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维译本翻译研究
——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维译本为例

2024-04-07 16:58武云龙阿步利孜穆沙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句维吾尔语

武云龙,阿步利孜·穆沙江

(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伊宁 835300)

诗词是人们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中华文化典籍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无数文人墨客醉心于诗词,并且留下了被后人广为传颂的经典作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对于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引用诗词典故生动深刻,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文章中的一大特色。《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维译本由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和民族出版社翻译完成,译者在译文中尽可能地表达出经典名句的原义,使译文更加接近原文本意,这些诗词的翻译成为维吾尔语翻译的难点[1]。本文主要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所引用的古诗词,以及翻译时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旨在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1 翻译方法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译者为充分实现译文的传情达意,需要采取恰当的翻译手段实现交际目的,再现原文的色彩[2]。在古诗文翻译中,直译和意译是使用最多的两种方法,使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直译

直译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及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情况下,在译文中既忠实于原文词义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3]。一些人认为,古诗词的翻译只有意译可以达到翻译目的,其实在准确表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直译也是使用较多的翻译方法之一。

例1: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dølɛt quruʃta, tyzymni ɛstajdil ojlaʃmaj bolmajdu.

原文引用于《商君书·壹言》,意思是 “凡是要建立一个国家,对于制度不能不认真考虑”。译文既与原文一一对应,又符合维吾尔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

例2: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

gepini aŋliʁandin iʃini kørgɛn ɛla, iʃini kørgɛndin hɛrikitini køzɛtkɛn ɛla.

原文引用于魏晋时期傅玄《傅子·通志》,意思是“要想甄别一个人,与其听他说话,不如看他做事;与其看他做事,不如观察他的行为”。译文中的 “gep” 对应 “言”,“iʃ” 对应 “事”,“hɛrikɛt” 对应 “行”,这也是具有代表性的直译方法运用。

例3:于安思危,于治忧乱。

ɛminliktɛ χɛwp-χɛtɛrni ojlaʃ, asajiʃliqta malimanʧiliqni ojlaʃ kerɛk.

原句引用于清代魏源《默觚·学篇七》,其意是 “在安定的时候应思虑危难,在稳定的时候要担忧动乱”。译者在翻译时进行了直译处理,使译文与原文一一对应。

通过上述例句可知,当原句比较容易理解时,采用直译法即可达到翻译目的。

1.2 意译

意译也是古诗词翻译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翻译方法。意译是指当原文和译文在词汇意义、句法结构、文体风格上相差悬殊时,译者从原文意义出发,着眼于对原文大意的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字词,使译文能正确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4]。字词凝练但又具有深刻的含义,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古诗词中有些字或词在维吾尔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这种情况下,为了符合维吾尔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尽力缩小两种文化的差异,译者常常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多用意译的方式将古诗词中隐含的含义在译文中外放出来,使译文更加清晰明了,同时贴合维吾尔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例4:行百里者半九十。

iʃ wuʤudqa ʧiqmiʁuʧɛ bɛl qojuwɛtmɛslik kerɛk.

原文引用于西汉的《战国策》,意思是 “走一百里的路程,如果走到九十里那只能算走了一半”。以此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的时候越是困难,就越要认真对待,现在常用这句古语来勉励人们做事情要坚持到底。这句古语如果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会造成维吾尔语读者理解困难。因此,译者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其翻译为 “事情还没有成功的时候不要松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准确表达了古语隐含的意义。

例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baʃ kɛtsimu joq armanimiz, toʁra joldin hɛrgiz qajtmaymiz.

