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历史文化街区新盛街溯源

2024-04-05 16:02刘云鹤
江苏地方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街万历宿迁

刘云鹤

新盛街是老宿迁遗存年代最久远的街道,这条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的“新路”,万历初县城北迁后被命名为“新街”,后日渐兴盛,清初俗称“新盛街”。经400多年的历史变迁,如今新盛街迎来新生,被改造成历史文化街区,旧貌换新颜。

一、宿迁地理形势及“新街”方位

宿迁地处鲁南丘陵与苏北平原过渡带,丘陵“马陵山”自北逶迤南下,马陵山脊两侧缓缓低下。东侧是侍丘湖(浅水湖泊,清初淤为平地),西侧濒临南流的古黄河,西北是骆马湖(季节性湖泊)。马陵山尾坡以南是平原地带。

元朝复立的宿迁县治,在今项王故里的南侧,距境内北向的马陵山区的三台山数十里之遥,距马陵山尾坡的荒山野岭仅三四里。因地势较低,屡遭黄河水患。故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喻文伟将县治北迁至马陵山尾坡,另建县城。〔万历〕《宿迁县志》记载,万历五年(1577),喻文伟在县城内外开辟14条街道:

平成街,在新县前直街,万历五年知县喻文伟建。宣仁街,系新县前横街。聚秀街,系新县后横街。云路街,在新县东,儒学前直街。太平街,在新县西直街。通云街,新县前第三横街。永宁街,新县前东小直街。奠安街,新县前西南直街。长乐街,在望淮门外横街。三元街,在望淮门外三元宫西。河清街,望淮门外西直街。驻骢街,在迎熙门内横街。通岱街,迎熙门外大街。还定街,在拱秀门外大街。以上十四街皆万历五年知县喻文伟建。

14条街道中,没有“新街”。查〔万历〕《宿迁县志》“旧县治图”,所谓“旧县治”当指位于今项王故里南侧的县城。该“旧县治”示意图,左上方标识马陵山“玉虚观”三字,即今马陵公园“宿北大战马陵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址。中上方长方形线框内标识“新街”二字,其方位在马陵山玉虚观的东南方向,为南北直街,与今新盛街址正相吻合。

二、“新街”始建于明隆庆年间

〔万历〕《宿迁县志》“街市”条记载:“新街,知县宋伯华建。”该志“县秩官表宦迹”中云:“宋伯华,山东益都(今青州市)人,由进士隆庆二年任本县知县。性禀谆谨,政令宽和。不剥民以奉上。”“不依法而凌下。”“清苦之操可以孚神明,仁厚之化业以致祥瑞。诚万姓之父母,一代之良吏也。”言简意赅,从中可窥其“裕国安民”之宦迹。

明穆宗朱载垕年号隆庆,在位仅6年。宋伯华于隆庆二年(1568)任宿迁县知县,万历元年(1573)升职。次年由江西南昌人喻文伟接任知县。宋伯华在任五六年,为宿迁施行诸多善政。他“升职方近三年,而宿之士民去后常见思,立石以昭永久”。宿迁民众恳请当年县学训导陈鸣凤作《宋侯去思碑记》。

据〔万历〕《宿迁县志》“学秩官表”记载:“训导,陈鸣凤,浙江永嘉人。由岁贡问学弘硕,丰神潇洒,风流儒雅,一时所未睹也。”陈鸣凤于隆庆元年(1567)任宿迁县训导,万历初年仍在职,对知县宋伯华“知最悉”。他“素慕侯(宋伯华)之德,宿风之厚”,欣然命笔。

《宋侯去思碑记》千余字,概括了知县宋伯华“初下车即以学校为首务,考校之余,知诸士中有贫不能自给者,思有以赈之。”拨“响场地”,“永为学田”。修校舍,养寒士。还有隆庆五年(1571)的“修河岸有得钱若干万献县”,即修黄河堤岸时,民工挖到钱币若干万之多,全部献于县府。知县宋伯华悉数用于本县“修学”,“自文庙以至堂舍,焕然一新”,余作其他公用。宋伯华倡导“士知礼”“民向义”“俗还淳”。其善政还有“赈灾伤”“慰烈女”“减逋负”“迁水次之仓”“开湖沟以备旱潦”“助河工以资转漕”“筑新路以便民”等。他“廉明”“宽信”,可谓政绩卓著。其中“筑新路以便民”句,印证了〔万历〕《宿迁县志》所载的“新路,知县宋伯华建”。可知早在隆庆年间,原县城北郊马陵山东侧与侍丘湖之间已经开辟了“新路”。此无形之中可能启发了继任知县喻文伟将县城北迁。〔万历〕 《宿迁县志》中“新路”被称为“新街”,想必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新盛街的兴盛与衰败

