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历史逻辑、时代要求与未来进路

2024-04-07 00:00王建平曾姝倩
关键词:师范教育中国式教师队伍

王建平,曾姝倩

(1.华南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s://news.ifeng.com/c/8K9l4qcZtaw,2022年10月16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动态发展的历史任务,有利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必然要求和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s://www.neac.gov.cn/seac/c100472/1083685.shtml,2017年10月28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s://news.ifeng.com/c/8K9l4qcZtaw,2022年10月16日。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也充分说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前提。要全面、正确回应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就要在厘清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演进逻辑的前提下,正确理解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准确把握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进路,积极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

一、历史逻辑: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演进过程

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已走过百余年的历程。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则生成于这百余年演进历程之中,并在教师教育目标定位不断修订、体系制度不断重构以及教育模式不断创新中逐渐完善。

(一)目标定位:从关注数量到提升质量的转变

检视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理应从教师教育的目标定位开始。我国教师教育目标定位的转变是由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及教育层次需要所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不同时期对教师的身份定位与素质要求的变化。

清末师范教育是我国教师教育的开端。晚清新教育是在教育国民的推动、部分社会有识之士的倡导以及清政府政策引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4)忻平:《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2期。。清政府认为“窃惟振兴教育,以养成师范为世基,故师范一途,关系至为重要”(5)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268页。,并确立师范教育的目标在于“变化学生气质,激发学生精神,砥砺学生志操”(6)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667—668页。。民国时期的师范教育模仿美国模式,较清末时期更为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相比旧有的师范教育体制,这一时期的师范教育更加强调师范培养的人文性(7)李拉:《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15期。。新中国成立之初,保证人民大众的受教育权利及培养大批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教师,成为教育的当务之急。国家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并在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中提出“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奋斗”的倡议。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国师范教育的数量和规模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中等师范学校招生情况为例,从1952年至1960年期间,招收新生从26.2万名增至83.8万名,学生数增加约3.2倍(8)曾煜:《中国教师教育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304页。。师范教育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步入以追求教师数量和规模为前提的发展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教师教育在教育改革转型中不断优化。1978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师范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9)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第1615页。,并从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高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980年,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师范教育的重要地位及办好师范教育的重大意义,并且在教师培养质量上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即需要建设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且具备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师队伍(10)王新宇:《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教育的百年成就与现实使命》,《教师教育学报》2021年第5期。。1978—1983年,教师培训方面的目标是让那些不能胜任教学或教学上有困难的教师能够基本胜任教学工作,主要以“教材教法过关”为主,要求中小学教师通过培训掌握教学常规,能够“教正确,讲明白”。1983年以后,随着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师培训的重点逐步向学历补偿转移,从强调对所教学科单科知识的掌握,逐步过渡到要求系统学习和掌握与所教学科密切相关的文化基础知识(11)曾煜:《中国教师教育史》,第383页。。这段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文化业务素质及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逐步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进入21世纪,党和国家强调教师教育的重要性及重大意义,并提出“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任务。2010年5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阶段性要求,包括严格教师资质及提升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倡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s://baike.baidu.com/item/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276044?fr=aladdin,2010年5月5日。。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增加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强调通过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13)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405/t20140528_170123.html,2014年5月28日。。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党和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为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指引方向,教师教育提质增效及均衡城乡教师资源等多个目标均得到落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党和政府陆续出台《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2012年)、《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2014年)等政策文件,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教师教育事业步入时代发展新征程,教师教育的目标也逐步向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转型。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确立了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应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要求,强调了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2018年1月20日。。同时,各部门陆续出台不同的政策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如,2018年2月教育部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确立了提升教师培养层次、落实师德教育及创新教育模式等任务及目标(15)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2018年3月22日。;2022年,八部门联合下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进一步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时代目标,实现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任务(16)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2022年4月11日。;2023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强调新时代应为中小学输送教育情怀深厚、专业素养卓越、教学基本功扎实的优秀教师,培养一批高质量教师(17)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2307/t20230726_1070952.html,2023年7月26日。。同时,教育部印发了各级各类教师专业标准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规范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更加注重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质量。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现出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对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内容制定了具体的指标(18)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6991/201209/t20120913_145603.html,2012年9月13日。。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提出了培养师范生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及自主发展能力的职业素养标准,为更好地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保驾护航。

