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标准化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施工技术通病分析

2024-04-07 18:32
大众标准化 2024年5期
关键词:市政工程标准化测量

刘 朋

(甘肃省交科建设有限公司,甘肃 兰州 730060)

市政工程是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常见的几种施工类型有城市道路、桥梁、地铁、地下管线、隧道等,与地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较强的联系。虽然市政工程中有多种施工类型,但由于其均存在施工周期长、涉及专业多、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也使得施工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技术问题难以控制,基于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化的前提下,针对市政工程施工中常见的技术通病进行工程设计,可以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1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常见技术通病

1.1 施工技术方案存在缺陷

随着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能够减少潜在风险的出现,一般多数施工项目都有两套技术方案,一是指导性组织施工技术方案;二是实施性组织施工技术方案。然而当前施工技术选用方案并没有结合工程特点控制工序,安排施工具体的流程,严重影响了施工效率提高。

1.2 施工测量技术不够精准

为能够提高技术方案的精准性,市政工程通常会在施工前和施工完毕以后,开展相应的测量作业,施工前的测量作业主要包括:第一,施工地点水文地质条件与气象气候的测量;第二,地理信息与工程技术参数的测量。由于部分施工组织忽视了对测量作业的质量把控,如JB/T4730.1-430.6-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不符合常用标准但并未正常记录,因此就会导致测量数据混乱、精准性不足的情况出现,进而会影响后续工程质量。

1.3 施工材料影响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市政工程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所使用到的建材也越来越多,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例如:许多市政工程中都会应用到混凝土复合型材料,为保障施工质量,使用时需要加入一些调和剂用于改性,如果施工材料未能达到国家现行标准,或者出现了规格与施工实际要求不符的情况,如GB/T25198-2010《压力容器封头》规格型号不符合等,则会导致后续施工过程中出现离析、开裂等问题,从而影响施工质量。

1.4 施工设备存在诸多隐患

市政工程的工程量与所使用建材的体积较大,为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多会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开展,而在施工过程中会应用到许多的大型临时设备。这些设备需要现场进行搭建,如吊机等,如果在运输与安装过程中没有妥善安置,会对施工现场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同时,我国部分市政工程施工还存在技术较为落后、部分设备运行不佳等问题,如不能做好现场施工管理,则会出现施工风险。

1.5 施工技术工艺监管不力

许多的市政工程都具有较强的线性特点,其所有的施工技术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如果技术与管理人员未能根据作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行检查,则会导致技术风险的出现。同时,由于市政工程所涉及的范围与面积较大,现场人员的流动性也较高,当出现了事故问题以后,有时也很难及时地通知相关监管人员,干扰了整体工程的施工质量。

1.6 施工人员专业素养较低

施工人员是施工过程中的主体,其专业水平以及技术能力,决定了整体工程的质量,但其也具备流动性的特点,不确定干扰因素较多,部分施工组织为了赶工期,而忽视了对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这也导致各工序的施工质量不佳,且相关人员容易出现不按既定技术规程操作与执行的情况,进而埋下了诸多风险。

2 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施工技术通病治理对策

2.1 制定全面的施工技术标准化施工方案

为避免施工技术风险的出现,在施工项目开展以前,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大对施工区域现场的勘察,并依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与《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等标准规范,明确市政工程具体的施工要求,充分掌握工程特点,根据《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等各个施工内容的规范要求,梳理出控制与重难点工程,制定科学的指导性与实施性技术方案,提升市政工程施工技术方案的标准化水平,以便为后期施工人员的作业提供指引。例如:A市政工程的基坑深挖至23.87~24.35 m,开挖面积达到了1.2×104m2,属于深大基坑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地基与基础相关技术标准规准,如《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B50025-200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O-99)等,在标准化建筑质量控制标准下,可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水平,使得施工质量不断提高,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基坑开挖作业质量,以避免地表沉降对周边建筑物与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工程的总工期在13个左右,较为紧张,因此可以通过多工序同步交叉施工的方式,提高施工速率。在确定完技术方案以后,应依照实际施工进度,规划好分段技术质量控制措施,建设组织机构,并提高任务划分的合理性。

2.2 提高施工测量技术精确度

为能够保证施工测量结果的精确度,建议在此作业中引入现代化的测量设备,如3S设备、全站仪、无人机等,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标准化机械设备的使用标准,合理安排设备进场时间,在使用期间还应做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从而降低安全隐患发生概率。同时,部分设备前端自带传感器,其可以自动收集信息,并将数据直观化地显示在智能化设备之中,便于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整理,对于城市道路、地下交通、桥梁等需要大规模收集测量数据的工程而言,通过该设备的应用还能够有效存储,方便技术人员的调取。比如,参照《承压设备无损检测》(JB/T 4730.1-430.6-2005)、《压力容器焊接规程》(NB/T 47015-2011)等相关技术规程,对技术实施操作提出规范要求并进行检测,通过标准化的技术流程和施工作业方式,确保技术精度。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对设计图纸的分析,针对施工过程中所开展的部分测量作业,一定要依照工程特点,规划适应性较强的测量方案,以便保证测量作业实施过程中可以有据可依,负责信息采集以及整合的人员,也要如实记录,以避免出现数据丢失等情况。而像一些基坑开挖等重难点工程,应在开挖工序进展到一定阶段以后,适时地开展沉降与变形监测作业,技术人员要合理布控监测点,以便所收集到的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工程工况。

