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改革三十年的主题演化研究:基于LDA和DTM模型

2024-04-08 05:06黄江玉朱海涵
税收经济研究 2024年1期

黄江玉 朱海涵

内容提要: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石的决定性改革,凝聚着不同时期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智慧。文章利用LDA和DTM主题模型,对分税制改革近三十年的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从中提炼出了分税制改革的主要议题、演变过程和未来方向。研究发现,分税制改革的主题演变具有阶段性特点,呈现出“问题探讨”“路径分析”“整体推进”“持续完善”“全面深化”五个阶段特征。分税制改革研究具有四条鲜明的主线索,即“建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建立活力与秩序兼容的政府间收入划分体系”“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地区均衡协调发展”“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以保障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发展”。展望分税制主题研究的未来,我国应从“现代化、法治化、结构优化、风险有效防范化”等方面持续推进改革。

关键词:分税制改革;现代财税体制;LDA模型;DTM模型

中图分類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280(2024)01-0011-13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分税制改革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财政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提出了“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的要求,1988—1993年学者围绕分税制的理论基础、实施效果、改革方向等方面进行了丰富且深刻的研究,为分税制的落地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国发〔1993〕85号)提出“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启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体制改革深化,分税制改革研究主题变得多样、复杂、深刻。分税制改革的研究主题不仅反映了中国财政学的理论发展和学术进步,也揭示了中国财政改革的历史轨迹和实践创新。系统梳理和识别这些主题,揭示其内在逻辑和演化路径,对于把握分税制改革研究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将对我国财税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学者对分税制改革的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四方面。

第一,分税制改革中的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研究。刘尚希等(2019)认为,财政事权划分应考虑公共风险,构建动态调整的央地财政事权划分机制。吴园林和赵福昌(2021)认为,央地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应遵循依法合理调整、程序正当及信赖保护原则。朱为群(2020)认为,正确认识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逻辑起点,是财政事权确立的理论前提。马海涛等(2022)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财税改革历程发现,财政工作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厘清央地财政关系,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核心构建深化财税改革的理论框架。岳红举和洪一凡(2023)认为,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应重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目的,坚持省级政府统筹及各级地方政府分级负责。储德银和张鹭月(2023)提出,新型央地财政关系体现了激励相容,强化了地方政府坚持高质量发展的行为导向。高培勇(2023)指出,财政管理体制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对分税制的贯彻不到位,要从分事、分税、分管三方面把握分税制,依照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将分税制进行到底。

第二,分税制改革中规范及构建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体系研究。孙秀林和周飞舟(2013)提出,分税制是理性化的制度变革,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扩张模式是改革的意外后果。吕炜和王伟同(2021)构建了涵盖地方非规范性收入的包容性财政体制分析框架,认为包容性财政体制兼顾了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双重目标。储德银和费冒盛(2021)认为,现代财税体制构建提升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财政纵向失衡抑制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转移支付结构优化提升了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李永友(2021)提出,省以下多样化的放权策略为新阶段实现县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丰富了两代分权理论。武靖国(2017)认为,税收在履行其使命的同时,应正确处理中央税与地方税、公平效率、管理治理等关系。高培勇(2017)认为,直接税改革契合了税制改革的战略意图。高培勇(2023)提出,现代税收制度的实质是实现现代税收体系构建与现代税收职能的统一。任强等(2023)认为,房地产税是现代税制结构的支柱之一,是基层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李永友和杨春飞(2023)认为,在不确定内外部风险冲击下,扩大财政可自主抉择空间的重点在于提高支出效率。龚斌磊等(2023)认为,“财政分权+定向激励”有利于修正地方政府行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第三,分税制改革中推进均衡发展和统一市场构建研究。吕冰洋和贺颖(2019)认为,以分税制为特色的财税体制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又影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阻碍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吕冰洋和贺颖(2022)提出,我国应构建特色财政激励体制,推进统一大市场构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范子英和周小昶(2022)研究了财政激励对资本要素市场整合的影响,为建设统一市场提供了重要参考。甄德云和王明世(2022)考察了制约统一大市场建设中的税收因素,并认为应从有效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坚守税收中性、发挥税收调节职能等方面加以应对。

第四,分税制改革中的财税风险防范化解和激发市场活力研究。李永友和张帆(2019)研究发现,财政体制垂直不平衡对地方政府的举债融资行为产生了激励效应。邓力平(2020)提出,新发展阶段应从预算体制改革、债务管理、财税法治建设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现代财税体制发展。刘尚希和武靖州(2022)认为,财税体制改革遵循整体观、风险观和协同观的多元视角,在有效嵌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央地两级治理框架构建,明确地方政府作为治理主体的定位,构建创新友好型和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税收制度,提升财政判断风险的能力。减税降费是分税制改革中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实践。邓力平和陈丽(2021)认为,大规模减税降费是推进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统一。刘蓉和陈凌庆(2022)梳理了减税降费政策十年的实施效果,发现其发挥了稳定经济、降低企业税负、结构优化升级、鼓励创业创新、营商环境优化等积极效应。庞凤喜和涵默(2023)认为,持续性减税降费应使税制结构优化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更加匹配。