纵观教师教育在我国的历史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教师教育确立了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功能定位和培养目标。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更加重视教师教育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强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是“教书育人”的高度统一;三是大力推动教师教育从“量”到“质”的转变,促使我国教师教育逐步从扩大教师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迈向关注教师培养质量、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为主要目标的内涵式发展。

(二)层次结构:旧三级师范教育到新三级教师教育的过渡

教师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教师教育的办学层次。教育层次结构的调整过程,反映出教师学历的变化趋势。

“癸卯学制”颁布后,清政府主要通过设立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师范传习所及实业教员讲习所培养师资;师范教育成为培养各级各类学堂师资的独立系统,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化的开始。民国时期对师范教育独立与否展开过多次论争,最终师范教育脱离中等教育体系,标志着师范教育独立地位的稳固。同时,“壬子·癸丑学制”也对办学结构及层次进行了较大调整;该学制将优级师范学堂升级为高级师范学校,并将师范教育的办学结构划分为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两类。1922年,“壬戌学制”确立了中国近代最稳定的学制系统,规定将师范教育纳入中等教育体系,并划分了不同种类的师范教育组织机构,同时也将传统的高等师范学校升级为4年制的师范大学。1947年,国民政府推出新的学校教育系统,并将师范教育脱离中等教育体系,标志着师范教育在制度上获得独立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和适应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要求,党和政府开始改造国民政府时期的师范教育。我国的师范教育开始学习苏联,建设师范教育系统,办学层次主要呈现“三级师范”体系: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教师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以及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至此,较为系统的师范制度体系得以确立。这段时期,党和政府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师资,并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师范教育提出“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半工半读的师范院校以及师范院校中半工半读的专修科开始在部分地区试办。“文革”期间,我国师范教育发展止步不前,教师教育体系受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之后,作为教育事业“工作母机”的师范教育受到关注,迫切需要恢复和调整。1978年10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从中小学教师培训、建立师范教育网及加强领导等方面提出当代师范教育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党和政府提出要恢复和建立三级师范教育,重建师范教育制度(19)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第1615页。。同时,国家也开始拓宽横向的师范教育类型,尝试将特殊师范教育、幼儿师范教育及民族师范教育等纳入师范教育体系,以面对教育的时代需要。

21世纪初,教育部在《关于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了提高师范教育层次结构的要求,强调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调整,要求办学结构从中等师范院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及师范大学(学院)向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及师范大学(学院)的转变(20)霍东娇:《中国百年师范教育制度变迁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年,第130页,。三级师范到二级师范的过渡表明了中等师范学校的式微以及国家对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视,其体现了师范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的形势已成主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办学机制不断优化,师资培养层次持续提升,建立了具备中国特色的新三级教师教育体系。该体系实现了从“中师、专科、本科”三级师范教育向“专科、本科、研究生”三级教师教育的跃升。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对我国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出明确要求,强调为幼儿园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专科以上教师,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本科层次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研究生层次教师,不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完善教师队伍建设(21)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803/t20180323_331063.html,2018年3月22日。。

纵观我国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办学层次结构逐步升级及合理化,主要呈现出“三级师范教育—二级师范教育—新三级教师教育”的过渡,体现了我国教师培养水平的提高,更反映出我国教师学历层次逐渐提升的趋势。

(三)教育模式:封闭定向到混合开放的发展

教师教育模式作为教师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教师教育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之间构成的框架和结构。我国教师教育模式在不同时期经历的多次变革,是从参考外国模式到探索本土化的动态过程,也是从独立封闭向混合开放的发展过程。

独立封闭型教师教育模式是指专门的师范院校定向培养各级各类师资,毕业生直接分配到学校从事教师工作的模式。由于社会性质不同,独立封闭型教师教育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同的体现。比如从“癸卯学制”到“壬子·癸丑学制”遵循的定向分层模式,这是借鉴日本的独立封闭型教师教育模式。“癸卯学制”设置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分别定向培养小学堂教员和中学堂以及初级师范学堂的教员,学制均为5年;民国初期“壬子·癸丑学制”遵循的定向分层模式,设立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两级,分别培养小学教员及中学、师范学校教员,学制分别为4年和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确保师资供给,我国以苏联的教师教育体制为蓝本,独立设置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体制。这一时期的师资培养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师范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教师;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教师;师范大学及师范学院培养高级中学教师。同时,改革开放初期的教师教育模式也具备较为典型的独立封闭模式:中师全科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录取优秀初中毕业生进行培养,为小学提供全能型的师资,学制为3—4年(22)杜尚荣、邝心怡:《我国教师教育模式演进的历程、脉络及转型》,《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年第5期。。这种典型的独立封闭型教师教育模式虽然存在培养渠道单一、师资学术水平较低等问题,但也对清末时期师范教育独立模式的确立、民国初期师范教育模式的转型以及“文革”之后师范教育的恢复做出了巨大贡献(23)李拉:《我国师范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与研究现状》,《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15期。。