该句引用于夏明翰的《就义诗》,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诗,高度赞扬了先烈们对党忠诚、无畏坚毅的优秀品格。原句所表达的含义是 “只要我信仰的共产主义是真理,死也并不可怕”,如果将 “主义真” 进行直译处理,并不能使维吾尔语读者准确理解其含义,因此将其意译为 “在正确的道路上绝不动摇”,不仅准确表达了原诗的意思,同时也凸显了原诗作者无畏赴死、毫不动摇的优秀品格。

例6: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

mɛsilini negizidin hɛl qilʁanda, sijasɛt-pɛrmanlar nahajiti tez iʤra bolidu; jyzɛki iʃlarʁila esiliwalʁanda, mɛsilɛ nɛʧʧɛ ɛwladqiʧimu hɛl bolmajdu.

该句引用于北宋苏轼的《关陇游民私铸钱与江淮漕卒为盗之由》,意思是 “从根本着手进行治理,政令将会迅速得到执行;若只从细枝末节进行治理,即使经过很多年也难以有所改变”。原句中 “朝令而夕从” 是说早上下发的政令晚上就可以落实到位,译者将这一句进行了意译处理,将其翻译为 “法令很快就执行”,这样的翻译处理干净利落,同时也准确地表达了原句含义。

例7:飞入寻常百姓家。

adɛttiki puqralarniŋ øjlirigiʧɛ jɛtkyzyʃ.

原文引用于唐代刘禹锡的《乌衣巷》,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表达的是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意为将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个人。译者运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将 “飞入” 译为 “jɛtkyzyʃ”,更加准确地传达了原文含义。

2 翻译技巧

将汉语的古诗词翻译成维吾尔语时,不仅需要准确深入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更要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基础上,用符合维吾尔语表达习惯的方式翻译,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运用大量的翻译技巧。翻译技巧指的是翻译活动中,某种翻译方法在具体实施和运用时所需的技术、技能或技艺。翻译技巧是局部的、微观层面的,是对文本在语言层面的操作和操控[5]。翻译技巧常用有三种,分别是增译、减译、合译。

2.1 增译

增译是指根据汉维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在将汉语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增加一些字词或短语,以便更加准确地表达原文的含义。增译可以使译文符合维吾尔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清晰准确。

例8: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kerɛk ɛmɛs mejχuaʁa øzgilɛrniŋ maχtiʃi, arzuji ʃu taralsa kɛŋ ʤahanʁa χuʃ hidi.

这句诗出自元代诗人画家王冕,题咏自己画作的《墨梅》。这句诗借物喻人,反映了诗人的高尚情趣和淡薄名利的胸襟,同时也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操守。原句含义是 “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把自己(梅花)的香气留在天地之间就足够了”。引用这句诗,没有表明 “不要人夸颜色好” 的动作主体,所以在翻译时译者进行了增译处理,增译了 “mejχua” 这个动作主体,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例9: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bihesab iʃʧi-dehqanni qozʁiduq ilham berip,hɛmmɛ bir nijɛttɛ ʧiqtuq atlinip.

这句诗选自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原句意思是“我将唤起千百万的工人农民,同心协力”。因为原句比较容易理解,译者在翻译这句诗时,进行了意译的处理,但是因为 “唤起” 该词容易引起歧义,因此译者增译了 “ilham ber”,意为“激励、鼓励唤起的千百万工农,大家一起努力,干出一番成绩来”。增译处理准确地传达了原句的含义,也减少了译文读者错误理解的可能性。

2.2 减译

减译是与增译相对的一种翻译技巧。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达到翻译目的,减去一些重复表达或不符合译文语言表述的词语,确保译文准确无误,通顺流畅。简而言之,减译就是把原文中出现的而在译文中不需要的词在翻译过程中加以省略,这种省略出于译文语法、表达习惯和译文文化的需要[6]。

例10: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dølɛt χɛlqni asas qilidu, ʃundaqla χɛlq yʧyn qurulidu.

该句引用于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尽心章句下》,这句话的意思是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应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也只能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上”。古代汉语中,社稷就是国家的意思,但在现代这个词使用较少。原文为了达到对偶的效果,后半句用了社稷一词,译者在翻译时,在后半句省去了这一词语,使译文保持简洁流畅的同时,也达到了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翻译目的。

例1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tymɛn qijnaq-ʤapalarda tawlandim, hɛr jan soqqan boranʁa nɛ pɛrwajim.

