闹闹的祭灶风俗。过去每户人家的灶台上,都贴着灶王爷的画像。灶王爷,又称为灶神、灶君、灶老爷,相传是玉皇大帝派驻在各家各户的检察官,记录这户人家这一年的善恶。到了年底,灶王爷上天汇报,由玉帝决定这一家来年的吉凶祸福。

南通人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要多给灶王爷供奉好吃的,希望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一般都在腊月二十三晚饭过后进行,人们供奉灶王爷是“饴豆”,也就是一种麦芽糖,希望灶王老爷吃了甜蜜的麦芽糖,上了天之后多给自家说好话。祭灶仪式最后,将灶王爷画像和稻草扎的纸马一起烧掉,代表灶王老爺上天“述职”去了。到了除夕或者初一,再贴上一张崭新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画像,代表将他们从天上“接”了回来,开始一年的新工作。

旧时,过年之前,南通城乡还有一道“跳灶神”的景观。姜长卿《崇川竹枝词》:“足谷村农岁底忙,下河水患尽逃荒。沿门利市声声好,舞罢苍龙跳灶王。”昔日,苏北里下河地区常发水患,百姓逃荒来到南通的人很多,沿街乞讨,形同乞丐。到了年底,他们用竹子和彩纸编成纸龙,沿街舞龙。又以金箔做成头盔,手执兵器舞蹈,见人就说吉利话,乞求得赏钱,这称之为“跳灶王”。

过年之前,南通人家要准备很多年货,其中比较有地方特色的是蒸“手巾方糕”。清代《崇川咫闻录》中称:“每岁迎新,蒸手巾方糕,以赤白糖入屑,隔层铺蒸,似巾经线相间文因名。取供神祖。又白果花糕,馈献用之。”可见,蒸手巾方糕是南通人过年前常准备的食品。清代李琪《崇川竹枝词》:“两尾鲜鱼六六鳞,连朝馈岁遍朋亲。有时小婢携蛮榼,一半花糕半手巾。”可见“手巾方糕”是过年期间南通人馈赠亲友的佳品。这一习俗至今保留,很多南通人家会在年前蒸馒头蒸糕,往往是在半夜三更蒸制,全家出动,仪式感满满。

需要说明的是,南通人过年之前蒸的年糕,大多是长条状,横切面呈长方形,蒸好后放在矾水中长期保存,以便日后随时取食。而南通人过年蒸的馒头,和北方没有馅的馒头也有区别,有雪菜肉丁、萝卜丝、豆沙等不同馅料。为了区分,人们在馒头上点上不同的红点,从一个点到四个点不等,以便食用时能够区别。

除夕这一天,南通人的年俗更是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乾隆〕《直隶通州志》卷十七《风土志·岁时》载:“除夕家各祀先,换桃符门神,爇松柏枝于中庭,谓之化饭盆。长幼咸集,饮分岁酒,或达曙不寐,谓之守岁。”李琪《崇川竹枝词》也有类似描绘:“桃符新换遍柴门,还向中庭化饭盆。但饮一尊分岁酒,却忘刍豆饲鸡豚。”由此可见,南通除夕这一天的习俗包含了烧经、贴春联、化饭盆、守岁等多种。除夕夜一家祭拜祖先,贴上春联和门神画,在庭院中焚烧松柏枝条,叫作“化饭盆”。一家人按照长幼次序喝“分岁酒”。有的人家甚至通宵达旦不睡觉,叫做“守岁”。这一系列年俗中,有部分已经消失,但烧经、贴春联在现今仍得以保存。

姜长卿《崇川竹枝词》中反映的除夕团聚场景与〔乾隆〕《直隶通州志》的记载相似,突出了具有趣味性的“壓岁钱”:“除夕团圆守岁筵,桃符已换贴春联。头筹竟把状元夺,赢得青荷压岁钱。”“小儿分取青钱,贯以彩索,谓之压岁钱。”所谓“青钱”,也称荷花钱,就是方孔铜钱,用彩线串起来。可见,这种压岁钱和现在所说的压岁钱相比,仪式性更强,也更有过年的喜庆气氛。

旧时习俗常常跟农业生产相关,南通除夕有“封田”和“打囤子”的习惯。清人姜灵煦《渔湾竹枝词》:“芝麻荄上挂招财,插及墙根灰几堆。先满门庭屯囤子,后收天地靠家来。”“封田”是在田间做的一系列封住财气、守住家业的仪式。“打囤子”即为在蒲包里装上石灰,在家中内外洒出石灰印,表示“囤子”,取“粮囤子处处满,囤子有天高”之意。有的人家还在地上画上农具、梯子、弓箭等各种图案,以祈愿五谷丰登。

岁首至元宵:“迎新”持之以恒

正月初一为岁首,本称“元旦”“元日”等,并不是“春节”。正月初一会有很多禁忌,不能扫地,不能泼水,否则会被视为新的一年会穷忙。

姜长卿《崇川竹枝词》:“新年事事总更新,饭到团圆不厌陈。小妇若询淘米日,再看皇历拣良辰。”旧时南通人正月初一不会生火做饭,除夕要提前把饭做好,称为“陈饭”。过了年之后,哪天可以淘米做饭,竟然还要查询皇历选择吉日才行。

民国张曾荫《南通岁时民俗记》记述,正月初一,南通人“闭市停工,晨验鸟语,以定吉凶。祀祖,招利市,燃爆竹,食团圆,拜年。平日三餐,惟此日两餐,谓之‘团圆饭,赤豆和之,先祀祖并天地家神,而后食。早睡,补除夕不足……是日(初一)不乞火,不汲水,不扫地,儿童敲锣鼓,儒学前陈百戏,檐前悬天灯,夜燃以烛,一月而止。”通过“鸟语”来验吉凶的民俗显然是迷信,已经消失。但大多数南通人家在正月初一这天吃团圆饭,也就是掺入了赤豆和“团圆”(一种糯米圆子)的米饭,另外还不能从井中打水、不能扫地,这些民俗至今还保留着。