经过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恢复发展,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模式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是,在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师范院校专业设置狭窄、培养模式单一等弊端愈加彰显。针对以上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应逐步实现教师教育的开放化,其他高等院校也要积极承担培养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资的任务”(2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8837663?fr=aladdin,1993年2月。。1996年,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上就非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工作中应发挥的作用以及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要求。至此,我国混合开放型的教师教育模式初步形成,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非师范类高等院校陆续参与教师教育工作。截至2000年,大约有200所非师范院校承担了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任务。同时,21世纪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成立教育学院,培养教育研究及管理人才;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师范学院培养教师;艺术、体育专门院校也陆续开设了培养师资的相关专业(25)朱旭东、胡艳:《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6页。。

混合开放型教师教育模式是以师范院校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为实施机构的教师教育模式。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了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主要有四川师范大学推行的“2+2”模式,以沈阳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为代表的“3+X”模式及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推行的“4+2”模式等等。“2+2”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前两年接受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第四个学期结束后,学生自由选择师范或非师范专业,毕业授予教育学学位。“3+X”模式主要有“3+1”及“3+3”培养模式:沈阳师范大学推行的“3+1”培养模式提出学生前三年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后一年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上海师范大学推行的“3+3”模式要求学生前三年进行学科专业教育,后三年进行教育专业教育,毕业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4+2”模式是北京师范大学推行的培养模式,主张学生前四年接受专业教育,在第三年的下学期选取优秀学生接受两年的教育学专业学习,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东北师范大学的“4+2”模式是以第四年分界,前四年和后两年双专业分段,但前后都为本科程度,毕业授予教育学第二学士学位。这些教师培养模式体现了教师培养的多元化及高层次,我国教师教育工作也在探索混合开放的教师教育模式中积累了实践经验。

21世纪初,“教师教育”取代“师范教育”,国家提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应实现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及职后培训的一体化。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道:“教育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2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s://baike.baidu.com/item/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7276044?fr=aladdin,2010年5月5日。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大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应不断创建政府、高校与中小学联合培养的新模式。”(27)《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2/content_2226134.htm,2012年8月20日。为满足教师质量的更高要求,混合开放型教师教育模式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探索多主体协同培养的教师教育模式,主要有东北师范大学推出的“U(高校)-G(政府)-S(中小学)”模式及山东省提出的“G(政府)-U(高校)S-(中小学)”模式。这两种模式均被称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其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资源整合与利用,促进多主体协同培养高质量教师。“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提出与实施有效解决了教师教育中师范生实习难、中小学教师培训水平低、教师教育者教研无效等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了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28)李广:《教师教育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U-G-S”教师教育模式新发展》,《教育研究》2017年第4期。。

我国的教师教育模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多元模式,实现了教师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培养主体不断开放多元。培养机构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定向培养”到“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联合培养”再到“高校、政府及中小学等多主体协同培养”。二是培养阶段不断完善。“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变体现了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的断层”向“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发展逻辑,教师教育各阶段由割裂分离走向整合统一。

二、时代要求: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s://news.ifeng.com/c/8K9l4qcZtaw,2022年10月16日。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自然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理念为基础,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培养中国式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目的,包含教师教育内容、模式及治理体系等方面的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既体现出各国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凸显具备先进性的中国特色。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的高度,对教师培养质量标准提出“三个牢固树立”“四个相统一”“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的明确要求。随着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确定“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https://www.gov.cn/govweb/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2018年1月20日。。“高素质”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专业素养、师德师风及理想情怀等综合素质的统一;“专业化”是教师作为一门职业所需要具备的教学方法、专业知识、职业精神等属性;“创新型”是强调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及创新实践,成为面向未来的教师。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应对教师的知识和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新时代的教师应具备更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及知识结构,能有效融合应用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适应未来的教育教学。其次,党和政府对于教师的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教师应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http://edu.people.com.cn/GB/8216/421254/,2018年9月10日。,强调新时代的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度的政治站位、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好教师”的标准应在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教师的理想信念,实现教师的“高素质”。以新课程改革为主线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提倡教师应在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基础上,不断提升教学反思与研究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及创造性的课程实施能力。这要求高校进行课程及课堂教学的改革,设计培养师范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课程,并增加前沿性及国际化的教学内容,及时回应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应贯彻以提升教师高阶能力为主、基本教学技能为辅的理念,助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同时,中国式高质量教师是面向未来的教师,教师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复杂认知能力、高阶思维能力及跨学科能力等“软”能力的提升也应重点关注。政府、高校、中小学校等多主体应倡导先进经验及现代技术在教师教育领域的应用,不断更新教师教育内容,培养能担当起“为创造而教”使命的“创新型”教师。

