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扬州运河

2024-04-05 16:02光晓霞樊译蔚
江苏地方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运河扬州

光晓霞?樊译蔚

扬州运河,位于淮水以南、瓜洲以北,是江北运河的关键段,是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久、活态特征最明显的运河河段。起源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之时,大概线路走向为引长江水经樊梁湖、博芝湖、射阳湖至末口入淮河,主要依照江淮之间湖泊河流相互邻近的自然形势,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形成了一条最初的水系。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扬州运河不断完善河道的渠化。据2013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描述,“公元15—16世纪,为避免借湖行运的扬州北部运河受到湖面风浪的影响,逐步在淮扬运河中部的几个湖中筑堤,分段修建月河,并把各段月河连接起来,初步实现了河湖分开,最终奠定了明清时期淮扬运河的主线”。

民国时期,扬州运河地理位置、空间走向、功能效用等方面,基本上与清代的情形大体一致,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相比中运河等其他河段,有着显著的优势,一直是南北交通要道、盐运枢纽。然而,随着近代运输方式的多样化,津浦铁路南北通车,其与天津到扬州的运河几乎平行,加之海运的方式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都对扬州运河的航运带来严重冲击。

一、扬州运河河线与航运线路

扬州运河大体走向为由西北向东南,绕古城东南后折向西南汇入长江。具体流经线路是(运河)向东南,入宝应境,经黄埔镇西,西临范光湖,再南到界首,入高邮境,西临界首湖,下接高邮湖,再经高邮西向东南,入江都境,经露筋庙东,西临邵伯湖,经邵伯镇西又东南流至六闸口。自六闸口斜出西南,后河面展开,南流至湾头,再到归江七口(今茱萸湾一带)。按照《江苏水工志(第三编)》“江北运河”卷记载,“运水自湾头西折,又折南流,经江都城东,对岸有沙河口通江,有土坝,统名归江十坝。运水环城西折,又曲折南流,至扬子桥镇,东岸有扬子桥闸。运水向西南到三汊河”。最后分两条线路入江,一是经仪扬河从仪征城南入江,一是从瓜洲入江。

河线两侧闸、坝、洞、港口等水利设施星罗棋布,数量众多,通过引水、控水等方式调节运河水位,保障河道正常通行。据武同举在《江苏江北运河为水道统系论》罗列的闸洞情况统计,在西岸,归江水口以上的关键节点排布有叶云洞、王鼐洞等洞,叶云闸、通湖闸等闸,救生港、越河港等港口;在东岸,关键节点排布有黄埔闸、跃龙闸等闸,新洞、汤文洞等洞,有归海五坝,有金灣、东湾等归江十坝。

这一阶段,大运河扬州城区段航运线路相对清晰,停泊码头较为固定。新型轮船和传统民船作为两种不同的航运船只,其线路和停泊码头并不完全一致,航向也不尽相同。轮船的常规线路有:一是向北往清江浦方向的,通过钞关外码头集散;二是向里下河方向的,在东关外经停;三是往南京、镇江的短班在钞关外等候;四是出江南去上海的班次在缺口外霍家桥发出。民船的常规线路也有多条:一是向北至高邮、宝应方向的,通过东关外、便益门外码头始发;二是向里下河方向的,在缺口外、东关外上船;三是向南到苏杭方向的,在钞关外、徐凝门外出发;锞船(官府运送纳税“锞银”的专用船)在钞关外集结。钞关和东关水码头附近,分布着不少轮船公司。其中,戴生昌、天泰、大通、泰昌、利通、泰丰、招商、永和在钞关外;大达在东关外。[1]

民国时期出版的《扬州旅行必携》一书对市区内郊游船只的具体介绍,大致情况如下:从天宁门水关出发,向西经庆升、香影廊茶舍,再西沿北门过问月桥,又到李园茶舍,到达绿杨邨、小金山、平山、白塔、虹桥等处。夏季时游船较为多见。游船分三种:一是游湖船,二是布棚船,三是小划船。价格因船只种类和季节而不相同,乘坐小划船便宜,乘坐布棚船较贵,游湖船按日计价;夏季或节期价格较其他时间更贵。

