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融合在药理学本科教学中的探索 *

2024-04-06 02:44王庆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药理学交叉医学

刘 兵 于 漫 胡 睿 王庆峰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医学教育应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体现“大健康”理念和新科技革命内涵,强力推进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为适应现代科技知识和技能发展的人才培养新要求,紧扣新时期医学发展需求,药理学本科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学科体系逐步呈现整合化趋势。本文以学习者为中心,重塑教育教学新形式,促进科学与人文、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践的交叉融合,推动教与学多样化,弥合基础理论与医学实践之间的差距,在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和智能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培养综合创新医学人才。

1 优化学科整合布局 共促新医科建设

多学科交叉融合已被认为是当今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策略。传统课程在促进基础科学应用于临床环境方面较为薄弱,通常学期课时安排分为临床前和临床两个阶段,医学生在早期阶段学习单独的基础科学学科,在课程的临床阶段应用相关知识。各个学科通常独立授课,导致知识体系脱节、内容重复、教学时间过长,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因此,解除原有的学科间限制,跨学科有效整合资源,坚持健康和疾病整体性的本质,在临床背景下学习基础科学,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是全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趋势。

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既要综合考虑学科的分化交叉,保留不同学科的自身特性,使得每门学科在教学策略中容易识别;又要超越学科界限,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衔接,确保知识点结合完备、理论体系完善、内容精炼完整[1]。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模式在单一课程的衔接框架内呈现多学科内容,是与医学相关信息和技能的综合体,涵盖基础研究、临床方法、伦理道德和健康促进等多方面内容;同时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强调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服务。

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新医科建设,促进新兴学科,发展优势学科,突破学科前沿[2]。本教学团队注重现代药理学与中医药发展、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汇聚创新。中医药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和传承发展的民族精粹,作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应以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为己任,深刻理解现代药理学与中医药发展的密切联系,掌握运用不断发展的现代药理研究法阐明中医药作用机制的方法,让中医药的现代表达更为透彻。与此同时,生物信息学、虚拟仿真、网络药理学在医学多个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应持续有效地整合更多的新兴前沿学科,不断革新医学教育的理念内涵与结构模式,紧跟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及顺应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以“大科学”的融合理念培养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3]。

2 构建现代知识体系 突出多学科协同

药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技术、医学信息学、实验室智能化的发展,药理学不仅可以在整体动物水平探索药物是如何影响机体生理功能、生化和病理过程的,还可以在分子水平微观阐述药物作用的机制。因此药理学与多学科密切联系,具有集临床、心理、生物与科技等为一体的多学科特性。本教学团队根据培养方案,将不同学科内容加以融合,通过明确的学习目标与适当的课程内容相匹配和协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使我所学转变为我想学;拓宽学习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更密集、更有意义的知识,构建现代知识体系。

强化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的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现代医疗救治水平。结合临床诊断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医学伦理学等相应知识,基于恰当的案例进行选择和问题设计。比如化疗药部分,将药理学与免疫病原微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等学科加以整合,以常见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为导入,根据临床发病率或严重程度,选择每类微生物的样本。当然不仅是感染性疾病,还包括药物联用和并发症,药物相互作用(喹诺酮类抗菌药与抗酸药、阿司匹林与β 内酰胺类抗生素)、特异性药物反应(双硫仑样反应)、超敏反应等。让学生构建以临床实际案例为载体的完整知识框架,将散在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

此外,强化医理结合,以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技能、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开发科学研究潜质;尝试医工结合,在实验课程中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介绍精准微创手术机器人、医院自动化服务等,拓宽学生对新兴工程技术的认知,使其意识到智能医学工程人才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关键需求;深化医文结合,激励学生树立大医精诚职业理想,坚守医者仁心底色,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构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体系,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 革新教学方法 体现融合优势

以多媒体课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传统药理学教学的普遍形式。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方法逐渐多样化,模块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结合改良的基于案例的教学法(CBL)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已经于课堂常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独立思考,敢于质疑,逐步形成交叉融合思维。