(二)教师教育模式的现代化

实现教师教育模式现代化,关键在于稳妥推进传统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我国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型及创新应注重多主体的参与,共同建设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及高水平基地,各方协同探索创新型教师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应从横向及纵向两个方面进行创新,形成多主体协作、各阶段融通且层次较高的现代化模式。横向上应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拓宽师资培养渠道,不断强化教师教育各主体的协作能力;纵向上应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培养质量及培养层次,打通教师培训与学历提升壁垒。从横向来看,首先要创新协同型的培养机制,积极推动高校、中小学、地方政府、教研机构等教师教育多元主体协作合作、优势互补,培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其次,提高教师教育模式的开放性,持续吸引高水平综合院校参与教师教育,实现教师教育多元主体共存并各展所长。从纵向来看,要构建连续性的教师教育指标体系,设置层级式的课程结构。教师教育工作应融通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各阶段,以系统科学的总体设计推进教师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师资结构,强化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体化。并且,教师教育层次结构应不断上移,用“学士—硕士—博士”的结构逐步升级替换当前“专科—本科—研究生”师资培养的层次结构。

(三)教师教育治理的现代化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应该通过“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改进教师管理机制”等方法实现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3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2018年1月20日。。教师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指的是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多主体共同致力于提升教师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教师教育治理的制度化、民主化及效率最大化的实现。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制度体系的完善。从教师培养的全过程来看,现代化教师教育要求教师的培养、准入、培训、聘任以及评价等制度实现科学性、系统性及有效性,全面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完善教师教育制度体系首先应改进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将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师德师风、业务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作为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教师专业教育与教师资格证书认定之间的制度联系(33)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2022年4月11日。。其次是不断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应合理制定职称评审标准,规范职称评审体系,实现职称评审与教师聘用的衔接(34)李森:《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价值及举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总之,教师教育治理制度化的实现应不断完善教师教育制度体系,保证制度的设计、权利的运行与实践探索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持续创新,符合时代要求。二是多主体共同参与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教师教育治理是管理者、教育者及教师等多主体共同管理与监督教师教育工作,实现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治理过程中,各方主体应提出代表自身利益诉求的主张,提升教师教育治理的民主化。同时,教师教育治理机构应逐步形成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中小学为实践基地、培训机构等广泛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治理体系,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协同促进教师教育治理现代化。

三、未来进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实然指向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任务,既是对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回应,更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现实转型。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成就,为新时代培养高质量教师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培养中国式高质量教师的当代使命,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完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及构建城乡教师一体化模式等均成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实然指向。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教师教育百年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这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面对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任务,我国教师教育的未来发展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应始终坚持党和国家的全面领导与统筹。我国教师教育的成就得益于党对教师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教师队伍建设指引正确的发展方向。站在“二十大”的时代交汇点,应不断强化党对教师教育领导的全面性、战略性及方向性。其次,我国教师教育事业应建立结构优化的领导体系,形成党中央、地方党委及基层党委多方合力的战略布局。党中央起领导统筹作用,对教师教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时代要求的国家政策及制度;地方党委作为地方责任主体,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区域教师发展的制度,并领导区域教师教育工作,完成地方教师培养及教师发展的任务;学校党组织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基层党组织,应在基层实践工作中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教育要求,具体执行上级党委关于教师教育工作的各项任务。从中央到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以统一的指导思想进行战略布局,保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稳中求进。

党的教育方针在发展过程中与时俱进,不断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培养人”这一时代问题,实现着教育“培养人”的本体功能。我国教师教育应在党和国家的全面领导下,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立德树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一盘棋”理念的指导下形成各领域同题同答、各环节同向发力的育人工作体制。教师教育应重点关注教师的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及业务能力建设,完善教师“立德树人”基本功,致力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

