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2024-04-06 17:36李瑞峰
现代农机 2024年1期
关键词:物质性文创乡土

李瑞峰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030024,山西太原)

我国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村地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举世瞩目。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以乡村文化涵养乡土文明。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建设的铸魂工程,是打造数字乡村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方兴未艾[1],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出台 《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 年)》,颁布 《中国数字乡村发展报告(2022 年)》。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文化,是新时代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实现强国目标的必然举措。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焕发生机,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彰显价值,对于推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助力乡村文化资源保护

乡村拥有不可胜数的文化资源,既包含传统村落、乡村文物、农耕遗址等可视化的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又包含民风民俗、戏曲剧种、非遗精粹等通俗化的非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数字化技术以科学化采集、云端式储存、多样化宣传等新颖方式,推动乡村文化资源更加多维立体、更加动态交互。

1.1 多维立体: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

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长期发展的实体瑰宝。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加强农耕文明的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成为我国日渐关注的议题。目前,我国诸乡村对于传统村落与历史文物的保护,主要集中于现状维持与破损修葺。由于受小农思想的影响,传统的物质性乡土资源保护方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单一性和时空局限性,无法实现保护成果的更广泛传播与在线展示。

我国诸乡村转变对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盲目拆毁、改变原貌的思想,采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多维度展现传统村落的建筑特色,立体化彰显乡村文物的历史韵味。截至2022 年6 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完成658 个村落单馆,形成涵盖全景漫游、实景模型、图文结合等多种数据类型的传统村落数据库[2]。其中,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运用卫星定位、全景实况、多端互通等数字化技术,把村落分布、建筑风情、古村映像汇聚成数字化网页,多维度呈现当地传统村落的鸟瞰图与低空图。越来越多的乡镇名村,依托乡村数字文物资源库,将古籍乡志、宗庙祠堂、历史古迹等乡村文化遗产立体保存并长期展示。广东省江门市岭美村更是推出“数字乡民”区块链数字藏品,立体化呈现当地独具特色的宗祠文化和拳术元素,让人们能够接触虚实融合的高价值数字化信息展品。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数字化承载着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的守护力量,提升传统村落的宣传力度,延长乡村文物的保存时效,让农村拥有多维度、立体化展示物质性文化资源的新渠道。

1.2 动态交互:非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

非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是乡村长期发展的精神瑰宝。自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以来,广大农民愈发追求从物质生活的温饱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足。乡村地区拥有道德育人的滋养沃土,包含着村民寄托乡愁的情感纽带,承载着价值认同的文化符号。当前,我国诸乡村对于非遗精粹与民俗庆典的传承,存在因循守旧与照搬照抄等现实问题,严重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由于受地域环境影响,非物质性乡土资源的传统保护方式,具有孤立分散、静态呈现的基本特征,无法实现保护成果的生动表达与良性互动。

我国诸乡村增强对非遗重点保护意识,采用情景交互、视听结合等数字化技术,动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交互展现民俗民风的多样趣味。我国非遗记录工程,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拍摄农村地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独特技艺和文化记忆[2]。中国网络展览馆,通过录制东巴纸、木偶戏、阿西土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生动展现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网站,既提升乡村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又激发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活力。黔东南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将锦屏县瑶白摆古文化节、江县苗族新禾节、台江县姊妹节等传统村落庆典集成影音图像,设置情景选择、点赞留言、收藏评论等巧妙传播乡音的互动功能,让群众实现与非物质性乡土文化的良性互动,增添云端访客的真实体验感,拉近云端访客与乡村的距离。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数字化承载着非物质性乡土文化资源的传承力量,激发非遗精粹的潜在活力,增强民俗民风的真切体验,让农村拥有动态化、交互性展示非物质性文化资源的新机遇。

2 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3]乡村文化产业是平衡乡村地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枢纽,数字化则是加速乡村文化产业兴旺的催化剂。我国乡村文化产业,既包括生产与销售文创产品的行业,又囊括提高文化附加值的文旅行业。数字化渠道以快捷传播、智能融合、创意塑造为鲜明特点,推动乡村文创产品销路不断被拓宽,促使乡村特色旅游活力不断被激发。

2.1 拓宽乡村文创产品销路

近年来,融入田园故事、家风民俗、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创产品,逐渐成为我国城市消费市场的热卖品。不难发现,乡村文创产品的旧式直营模式,存在销售种类较少及销售渠道有限等现实难题,成为制约乡村文化产业矩阵长远发展的隐性因素。乡村文创产品的单一营销模式,难以打造乡村文创新样板,难以汇聚乡村文创新品牌,难以迎合乡村文创新市场。

随着网络直播、云端推介、电商贩卖等新式销售平台的开拓,数字化营销成为缓解乡村文创产品供销不对称的助推器。淘宝、京东等数字化营销渠道,激发乡村新业态蓬勃兴起,带动乡村文创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促进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为响应共青团中央“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活动的号召,成都市武侯区“青马工程”学员通过微博开展云助播,帮助农民售卖面塑与土陶等特色文创产品,成功打破实体店数量有限、网络端营销滞缓的现实窘境,为乡村文创产品的营销探寻新路径。居于中国十大文化大省首位的山东省,依托央视频与闪电新闻等数字化客户端,开展“好客山东,好品山东”云端宣传推介活动,让泰山玉器、临沭柳编、潍坊核雕等手工艺品融入现代化生活,促进齐鲁文化传承和工匠精神发扬的同时,拓宽了乡村手工艺品的推介渠道。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数字化承载着乡村文创产品的推销力量,促进传统工艺焕发新生,融合现代科技新颖创意,让农村拥有文创产品营销的新路径。

