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在中医五官科的应用研究 *

2024-04-06 02:44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选穴五官腧穴

刘 君 郝 华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00)

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由来已久,目前关于针灸学在五官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大多以药物干预或针药结合为主。查阅既往文献,针灸之法在五官临证治疗方面效果优,且不良反应少。此外,针灸强调辨病及辨证不同,认为病位是治疗核心,辨病位是针灸辨证论治的关键[1]。针灸临床诊疗根据脏腑、经络、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以及气、血、津、液、精等疾病发生的场所,形成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以辨病位为主的辨证方法[2]。五官病证包括目赤肿痛、麦粒肿、近视、耳鸣耳聋、鼻渊、鼻衄、咽喉肿痛、牙痛、口疮等,病位在五官,同时可结合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加以治疗。该类病证病变部位具体且固定,治疗多以局部取穴为主。因五官孔窍有一定深度,与外界直接相通,故针刺官窍附近腧穴时一般要深刺,并且要有较为强烈的得气感直达官窍内部,针刺要求“气至病所”,方可提高疗效[3]。本文以五官疾病为例,探讨针灸在该类疾病中的应用及优势。

1 针灸治疗中医五官疾病

现代医学五官疾病多指眼、耳、口、鼻、喉、咽部位的疾病,包括干眼症、飞蚊症、近视眼、视神经萎缩、过敏性鼻炎、耳鸣耳聋等。此外,脑血管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瘫、偏头痛也可归为五官疾病范畴。笔者查阅近几年文献,发现针灸在中医五官科应用广泛,针法多用“上补下泻”,取穴精、少、独特,以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为主治疗五官疾病[4]。另外,各学者根据自身临床经验,结合针灸学理论知识及中医基础理论,熟练掌握腧穴针刺手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针灸理论体系及实操经验。承淡安教授结合自己临床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经验,对五官疾病的针灸辨证治疗及理论进行了阐述,独具个人诊疗特点[5]。郭义教授通过自身多年组方选穴的临床经验,以及对郑氏“温通针法”的继承发挥,创建并完善了施用于风池穴的“过脸热”“孔雀开屏”等特色针法,用于治疗头面部疾病,临床效果突出[6]。

1.1 头面部疾病研究[7]发现针灸防治面瘫并发面肌痉挛时,针刺取阳明经的合谷、足三里,可调理肠胃,益气生血,并辅以足三里温针灸,温通经脉,能加强补益之力。临床治疗时,要求严格把控刺激量,从分期论治、针刺操作、慎用下关穴三个方面具体把握,效果显著[8]。研究者[9]观察头针治疗顽固性面瘫,可有效提高患者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黄石玺教授擅用毫火针联合温针灸治疗偏头痛,毫针针刺有祛风、平肝、化痰、祛瘀、疏通气血经络之效,温针灸能温通经络、畅通气血,二者合用,效果突出[10]。夏德鹏等[11]应用穴位透刺配合经络灸治疗颈源性头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临床效果显著。张晓敏[12]将铺灸结合隔姜温针灸应用于百会、涌泉穴治疗虚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过敏性鼻炎症状(TNSS)及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的评分显著降低,治疗方法安全,患者易于接受。

1.2 牙痛类疾病李永春教授针灸治疗肾虚型牙痛,辨证以脾肾两脏为主,治宜补肾益精,强脾健胃,引火归元,护龈固齿,针刺取穴颊车、翳风、足三里、上下巨虚、太溪、照海、承浆,临床疗效较好[13]。于冬冬教授[14]运用特效穴治疗非器质性牙痛,总有效率达96.7%;此穴定位于第4、5掌指关节赤白肉际下约10 mm处,无归经,无命名,但治疗效果满意。

1.3 耳部疾病《针灸逢源》中对耳病相关内容进行整理,书中记载的耳病主要有耳聋、耳鸣、耵耳、聤耳、耳疮、耳衄,认为耳病由脏腑或经络异常导致,且有虚实之分,治疗上以针灸为主,对耵耳、聤耳、耳衄还可运用中药治疗;取穴上阳经腧穴多于阴经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穴位为听会穴,特定穴中五输穴使用频次较高,选穴分布以上肢部和头面颈项部为主[15]。

针灸治疗神经性耳鸣的常用取穴以翳风、听会、听宫为主,配合耳部周围穴位及经络远端取穴[16]。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神经性耳鸣急性期,可有效改善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耳鸣声响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评分,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治疗特发性耳鸣效果显著,并针对性治疗肝胆火旺型耳鸣,应用通耳方联合耳尖或耳后放血疗法,耳周腧穴用火针;肾精不足型耳鸣用聪耳方,耳周腧穴亦应用火针,可有效改善耳鸣症状[17-19]。姜伟强副主任擅治耳鸣耳聋,对心血不足、肝郁化火、气滞血瘀、心肾不交型耳鸣耳聋,采用针药并治,效果突出[19]。谢强教授运用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治疗原发持续性耳鸣,针刺取穴以健侧合谷、神门、外关等远端腧穴为主,重刺激;以患侧听会、翳风、翳明、百会等近端腧穴为辅,轻刺激作为应答,重视“近病远治”,倡导转移兴奋灶针刺法治疗原发持续性耳鸣,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适宜临床推广[20]。

