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乐荣主任医师温督调神针刺法理论及临床应用 *

2024-04-07 13:50杜科伟宋印景王海龙卢加庆王乐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督脉阳气脊柱

杜科伟 宋印景 王海龙 徐 琳 卢加庆 王乐荣※

(1.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山东 济宁 272000;2.山东省汶上县苑庄卫生院中医科,山东 汶上 272512)

王乐荣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针灸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师承石学敏院士、王麟鹏教授等名中医药专家,从事中医针灸推拿学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31年,擅长针药结合治疗神志病、脊柱关节及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温督调神”针刺法是王乐荣主任医师在多年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临床效果显著。

1 温督调神针刺法的理论基础

1.1 温督调神的理论基础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与任脉、十二正经合称十四经脉,王冰注《素问·骨空论》言:“以其督领经脉之海”[1]。督脉又为“阳脉之海”,与各阳经均有联系,有“总督诸阳”之称。督脉循行于脊里,入络于脑,与脑、髓联系密切。脑,又名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精神意识和感觉运动。督脉入属于脑,故与神关系密切。温督调神针刺法就是针刺督脉特定腧穴以达到温督升阳、神安病愈的治疗作用。该法是王乐荣主任医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凝练而成,临床广泛应用于脊柱关节病、各种痛症、身心神志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取得了良好疗效。

1.2 督脉循行督脉起于小腹之内,下行于会阴,向后从尾骨端上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穴,然后进入脑内上行至颠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系带处,如《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其分支从小腹内分出,与任脉相向而行,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到两目下部中央。

督脉行于人体的中线除了分支,还有一个络脉[2]。其络脉分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颠顶交会,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即《素问·骨空论》言:“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督脉的络脉还有一种循行方式,如《灵枢·经脉》言:“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该络脉从长强穴出发,沿脊柱两侧的肌肉间隙上行,到达项部,再至头上皮下筋膜层,然后下折,沿肩胛左右入足太阳膀胱经,贯膂下行[3]。

1.3 督脉的功能

1.3.1 督脉为阳脉之海《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之于人,充盈则脏腑得以温煦、气机升降有度,如此机体功能才能运转如常。背部属阳,督脉主要循行于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与足太阳会于脑户、百会,与手足三阳经会于大椎,与阳维脉会于哑门、风府,所以督脉与各阳经都有联系,故称阳脉之海,对全身阳经气血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4]。

1.3.2 与肾联系密切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内藏脊髓,而肾主骨生髓,故督脉与肾也有密切关系,只有肾精充足,脊髓生化有源,脊骨得到滋养,才能坚固有力[5]。若肾精不足,脊髓生化无源,则易生强直性脊柱炎、头项痛、脊背痛、腰痛、下肢痿痹等脊柱关节病。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督脉为阳脉之海,络肾,故历代医家认为生长发育迟缓、经冷不孕等生殖系统疾患均与督脉有关,常以补督之法治之。

1.3.3 与神联系密切人的精神意识由脑与心主司,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督脉由风府入脑,又“上贯心”,根据“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理论,督脉可以治疗由心脑所引起的各种神志疾病[6]。《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王冰对此注解云“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可见疼痛亦与心神有密切的联系,临床上应用调神疗法治疗痛症,常获奇效。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表现。临床中针刺时若能兼顾“调神”,则能够加强针刺的意守感传,能够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患者抗御疾病的积极因素,并能够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而督脉又为阳脉之海,临床在治疗督脉相关疾病时采用“温督”之法,可温通督脉而使阳气充盈,促进督脉及其所联系经络的气血运行通畅,增强正气,从而促进疾病的好转,最终达到康复的目的。王乐荣主任医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依据上述理论,提出了温督调神针刺法,用之临床,对多种疾病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使其成为一种具有中医特色的针刺疗法。

2 温督调神针刺法选穴

治疗原则:温督补阳,调神定志,疏通经络。主穴:百会、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俞、长强。用法:(1)毫火针点刺法。患者取俯卧位,选用0.30 mm×40 mm 毫针,右手持针,用酒精灯将距针尖1 cm 范围内烧红后,依次快速点刺百会、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俞、长强,百会穴至皮下,余穴点刺0.1~0.3 寸(2~6 mm);每穴快速点刺3~5 次,不留针。(2)毫针刺法。患者取仰卧位,毫针针刺神庭、印堂等穴,平刺0.3~0.5 寸(5~9 mm),用补法,得气时局部胀痛。同时根据不同疾病及证型,辨证选取内关、太冲、三阴交等穴进行针刺,补泻手法依据证型而定,留针20 min。

3 治疗疾病举例

3.1 不寐不寐又称失眠、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严重时以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证。本病由阴阳失衡、营卫失和、五脏失调所致[7]。人的正常睡眠为脑神所主,历代医家有“病变在脑,首取督脉”之说,王乐荣主任医师平素喜百会、神庭、印堂同用,以治病调神。百会居人体头部正中最高点,乃诸阳之会,与脑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调节情志、醒脑开窍之功,又通过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神庭、印堂为督脉经穴,针之可醒脑调神,宁心益智,治疗失眠首选此二穴。