二、扬州运河城区段空间格局

据1921年《江都县城厢图》、1926年《江苏扬州城厢市图》显示,在1921年,扬州城区实测“东西长四里又十七丈二尺,南北长三里又三十七丈七尺,面积十四方里有奇,人口十八万八千强”。蜀冈环绕西北,运河蜿蜒东南,坊市、建筑鳞次栉比,学校、医院等应有尽有,交通便利,发展蓬勃。这时,扬州城区新城城门有拱宸门(即天宁门)、利津门(即东关)、广储门、便益门、徐凝门、通济门(即缺口门)、挹江门(即钞关),城门对外交通多数依靠陆路,只有钞关和东关设置水码头,进行水路运输,且城门关闭时间较其他门迟。

沿河总体空间布局方面,建筑用地相对集中,具有完整的街巷体系。沿河街区与城市街巷、城市建筑融为一体,格局规整,多为南北或东西走向。从城北沿运河向南,在运河以西有运河街(南北向),位于大王庙西边。有便益门大街(南北向)。有北河下片区头巷、二巷、三巷、四巷(东西向)。运河以东有便益门对面的凹子街。运河在南河下转弯后,运河以北有康山街(南北向),依次又有曾公祠巷、小樊家巷、徐宁门街、居士巷、小可以巷、大可以巷、旗杆巷、李官人巷、小李官人巷、木香巷、埂子街,都为南北向。运河以南河下对面有皮坊街(东西向)。另外,城区东北设有蚕桑模范场,覆盖范围较大。沿运河一路向南,桑田、旱田、菜园等农作物基地面积最大,有散见的花圃、浅草及荒地等。东南部菜园、墓地有树篱相间隔。其他用地较为分散。

沿河城市资源分布方面,沿河交通渡口设置较多,公共资源相对全面。有古运河与北护城河交叉口渡口、便益门大街中段东边渡口、东关渡口、第五区渡口、长生寺渡口、南河下渡口(3个)、扬关渡口(2个)、挡军楼渡口、南小码头渡口等渡口。有运河街的十一国民学校,便益门大街的美汉中学、辨明学校、养蒙学校、两淮国民学校、第一国民学校、浸会女校等学校。其他公共资源有运河北的庇寒所、残废局、巡缉二营、民生报馆、电报局等,运河东南的霍家桥派出所。还有电灯公司、木厂等。

沿河集聚场所设置方面,宗教庙宇寺院类型多元,商业会馆已普遍。宗教场所涉及佛教寺院、伊斯兰教场所、基督教圣母堂等。运河东由北到南的庙宇寺院有大王庙、都天庙、清真寺、长生寺、智珠寺、福禄寺、文峰寺等。运河西由北到南有永寿庵、北来寺、炎帝宫、大悲庵、满愿庵、文林道院、耶稣堂、紫竹庵、月影庵、报恩寺、天主堂、圣母堂、孝贞庵、观音寺、康山庙、曾公祠、关帝庙、清真寺、白马庙、静慧寺、白马庙、贞洁庵、得胜庵、大星回光寺。商务活动场所有江西会馆、湖北会馆等。

还有一些散见的功能性空间,有湖南义园、江西义塚;有具备军事功能的挡军楼;有零落的土墙、乱石墙合围的大大小小的院落、建筑群,具体用途不详。

三、扬州运河管理与河道整治

咸丰以后,黄河向北迁徙,河督和漕督逐步废除,运河的管理与修筑不及从前,当时淮扬徐海兵备道兼管河务,两江总督又特设堤工局,遴员总办常驻扬州专门负责运河堤工事项。民国初年(1912),在淮阴设立运河上游堤工事务所,管理平桥以上运堤工程及洪泽湖大堤工程,在高邮设运河下游堤工事务所,管理平桥以下运堤工程及归江归海堤坝工程,两所均由省行政长官委员坐办,每年国家拨款数万至十万元。1914年,在江都设筹浚江北运河工程局,由总办负责,隶属省政府。经费由旧淮扬徐海各属人民自动附加二分亩捐补助(不含国省款项)。1920年,设督办江苏运河工程局,直隶中央。1927年,改组为江北运河局,属江苏建设厅。1929年,改為江北运河工程处,属于江苏省水利局。1931年,运堤溃决后,改设江北运河工程善后委员会,办理堵口复堤事宜。1932年,又改为江北运河工程局,属江苏省政府。