2.2 激发乡村特色文旅活力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4],以观光农业与休闲农业为典范的乡村特色文旅,凸显着以文塑旅与以旅彰文的文旅深度融合。数字化有效增强我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信息联动,但偏远乡村的文化旅游业数字化发展仍然是网络盲区。封闭乡村的文旅行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更缺乏创新文化景观的优势,成为乡村地区休闲经济延伸拓展滞缓的原因。

乡村原始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为发展特色文旅业提供良好生态基础。诸乡村依托数字化媒体软件,将乡村景观进行信息处理并实现完整呈现,为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传播载体。虚拟现实旅游平台,有效推动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数字化传播,极大程度吸引城市居民兴致盎然地旅居乡村,更有效促使老式村居农房转型为文旅休闲民宿。其中,“美丽中国APP”微信公众号运营者,将江西省南昌市宝葫芦农庄、贵州省贵阳市青岩古镇、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衙等地区,通过实地拍摄、情景共享、全景展现,让“云游”不再是虚幻的概念词。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文旅局局长刘洪,借助抖音平台录制文旅短视频,讲解稻城亚丁环线旅游攻略,优化甘孜宣传方式,摆脱传统推介会的覆盖局限,展现藏区独特旅游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带动诸多游客亲临青德藏乡感受田园风光。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数字化承载着乡村特色文旅的宣传力量,扩大乡土文明辐射范围,推动美丽乡村文旅建设,让农村拥有宣传乡村文化景观的新载体。

3 推动乡村文化服务优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5]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服务,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过程中不可或缺。数字化普及不仅有助于大力加速城乡文化服务交流,而且有助于逐步缩小城乡文化服务差距。数字化信息是消弭城乡文化服务鸿沟的便捷利器,便于实现数字农家书屋阅览资料共享,也便于促进乡村网络远程教育平台共建。

3.1 共享电子阅览资料

共享发展成果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6],数字化共享为实现全民机会均等提供驱动力。数字技术支撑下的共享阅读,不但加快城乡文化资源流转,而且提高城乡文化服务能力,日渐改善区域文化资源匹配不均衡问题。共享电子阅览资料,作为融入乡村文化服务的新模式,是发挥乡村文化育人功能的一剂良药,能够缓解乡村高质量文化产品供给不足与农民追求高品质文化生活的现实矛盾。

随着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稳步推进,不断完善的数字化信息,为城乡文化互鉴提供优质服务,不但促使城市文化融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基础建设,而且也利于打造乡村电子阅览室和数字农家书屋。诸乡村为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主动向农民提供免费查阅数字化信息的咨询服务,还将党建风采、热点要闻、乡贤故事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纳入电子信息资料服务库。村民委员会对村民开放乡村电子阅览室,一方面便于村民接触数字化设施浏览时政新闻,另一方面便于村民利用数字化平台共享涉农资讯。伴随着数字农家书屋的落地搭建,数字化电子版图书不再是城市的独属品,数字农家书屋通过提供农业图书和电子版农业科技绘本,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服务,让农民有机会平等享受数字文化,使得数字化文化惠民服务更贴合民生。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数字化承载着乡村“三农”资讯的传播力量,加速农业科技普及,推动乡村文化更好地服务基层,让农村拥有共享电子阅览资料的新窗口。

3.2 共用网络科教平台

数字化平台是推动乡村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更新农民思想理念提供契机。我国日益完善的数字化平台,让乡村文化搭载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传输服务的快车,为乡村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搭建乡村网络科教平台,紧紧围绕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大力宣传农村资源优势和农业生态优势,推动数字化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的新常态建设。

以在线教育与网络培训为主的新兴教育模式,精准助力文化扶贫,巩固农村文化阵地,让农民有机会足不出户享受数字化所带来的便捷服务。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以来,为偏远乡村希望小学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大量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带动网络扶智。诸如慕课、智慧树等功能性强且优势明显的“互联网+教育”服务软件,在乡村地区信息数字化传播、常识数字化普及、资源数字化互鉴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突破时空限制的发展瓶颈,促使惠农资讯与助农政策高效传播,提升农民信息感知能力;二是打造教学相长的直播课堂,拓宽农民技能培训的现代化新渠道,提高农民自主运营能力;三是加强农业科技的科学指导,提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样板经验,增强农民实践锻炼能力。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数字化承载着乡村网络科教的扶贫力量,缩小城乡信息与资源差距,推动乡村文化滋养农民人文素养,让农村拥有共用网络科教平台的新手段。

4 结语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任重而道远。我国乡村数字化起步晚、底子弱、资源少,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致使赋能载体紧缺,农村智能化技术应用不充分致使数字化赋能纽带缺失,农村人才储备不充足致使数字化赋能主体失衡。乡村应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设施;积极搭建平台,引进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加大媒介助推力度,培育高素养的信息化人才。从而,促使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

猜你喜欢
物质性文创乡土
陶溪川文创街区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酒店非物质性激励与员工忠诚度的关系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乡土中国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地理诗学的批评实践:评《海明威的地理:亲密感、物质性与记忆》
利用国际政治资源保护我国物质性海外利益的路径探析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