2.3 加强施工材料标准化质量管控

首先,为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材料断档与采购质量较差的情况,技术人员应提前做好建设资源方案的配置,不仅要对主要工程材料设备采购供应方案进行规划,根据《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HG/T20592-2009)、《压力容器封头》(GB/T25198-2010)等材料质量标准明确对各种材料的质量要求,构建标准化材料质量管控体系,以上全部遵循施工材料的标准化文件,为工程顺利施工和质量提供了保障,此外,还要依照工程的实际进度,设置采购计划,保证建材能够合理进场,可以与劳动力与投资计划相匹配。其次,在施工现场材料进场时,派设专门的检查人员,依照合同与清单,对进场的材料的质量、规格、型号进行检测,检查《压力容器》(GB150.1~GB150.4-2011)、《热交换器》(GB/T151-2014)等材料、零件的型号标准,确保关键零件型号与施工方案相符。为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外界因素对其质量的影响,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为每一建设材料设置电子化标签,这样在检查完外观以后,进场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电子标识扫码读取的方式,查看工程材料型号,以避免风险问题的出现。再次,部分材料进场以后无法马上投入生产使用,需要在现场设置一块区域,专门用于存储材料,材料应依照进场时间和工程施工进度进行合理分类以及标识,便于工作人员的领取与使用。最后,针对部分需要在现场生产的施工材料,像混凝土的制备等,需要在施工现场设置实验室,在检测与试验完毕合格以后,方可投入作业中。

2.4 合理布置与管理现场设备

施工组织需要依照工程的实际要求,选择相适配的施工设备,同时对一些专项工程也要设计出科学的模板以及脚手架布局形式,方便后续工程作业的开展。而对一些涉及使用大型临时设施设备的市政工程而言,技术人员需要分析场地的特点,并设置大型临时设备设置方案,依照规程对设备进行组装和运输,做好各类工程技术的过渡,减少施工风险的出现。在施工以前为了保证机械设备能够达到最佳的工况,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机械设备工况进行全面检查,制定并落实标准化设备管理机制,定期开展设备维护检修工作,按照机械设备使用标准化原则展开施工,逐一落实各项作业,在设备维护检修过程中依照使用参数进行调整,在测试过程中,如出现了异常振动与声响,应立即停用,相关技术人员应对其进行维护与检修,待测试合格以后,再进行使用。部分设备由于需要连续作业,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出现技术风险,为此施工组织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施工工况进行全程追踪,以便提高作业质量。同时,应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相应的操作流程图,避免部分施工人员在人机协同作业的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失误,而影响了施工技术。

2.5 提高工艺监管标准化质量监督水平

组织机构应依照前期所制定的工程技术标准以及技术方案对各工序的工艺质量进行全面化的监管,以便减少人为失误的干扰,同时也能够起到提高施工质量的作用。一是,依照多数市政工程施工技术所具备的环环相扣特点,建立严格的“三检”工艺监管制度,以便保证施工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益化。一检,由该工序的施工人员对施工质量与技术进行自查自纠;二检,参建单位与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其质量进行评定,并如实记录问题,如果出现了技术问题,则应提出相应的技术整改措施与期限,在整改完毕以后,再次进行复核检查;三检,由监理单位或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在出具相应的评定结果的同时,也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方便为后期各工序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三检”工艺监管制度下,要重视主体结构的检查,例如,是否符合《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是否与《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建设计与施工规程》(JGJ19-92)等规章标准相符。二是,将信息化技术引入到施工工艺日常监管之中,将其作为评价技术成效,推广良好经验做法的重要渠道,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全程跟踪。

2.6 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

为能够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与技术水平,在施工以前组织机构应坚持岗前培训工作。一是,依照市政工程中不同专业,对相关参建人员分时间、分批次、分节点的进行岗前培训。所培训的内容包括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技术方案、安全生产、专业理论知识等。为能够考察培训实效,还应依照培训内容,设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当通过了考核以后方可上岗作业。二是,利用BIM模拟仿真功能,对控制工程与重难点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全面化的展示,以便提高施工人员的认知水平,加大对施工风险的分析,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也能够加大自身安全的保护。同时,也要了解市政工程施工中经常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技术风险,因此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

3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新时期背景之下,随着我国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张,市政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而基于其存在施工周期长、涉及专业多、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也让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产生了诸多的技术风险,为能够进一步提升施工质量,相关技术与管理人员一定要加大对既往施工通病的分析,并制定科学地解决对策,将风险有效控制在源头,以便推动市政工程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市政工程标准化测量
标准化简述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挖淤换填施工工艺在市政工程的应用
测量
不平衡报价在市政工程招投标中的应用
市政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