运河管理机构变化以及运河治理措施的调整主要有:一是治理运河的相关机构由兼管逐步过渡为专管。从清咸丰以后的兵备道兼管河务,到民国初年设立堤工事务所管理相关工程,再到设立江北运河工程局、江苏运河工程局,管理条线和机构日益清晰。二是思考运河与其他水系统筹治理。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开拓者之一李书田等所著《中国水利问题》一书中,不仅专设“整理运河问题”章节,而且在“导淮问题”章节也设置“运河航运工程”方面的内容,体现出在规划和制定淮河治理方案时,也统筹考虑运河的治理。三是治理运河主要依靠国家拨款。其他渠道如各地民众亩捐的经费等相对有限。1921年水灾,支持抢险和善后费用来自国家拨款,省内财政所欠运河经费达到五十多万,亩捐也有所截留挪用,以致工程进度受到影响,仅能维持基本的补救。四是治理运河时重视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重要的工程项目都与技术人员、评议员、名誉职员等代表召开会议协商处理。

民国时期,对于运河河道的治理,被定义为“局部地方之水利问题”,没有再实施贯通首尾的重大治理工程。[2]扬州运河的治理,延续之前做法,并加以完善。主要是春修、夏防、维修和启闭归海坝、归江坝。具体包含疏浚、建闸、堵决口、加固堤防、修补残缺石工、河道清淤等。尤其是新建邵伯、高邮两座船闸,增建了瓜洲到扬子桥运河两岸块石护坡河,对改善运河航运、节水起了一定作用。[3]因此,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亢旱之年,千担以下的民船通行无阻,而吃水较浅的小汽船亦可往来行驶,交通尚称方便”[4]。

运河也有运道不畅的情况,或因水患影响导致河道和相关设施遭到破坏,或因干旱引起水涸无法正常行船,或因战争造成运河漫水、运输困难等。民国期间,为满足灌溉和航运需求、解决运道问题,主要实施了以下四项重要工程:一是里运河浅段疏浚工程。1915年购买挖泥机船,疏浚界首至马棚湾、宝塔湾等线段,“岁以为常”。1922—1923年,人工挑浚高邮以北运河浅段60千米。二是瓜洲运河石驳岸兴建工程。1916年、1933年,兴建瓜洲运河石驳岸。1936年,又进行整修。三是里运河东西堤碎石坦坡修筑工程。1918年,决定实施里运河西堤迎湖碎石工程计划。自1919年起至1935年,陆续修筑里运河西堤碎石坦坡。四是邵伯船闸及高邮西堤船闸兴建工程。1934年9月至1936年8月,兴建邵伯船闸。1933年6月至1935年4月建成高邮西堤小船闸,以通湖西航运。同时,西堤各涵闸一律进行修理。

1933年,李书田等开始倡议全面整理运河,联合有关各水利委员会以及各省建设厅合组整理运河讨论会,系统筹划恢复运道的大计。民国水利专家汪胡桢结合大运河现场踏勘,历时一年半,编制完成《整理运河工程计划》,计划报送各单位审查后,得到高度评价与认可,但可惜最终未能实施。

参考文献

[1]喜阅编辑部.民国扬州旅游指南(邗上指南)[M].扬州:喜阅书坊,2018.

[2]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234.

[3]徐炳顺.扬州运河[M].扬州:广陵书社,2011.

[4]史念海.中国国家历史地理:史念海全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6.

猜你喜欢
运河扬州
初读扬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如泰运河谣
诗情画意运河赛 古往今来传奇在
运河倒影(外四首)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