3.2 脊柱类病症脊柱类疾病常指由于年龄、劳累及感受外邪等多种因素,导致脊柱及椎间盘等组织的退行性变化,包括颈腰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疾病。主要表现为颈项部或腰部疼痛,或由此引起的上肢或下肢的麻木疼痛,难以转侧,行动困难。中医学多认为本病由肾精不足、督脉空虚所引起,治疗多遵《素问·骨空论》“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之意。对于脊柱类及其他痛症疾病,王乐荣主任医师常选取督脉穴位予以火针点刺进行治疗,取温督散寒、通络止痛之意,以达直达病灶、快速止痛的目的,收效良好。

3.2.1 颈椎病颈椎病即中医之项痹,是指以颈项部为主,涉及头枕、肩部、上肢等部位,以疼痛或兼有麻木、无力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又称为“颈痛”“颈肩痛”等[8]。王乐荣主任医师认为项痹的发病与督脉关系密切,督脉作为奇经八脉,能沟通颈部经脉之间的联系,对颈部经脉气血有蓄灌调节作用,如《灵枢·经脉》说:“督脉之别……侠膂上项,散头上……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及督脉之会,故毫火针点刺大椎穴以温阳气、散寒邪、止痹痛。身柱穴上通于脑,下通于背脊,故针刺身柱穴舒筋缓急、镇静安神。同时配合风池、颈夹脊等穴,以疏通颈部经脉;配以百会、神庭、印堂穴,以治病调神。上述诸穴共用,常获佳效。

3.2.2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肾、督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联系密切。督脉循行于人体背部正中,“贯脊属肾”,而肾为命门之所在,内藏元阳。督脉为阳脉之海,有赖于肾中命门真火的温煦作用,阳气充则骨正筋柔,因此肾与督脉在形态与功能上联系密切[9]。《医学衷中参西录》有云:“凡人之腰痛,皆脊梁处作疼,此实督脉主之……肾虚者,其督脉必虚,是以腰疼”,《医方考》亦云:“肾主督脉,督脉者,行于脊里,肾坏则督脉虚,故令腰脊不举”。风寒湿邪侵袭,督脉经气不利,督阳阻遏,或者督阳亏虚,卫外功能减弱,经脉失于濡养,均可导致腰脊疼痛,屈伸不利。温督调神针刺法能够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温督脉、补肾气、除痹痛、调心神,以达到阴平阳秘、祛邪通络、活血止痛的目的。

3.2.3 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附着点慢性炎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三大主症。中医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患多由于肝肾不足,督脉空虚或寒湿等病理因素痹阻经脉引起[10]。《素问·骨空论》曰:“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由于病变主要部位在脊柱,恰为督脉循行之处,故王乐荣主任医师认为温督安神、益肾健骨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原则。予以百会、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俞、长强等穴毫火针针刺,并定期配以督灸温阳通络、补肾健骨,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延缓病情发展。

3.3 妇科病症《金匮要略》中将“虚、积冷、结气”归为妇科疾病病因,即气血亏虚、久积内寒、气机郁结可导致妇科诸疾。中医学认为女性体质属阴,较之男性,阳气常常不足,因此更易患寒性疾病,如痛经、闭经、不孕症等[11]。女性内生殖器官与督脉走行所过相邻,故妇人之经、带、胎、产等功能皆与其休戚相关,临床中若兼治督脉可壮旺阳气,充沛正气,运阳行血,强壮肾督,从而可以治疗妇人之疾患[12]。

4 验案举隅

周某,女,42 岁,失眠1 年余,于2018 年4 月23 初诊。患者近来工作压力较大,诸事缠身,服用安眠药遂能入睡,多方诊治效果不佳;白天易疲倦,时而烦躁,怕冷;纳差,易腹胀;大便可,小便调;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弱。中医诊断:不寐(肾阳亏虚证)。西医诊断:失眠。治则:温阳补肾,潜心安神。予以温督调神针刺法,取毫火针点刺百会、大椎、身柱、至阳、命门、腰俞、长强,不留针,普通针刺百会、神庭、印堂、四神聪、安眠(双)、神门(双)、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留针30 min;诸穴均用补法。以上方为主治疗,每周3次。

针刺1次后,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

治疗1 周后,患者睡眠质量大为提高,白天疲惫感已不明显,怕冷减轻,纳可,无腹胀。门诊继续巩固治疗。

按语:中医历来重视阴虚失眠,相对忽略阳虚失眠,然阳虚也是失眠的常见原因,如清代郑寿全《医法圆通》谓:“不卧一证……有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本案患者肾阳亏虚,气化不行,则真水不升,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故不寐。治疗予以温督调神针刺法,选用火针点刺,温督脉之阳气,补肾中之真阳;阳气盛则气化行,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不亢;同时再配合针刺取穴调神定志,则心神得藏,功能恢复,则不寐愈矣。

5 结语

温督调神针刺法所取穴位是以督脉腧穴为主的一个大督脉系统,是以温督脉、补阳气、调神志为原则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温督调神针刺法开拓了运用“扶阳”学术思想诊治疾病的新思路,为中医针灸学开辟了新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丰富了中医针灸治疗学的内容和方法。临床用于治疗神经内科、心血管、内分泌、脊柱关节、风湿免疫、体虚易感等多学科、多系统的病证,涵盖内、妇、儿等科,范围广泛。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运用温督调神针刺法治疗上述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督脉阳气脊柱
长期久坐低头 你的脊柱还好吗
阳气,护佑全身、除痰祛湿!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18F-FDG PET/CT在脊柱感染诊治中的应用及与MRI的比较
如何保护宝宝的脊柱
阳气不足该怎么调理?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手脚冰凉 醋泡生姜
早上洗澡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