“新路”伴随新县城内外开辟的14条街道逐渐拓展。周侃是明朝嘉靖年间从苏州举家迁移至宿迁县城谋生的。后在山西人开的“聚源槽坊”打工,多年后将该槽坊盘点购置为己有,更名“周聚源槽坊”。其家族亦从苏州迁居宿迁经营是业,万历二年(1574)遂入宿迁籍,生意越做越大。万历四年(1576)随县城北迁,乃另建周聚源槽坊于新街。槽坊有三进院落。随后北隔一邻又建周家大院,以作家族居所。该槽坊所酿酒质淳美,声誉远播。周侃的侄子周惟贤是著名酿酒师,后任光禄寺署丞,主管大内酿酒事宜。〔万历〕《淮安府志》载“淮酒,乃天下之名品也”。“淮酒”应包括淮安府辖宿迁县城周聚源槽坊所酿之酒。至有清一代,周氏槽坊酿酒垄断了宿迁县城,远销大江南北,县辖洋河镇“广泉泰”即今洋河酒厂前身,亦不敢望其项背矣。

清朝康熙年间开凿中运河(京杭运河宿迁段),给宿迁新盛街等街道带来新的生机。新盛街北段路西旁面东的天后宫(即妈祖庙,俗称娘娘庙)应运而生。乾隆年间重修,东大门前两边各植一棵椿树,一进院内植两棵银杏树,大门进院左侧建戏台一座。二、三进院坐北面南各建一黄一蓝琉璃瓦宫殿,旁建侧殿。其规模壮观,与敕建安澜龙王庙(俗称乾隆行宫)不相伯仲。至清末民国初期,福建会馆设于天后宫,官商等多会于此。清代,新盛街还先后建有徐淮兵备道衙门、宿虹河务同知衙门等,以及工商业作坊、文化名人居所等。

康熙年间在朝廷做过翰林院侍读的著名书法家徐用锡的别墅(后世改为徐氏宗祠),就在城隍行宫西南旁的草园拐。清中期誉满大江南北的著名藏书家、著作家王相,曾写到自己出生在宿迁县新盛街,其晚年移居县城内云路街即富贵街。王相的外甥钱侍辰家也居住在新盛街。此外還有一些政客、文人或定居或寓居于此。新盛街两端建有防土匪骚扰的木桩栅栏,南北长距276米。该街南端在路西清节堂门旁路口,南接清节堂南巷,东往吴先生大汪,西往老猪市、东大街。北端路口往北通火神楼、凤凰墩。往东通下街,沿途有福寿堂(伊斯兰教会)、三官庙,直达东圩沟及运河西岸。往西通保婴堂、灶君庙、敕封显佑伯行宫(城隍行宫)、演武场(校军场),直达敕赐极乐律院(极乐庵)、马陵山的玉虚观。

清末民初,新盛街逐渐式微。周聚源槽坊遭土匪两次抢劫,元气大伤,濒临倒闭。天后宫也断绝烟火,冷清萧条,加之战争破坏和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天后宫的两座大琉璃瓦宫殿没能留存下来。后因城市建设需要,不少老街道被新开辟的道路和建筑所取代。至地级宿迁市成立之时,新盛街仅遗存北半段的普通民居。

四、新盛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复兴

地级宿迁市成立以来,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遗存的新盛街北半段面临拆迁消亡命运。2014年之后的几年,曾一度出现拆旧建新的动议。为慎重起见,时任宿迁市宿城区委主要领导单独组织有关人员对新盛街的遗存进行考察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报送市领导。市领导经过慎重研究,做出顺应民意的决策,2021年1月新盛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被列为年度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以街区内周聚源槽坊遗址和天后宫遗址处幸存的一棵250年树龄的大椿树为基础,拓展囊括西邻的城隍行宫(敕封显佑伯行宫)、极乐庵(敕赐极乐律院)、灶君庙、念念大楼、卓家大院等明清、民国初期建筑遗存,并建造祈福楼等仿古民居,提升街区颜值,对老街区进行现代元素的更新改造,形成“两纵两横七巷”原片区的格局,实现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融合。该街风貌独特,四通八达,优势为其他街道所不能比肩,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为一体,可以看作是穿越历史文化时空的老宿迁缩影。历两年建成,于2023年1月开街。老街区传承历史脉络和文化特色,成为跨越不同时空的生命印记。继项王故里、乾隆行宫之后,成为宿迁又一个新的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新盛街历史文化街区的创建,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目前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已启动编写《历史文化街区·新盛街志》,梳理保存新盛街400多年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积淀,为宿迁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新街万历宿迁
书坊与名士:万历年间戏曲评点兴起的双驱
铜峰叠翠 秀美新街
东大街:宿迁人的清明上河图
江苏宿迁:为500余名农民工解“薪”事
宿迁,宿迁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日本藏万历世德堂刊传奇《水浒记》考述
潮流逆转 新街拍灵感
宿迁的昨天和今天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