(二)搭建教师教育“立交桥”,持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队伍建设在新时代有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3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http://www.shequ.edu.cn/zxllm/zcwj/f7efd75d32424d068604953c7b56c476.htm,2022年1月21日。。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现:一是尝试搭建教师教育“立交桥”,构建以教师为中心的专业发展机制。“教师教育”提出了“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任务,要求贯通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及在职培训环节。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构建教师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的“立交桥”,提升在职教师学历(36)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2204/t20220413_616644.html,2022年4月11日。。教师教育“立交桥”是指在教师教育领域内建立贯通学历教育与教师培训之间多层面、多方向及多通道的桥梁。“立交桥”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不同的渠道及路径,更好地实现多元主体需求。构建教师教育“立交桥”首先应加强多方资源整合,增强教师教育工作的系统性。这需要在政府、高校及中小学等多方参与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各方资源。政府应为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的成果互换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及中小学则需不断完善学历教育及教师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探索职后培训与职前培养的连接点,为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提供多样化的路径。其次,要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鼓励教师自主选择发展路径。贯通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环节首要考虑教师需求,提出保障“立交桥”畅通运行的措施。比如在职后培训环节,应倡导与鼓励教师选择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实现职后培训的个性化及精准化。这将有助于弥补个体在学历教育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贯彻落实教师终身学习理念。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现,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社会认可程度,也可以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在职前培养环节,应完善以教师为主,高校、中小学及政府等多主体共同合作的培养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职后培训方面,需要建立以教师为中心的多元培训途径,进一步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应贯彻落实教师终身学习理念。鼓励教师持续加强教育教学知识、能力及素养,倡导教师在职业生涯的任何阶段都注重完善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发展。

(三)完善教师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

教师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促进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也可以加快新时代对教师队伍要求的实现。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应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教师质量保障体系。

首先,完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党和政府对我国教师的专业理念、知识、能力与情意提出新的要求,建立了各级各类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保障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无论在教师职前培养、教师资格认定及职后培训的任何环节,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都应发挥其基础性及引领性的作用。教师教育应当始终贯彻落实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不断完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比如教师专业标准应进一步体现国家意志,从国家层面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的各级各类教师标准。教师专业标准的完善也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制定符合教育教学变革的标准。其次,规范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为建立健全我国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应进一步规范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完善师范专业认证制度。在师范专业认证制度的基础上,应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及培训机构认证制度,不断加强教师教育认证制度之间的衔接。最后,实现教师质量动态监测。建立教师教育质量动态监测机制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强调教师质量保障的发展性及持续性应符合时代需要。实施教师质量动态监测应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在教师教育发展质量监控中心的监管下,进行常态化、周期性的动态监测。动态监测教师质量能更加精准地评估我国教师教育发展水平,更加合理地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提供保障及支撑。

(四)构建城乡一体化模式,实现教师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关键在于乡村教师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教师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关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实现的突破口及着力点。

其一,职前培养更加重视乡村。构建城乡一体化模式的首要目标是改变“重城市、轻乡村”的理念。高校应尝试构建符合乡村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及课堂教学中融入乡村元素,增强师范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培养既具备城市教师的素质又适应乡村教学的教师。另外,党和政府也应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师教育的关注,出台师范生乡村任教的优待政策,鼓励乡村教师参与到师范生培养中,使师范生更加了解乡村教师的真实情况。

其二,提倡城乡教师联动的职后培训。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等问题使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受限,应通过提倡城乡教师联动来突破阻碍。首先,应搭建城乡在职教师交流平台。乡村教师培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专业学习,运用线上平台开发教师发展数字化资源,通过城乡教师交互式学习来拓宽乡村教师跨界学习路径,实现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其次,应充分了解乡村教师需求,精准培训。为更好解决乡村教师发展受阻等问题,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回归“以教师为中心”,充分了解并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为教师提供精准培训。培训应制定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目标,根据乡村教师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的合理性及有效性,更好地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最后,应鼓励城市教师融入乡村,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育的发展要广泛吸纳城市优质教师资源,通过设立名师工作室与专家工作室等拓宽乡村教师学习机会。同时,城乡教师可以根据乡村教育教学的实践内容,协同完成乡村学校的校本研修,精准解决乡村学校的个性化问题,共同促进乡村教育振兴。

猜你喜欢
师范教育中国式教师队伍
中国式民主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中国式失败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