模块化教学,教学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形成了逻辑模块,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及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将药物围绕相同的器官系统进行整合,每个模块都包含相关的病理信息和整合的专业知识要点。比如循环模块包含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等信息。这部分内容在生理、病生、内科等多学科中均有涉及,并且部分药物可以 用于多种病理情况,章节之间存在重复。整合后采用综合的方法来思考和获取知识,连贯知识结构、浓缩课程内容、删减冗余;同时确保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尤其是常见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特点,保证课程教学活动的推进和完成。模块化教学的关键是开发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独立模块,每个模块包含明确目标,使学生在更短时间内学到更多,在学习中获得真正的回报。

案例教学,教师介绍涉及多重复杂病理现象的真实案例。学生对案例进行推理和思考,掌握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或损伤的功能、形态和结构变化的相关知识。教师基于患者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所依据的学科知识,确定与药物选择、作用机制相关的学习目标。学生结合药物的药理学性质,根据药物特点以及个体化差异,制定给药方案[4],理解药物治疗疾病或改善病理状态的关键原理、作用靶点和逆转机制,从而基于药物联用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灵活合理用药。教师作为集体讨论的调节者,促进师生同步或异步互动和进行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是激励学生达到最佳表现的关键因素。通过让学生轮流扮演组长、计时员和记录员的角色,并参与同伴评估,激发其协作精神和社会性。学生完成每个案例的学习目标,如可测试的材料,最终体现在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估中。

翻转课堂结合改良的CBL 或PBL 教学方法,将基础、临床和社会行为等问题整合在一起。在课程之前,教师邀请学生完成问卷调查,选择认为最困难或最不清楚的学习目标;教学后,根据教学有效性和互动性等授课效果和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程设计[5]。简单的部分要求学生自己学习,留出更多的课堂讨论时间,不浪费在学生已经理解的材料上。比如探讨卡维地洛在胃和小肠的吸收受pH 值的影响,通过同服抗酸药引起的pH 值变化,说明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疗效改变或不良反应的发生。学生已掌握生理学吸收、跨膜转运,生物化学水溶性、极性,以及药代动力学解离度等基础知识。分配时间让学生进行基于团队的学习,独立研究,查阅资料,再回到课堂相互分享讨论研究成果,交换想法,以使其完善思维、加深理解。

4 注重能力塑造 培养综合创新人才

医学教育,能力为重。整合教学为综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许多优势,取材真实情况的问题对学习者更有意义。教学中创建真实学习情境,精心设计案例和问题,持续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早期临床思维,既涵盖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又设置适当的学习难度。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合理分析探索,将可获得的信息和情境与原有的认知相匹配,不断逼近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并对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假设分析,磨炼临床推理、判断、决策、批判等高阶思维技能。接轨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向学生应用知识的转化,在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精进的同时,为后续临床学科的引入及学生进一步从事临床诊疗康复、预防保健等工作奠定基础。

学科的整合使学生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器官功能、功能障碍和临床治疗学的整体逻辑,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将多学科的基本原理与交互式竞争性学习活动联系在一起,指导学生沿着循证医学的道路前进,提高学生注意力跨度;促进学生将信息存储在长期记忆中,拓展交叉学科思维,增强学习自信。既在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优秀未来医学人才方面发挥作用,也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无论是从内部重塑,还是与中医、理、工、文等学科交叉融合,都能使学生对多学科的差异与结合进行领悟思考,架构综合知识体系,对多元化知识和能力融会贯通,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同时提高服务卫生健康事业站位,拓展职业发展视野,坚守严谨求实的职业底色,强化人民健康守护意识。一专多能,使学生在知识广度和交融度上更具优势,更易拓展发展空间[6];适应新科技趋势赋能医学,精于技术,敢于创新,满足社会对具备多领域交叉素质人才的需求。

为了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教学体系,本教学团队同不同学科教研室进行集体交叉备课,针对教材不同章节内容进行纸数融合;邀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协助课程开发和教学,探讨具体教学环节、交流授课心得、分享备课资源。在定期的研讨会上,就教学内容、方法、考试改革以及案例选择进行充分讨论,达成共识后,教师之间进行长期合作,在教学、科学研究方面相互帮助和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我们对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是机遇更是挑战。药理学教学改革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不断探索交叉融合创新模式,立足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前沿,培养厚基础、强实践,具有完善知识结构、广阔交叉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旨在夯实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的人才之基。

猜你喜欢
药理学交叉医学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艺术药理学
药理学原则在抗微生物药给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连一连
医学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