在农业社会,大年初一,人们要去狼山查看当年的农事预测情况。《崇川竹枝词》称:“狼山僧以元旦占笤,或半收、大熟、大水、大荒,以红笺书之山门外,农人上山时视此为验。”

旧时,所谓“春节”其实是指立春。这一天也被称作迎春日。李琪《崇川竹枝词》:“迎春门外土牛过,撒得盎中麻麦多。若许中他牛背上,今年收满百囷禾。”姜长卿的《崇川竹枝词》也有类似描写:“彩仗迎春东市过,鞭春土块最宜禾。菽麻满把争相撒,牛背谁家中得多。”立春日,人们抬着土做的春牛巡游。男女老幼挤在路两边围观,争相向春牛抛撒各种豆麻麦子,打中了牛背就寓意自家今年能获得丰收。当日五鼓,地方官鞭打春牛,随即人们将土牛击碎,百姓纷纷取走泥土,认为这样有益于农业生产。

南通旧时元宵有观灯之俗,但很多人更喜欢看别人“放烧火”。民国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详细描述了此俗:“旧历正月十四日,各农家束稻藁数个,置于田中。又用面粉搦成似棉花形之物,凡数百个,缀于秸上,与已放之棉花相似。于是将此假棉花秸遍插田边。月望之夜,用草把柏枝握于手中,燃其一端,旋舞不已,且高声唱歌。”

“放烧火”也称为“烧麻虫”“煨百虫”,也就是将田边上已经晒干了的稻根和杂草枯草堆起来放火烧,烧旺了以后再盖上稻根让它煨烟,以消灭越冬害虫,也寄寓着迎接新年好收成的意味。李琪《崇川竹枝词》描述道:“山村好是晚风初,烧火连天锦不如。但祝麻虫能照尽,归来沽酒脍池鱼。”“放烧火”在南通周边也存在,在启海沙地、无锡、常州等地被叫作“照田财”或“放田财”。

至于昔日南通元宵灯节的盛况,在竹枝词中也有描述,比如汪嶪《崇川竹枝词》:“上元灯市闹新春,制出包家巧绝伦。狮凤牡丹都逼肖,云中立个散花人。”李琪《崇川竹枝词》:“街东蹋臂又街西,十字街前路欲迷。为看球灯三百六,一双红袖唤郎携。”

早春至清明:“迎新”余音袅袅

辞旧迎新并非冬至到新年年初这一时期所特有的。迟至清明,仍有“迎新”风尚。在农业社会,人们常常习惯将春耕视为一年之始。早春时节,春和景明,人们也会络绎不绝地去踏青,迎接新的时节。清人黄金魁《渔湾竹枝词》中的“士女嬉春多似云”正是这一现象的写照。而寒食节的禁火并在此后重新生火,更是辞旧迎新的体现。旧时江淮地区常于寒食节吃馓子,南通的馓子饮食文化也很知名。

与寒食节关系密切的清明是特别重要的节气与节日。“慎终追远”是清明最重要的民俗内涵。〔乾隆〕《直隶通州志》卷十七《风土志·岁时》记载:“清明俗重墓祭,前后十日无定期。提壶掣榼,咸具牲醴,展墓,覆土,除草,挂纸钱。士女踏青至暮,插柳以归。”李琪《崇川竹枝词》:“清明十日墓门前,处处人家挂纸钱。山路迢迢中路近,几行翁仲夕阳边。”南通地区地势平坦,唯有城外江边有狼山等五山,很多人家的祖茔多在五山附近。清代南通人将狼山下称为“山路”,军山下称为“中路”,在清明前后十天前往扫墓,祭奠先祖。“几行翁仲夕阳边”则说明当时狼山一代还有多处古代官员的重要墓葬,“翁仲”即古代设在高等级墓葬前的石像。可惜这些翁仲如今皆无存。

清明除了扫墓还有踏青、放风筝等文娱活动。放风筝虽在全国都存在,但南通特别典型,南通风筝与北京、天津、潍坊的风筝齐名,是南派风筝的代表。

姜长卿《崇川竹枝词》称:“风筝二月试春风,剪翠裁红折迭工。袖底暗藏通一线,玉人只在锦奁中。”诗中明确说明了南通产美人风筝。〔光绪〕《通州直隶州志》记载:“风鸢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具。”《红楼梦》第七十回有大家一起放风筝的情节,且风筝形式多样,与〔光绪〕《通州直隶州志》里说的情况很相似。不仅如此,《红楼梦》里把剪断风筝线放走风筝视为“放晦气”,而南通人则称之为“放霉气”。在南通农村,以前放飞大型板鹞时,要进行叩头烧香等仪式,祈求新的一年农业丰收,可见放风筝也有“迎新”特征。

清明节前后,也是各种时蔬上市的季节。故而姜长卿《崇川竹枝词》说:“过了春灯二月初,家家野祭荐新蔬。时鲜若待清明节,不买刀鱼买面鱼。”可见清明节之时各种新蔬、江鲜选择多多,令人食指大动。过了清明节,新春的一系列民俗也算基本结束了。

迎新祈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通的“辞旧迎新”始于冬至,直至清明前后,跨度近四个月,一系列节日成为重要节点。时过境迁,这些节日依旧散发着光芒,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猜你喜欢
灶王爷竹枝词通州
雪落通州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通州侨商:海外创奇迹 国内献爱心
书法《竹枝词》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灶王爷的“脸谱”
《竹枝词两首》其一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通州商住限购,蝴蝶效应已经显现
敬灶王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