1.4 口咽部疾病黄洁教授从心脾着手,以内关、太白为主穴,结合温针灸治疗灼口综合征,效果明显[21]。耿华[22]对复发性口腔溃疡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口服,可提升疗效,减少复发率。秦佳欣等[23]治疗原发性舌咽神经痛,从少阴论治,首当通经止痛,选择育阴或补阳的腧穴,配合适宜的刺灸手法及配穴,达到了补虚泻实的目的。谢强教授独创的四个经验穴——咽安四穴,位于下颌角下缘至颈前侧区域,通过针刺该区域,对咽部及口腔疾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开音三穴的创立,极大提高了咽喉嗓音疾病的治疗效果[24]。

1.5 眼部疾病针灸治疗干眼症的效果较好,研究[25]表明针刺单穴睛明治疗中重度干眼,能显著促进泪液分泌,改善多种眼部不适症状,效果优于人工泪液。卢江华[26]应用针灸治疗青少年近视,可以提高屈光度、眼轴长度,有效矫正青少年的视力。唐巍教授重视从阴阳经搭配选穴,强调滋补先后天,辨证选穴并配合交会穴、奇穴以调畅腑气、补虚泻实;刺法以平补平泻为主,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注重平衡阴阳,调节先天后天,选穴力求精准,辨证准确,效果突出[27]。饶军等[28]研究干眼患者的泪液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患者的代谢组学特征明显不同,针刺治疗后只有四种代谢物,其中丙氨酸、丝氨酸和高丝氨酸的含量有显著差异。对上述显著变化的代谢物的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表明,针灸治疗的患者只有一种代谢途径,即氨酰tRNA 生物合成受到显著影响,这与疾病的病因高度相关,表明针灸疗法可以解决干眼的病因,为干眼症治疗提供了新策略。

2 讨论

中医五官科学是中医学诸多专业的一部分,五官科学专业性强,与西医学结合紧密,相较于内科各类疾病,五官疾病与其相关性低,且本专业具有“深、孔、窍”的特点,独具鲜明的专科特色,五官科人才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极强的动手能力。由于本专业知识技能学习任务量较多,实际操作要求高,例如鼻腔填塞、鼓膜穿刺、咽喉异物取出等操作均需要极精准、固定的操作,因此,在临床实习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加强临床实践。

针灸学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教学中难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加强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临床学科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上教师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实现理论课与实训课、教学与案例、教学与科研结合,以培养中医临床思维为教学目标,全面培养人才。当下,诸如针灸学、中医五官学、中医内外妇儿学都具有各自的专业特性,涉及临床实习,更是要求学生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病历讨论或是诊疗方案选定时,学生往往参与度较低,由于自身临床经验尚浅,只能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因此,对于这类实践医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临床基本专科技能,现代仪器使用和诊疗步骤尤为重要。关于本专业研究生及本科阶段的教育,在理论解剖基础之上,还应加强临床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便于指导临床工作,拓展临床诊治思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针灸学与五官科学是两门独立的学科,要探寻二者的共性与区别,才能把针灸技术更好地应用到五官科学中,为五官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进一步推动这类专业性学科的发展。

3 小结

针灸在临床实践中亦擅用中医方药的辨证体系,辨证、辨病相结合,形成了针灸理论的核心与治疗特色,对选穴组方、刺法等关键技术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中医针灸的理论体系庞杂,名词概念术语的含义不够明确,对临床问题缺乏统一的理论以解释针灸临床并总结疾病规律,还需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不同辨证方法,协助针灸取穴,采用不同的手法,提高临床疗效。五官疾病病位易确定,针灸治疗头面部、眼、耳、口、鼻、喉、咽部位的疾病,临床效果确切,操作方便,可以较大程度减少医疗资源浪费,且对干眼症、面瘫、神经性耳鸣耳聋等疾病独具特色,对某些特定部位选穴及应用经验丰富,疗效深受患者信赖。近年来,针灸学基础研究成果呈爆发式增长,基础研究方向与临床实践并驾齐驱发展,对临床实践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选穴五官腧穴
基于数据挖掘的藏医放血疗法治疗高血压选穴规律
基于古今文献的运动障碍选穴规律探析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针灸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症选穴规律研究
选穴温灸法预防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
画五官
五官的检讨会
五官的检讨会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