这句诗是清代诗人郑板桥《竹石》的后两句,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托物信志的咏物诗。诗人赞美了竹子坚韧不拔、能经受住种种考验磨难的精神。在翻译这句诗时,如果将 “东西南北风” 进行直译处理,不仅啰嗦,读起来也很拗口。因此译者将其翻译为“hɛr jan soqqan boran”(任何风),做了减译处理,在准确表达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也使译文更加简洁。同时,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看,译者为保留原诗的结构、韵律的整齐和谐,采用了词尾押韵的方式,即 “tawlandim、pɛrwajim” 押 “-im” 韵,使译文音韵优美和谐,让人产生视觉及听觉上的美感,达到了意美、音美、形美的效果[7]。

例12:昨夜西风凋碧树

χazan qildi tyn ʃamili barʧɛ japraqni soqup.

这句诗引用于北宋晏殊《鹊踏枝·槛菊愁烟兰泣露》,原句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诗句原意是说 “昨天夜里萧瑟的秋风,把绿树吹得都凋零了”,译者在翻译时,将原诗中 “碧树” 的意象省去,翻译为 “风把所有的叶子都吹落了”,准确表达了原诗的含义。

2.3 合译

汉语古诗词中,有一些句型较为简单,但出于押韵或对偶的考虑,将其拆分成两个或多个分句进行表达。在翻译时,可将简单的分句合并为一个句子,这就是合译。恰当地运用合译翻译技巧,可以使译文精简凝练。

例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alijʤanab adɛmlɛr χataliq øtkyzs, kyn bilɛn aj tutulʁanʁa oχʃaʃ hɛmmɛ adɛm eniq kørɛlɛjdu, χataliqini tyzɛtsɛ hɛmmɛ adɛm ularʁa apirin oqujdu.

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子贡说的,意思是 “君子的过错就像天上的日食和月食,大家都可以看得见,如果改正了错误,大家还是会像以前一样景仰他”。原句较长,使用了三个分句,但其含义不难理解,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运用了合译的翻译技巧,将 “如日月之食焉” 和 “过也,人皆见之” 两个分句进行合并,减少了译文的赘述,使译文更加紧凑、凝练。

例14: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8]。

øziniŋ sɛwɛnlikini bilmɛslik ɛŋ ʧoŋ χɛwp, bilip turup tyzɛtmɛslik ʤyrɛtsizlikniŋ ipadisi[9].

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五箴》,原句意思是 “人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如果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却不加以改正,说明他是个没有勇气的人”。同例13 一样,这句话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原句被拆分成了四部分,译者运用合译的翻译技巧,将 “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 进行合并,减少了译文的拖沓感,准确地翻译出原句所表达的含义。

例15: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ɛminliktɛ χɛtɛrni, mɛwʤutluqta halakɛtni, asajiʃliqta malimanʧiliqni untumasliq.

原文出自《周易·系辞下》,意思是 “国家安定时不能忘记危险;国家存在时不能忘记败亡;国家大治时不能忘记祸乱”。此句警示当政者要有忧患意识,对可能威胁国家前途命运的困难和危险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永不懈怠,兢兢业业,如此才能安身保国。在翻译时,因为三个分句结构相同,且谓语动词都是 “不忘”,因此译者做了合译处理,合并为一个动词放在句子最后,这样使译文减少拖沓之感,省去重复的意义,表意直观,体现出古诗词的凝练之美[10]。

3 结束语

中国古诗词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渗透了大量的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价值取向,诗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情感观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译者恰当地运用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不仅准确、流畅地表达了汉语古诗词蕴含的意思,还更好地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了两个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

猜你喜欢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原句维吾尔语
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方法
仿写句子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英国热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法国作家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亮相法兰克福书展
现代维吾尔语中“-0wat-”的进行体特征
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解题策略
强调结构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