综上可知,现有研究存在三方面不足:第一,学者多是从静态的角度分析分税制,较少从动态演变的角度梳理分税制改革三十年的主题变化,对分税制改革的规律把握不够。第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分税制改革,较少结合前沿的机器学习模型客观揭示分税制改革的主线索。第三,学者对不同阶段的分税制改革进行了研究,但较少基于演变主线索提出分税制改革的未来路径。本研究采用机器学习中的文本挖掘方法,运用LDA(隐含狄利克雷分配)和DTM(动态主题模型)等技术,对1988年至2023年间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关于分税制主题的学术论文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分税制国内研究主题的演化过程、特征及规律。本文的创新点和贡献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本文基于文本挖掘的方法对分税制国内研究主题进行系统梳理和识别,并运用LDA模型和DTM模型等机器学习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第二,研究不僅揭示了分税制国内研究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特征和规律,还探讨了不同主题之间的关联性和演化逻辑,为理解我国分税制研究的发展历程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三,研究结合分税制改革演进规律,提出了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建议,为优化我国分税制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

二、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设计

LDA模型是主题识别的机器学习模型,随后被广泛运用于文本主题分析和识别。各种主题之间存在动态演化的特性,DTM模型是建立在LDA模型的基础上,以时序为依据对文档集进行切片,并通过比较相邻时间文本主题分布差异来模拟主题的演化规律。文献文本分析是一种对文献文本结果属性进行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在情报学、信息学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巨大进步,文本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在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沈艳等,2019)。本文运用LDA和DTM模型,观察与分税制改革紧密相关的权威文献文本中的语词搭配、语词转换、重点语词等内容,识别和提炼与分税制改革关联紧密的热点主题,归纳并总结分税制改革研究的演化线索,以揭示分税制研究主题的新变化新特点。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

本文对分税制财政体制的研究主题进行梳理和演化分析,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分税制改革的动力、方向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分税制+主题模型”视角,运用LDA模型和DTM模型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出中国分税制研究主题的起始时间为1988年。LDA模型是一种无监督的概率话题模型,能够从大量文本中自动提取出潜在的话题,并给出每个文本在各个话题上的概率分布。DTM模型是在LDA模型基础上引入时间维度的动态话题模型,能够捕捉话题随时间变化的演化规律。本文利用这两种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揭示中国分税制研究主题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路径。

(二)数据预处理

1.收集整理文本数据

为保证数据来源文献系统的全面和文献数据质量,所选的样本都来自中国知网(CNKI),检索条件是“SU=分税制改革”,检索的时间范围是1988—2023年,检索的截止日期是2023年8月26日。本文选取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论文,下载论文的题录从中抽取并整合论文的年代、标题、摘要以及关键词,作为主题识别的数据源,共获取文献10213篇。手工筛选并剔除通讯、书评、会议通知、卷首语等不相关文献,最终保留文献9418篇。本文参考高培勇(2023)、楼继伟(2022)、马海涛(2022)等学者梳理的财税体制改革进程将中国分税制改革分成具有不同使命的制度建设阶段。研究选择1988—2023年这一时间段,是因为这一时期涵盖了分税制改革实施前(1988—1993年)及正式实施后(1994年至今)的全过程,也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最为重要和活跃的阶段。本文将这一时期划分为五个子时期,分别为1988—1993年、1994—2002年、2003—2012年、2013—2018年、2019—2023年,根据不同子时期内发生的重大财政事件和政策变化,对应命名为“分税制筹备与讨论”“分税制实施与深化”“公共财政理念与转型”“增值税改革与推进”“财政治理与创新”。

2.进行文本预处理

研究将分税制相关文献文本作为数据来源,通过结巴(Jieba)分词Paddle模式、词频-逆文件频率(TF-IDF)算法、添加自定义词典、去除停用词等自然语言处理方式,对文本进行预处理,同时进行时间窗口分割,以获得具有时间序列特征且与分税制改革相关的语词、话题。文本预处理步骤如下:第一步,数据清洗。去除文本中的空白符、标点符号、数字、英文字符等无关内容,只保留中文字符。第二步,运用Jieba库对文本进行分词。利用自定义的停用词表对文本进行去停,即去除文本中的常用虚词、无实际意义的词语,如“充分发挥”“决定性”“明确指出”“回顾总结”“亟待解决”等,结合中文停用词表(即哈工大停用词表),保证与分税制改革相关的语词、话题的精准度。第三步,为提高中文分词准确性,利用分税制文档集中的全部关键词以及参考(李淑一等,2022)做法通过词袋模型(Bag-of-words Model)方式构建词典,将分词后的词语向量化,为LDA模型和DTM模型分析做好准备。

(三)模型构建

1.构建LDA主题模型

LDA主题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的生成式模型,它假设每篇文档都是由多个话题组成的,每个话题又是由多个话题词组成的,通过概率分布的方式生成文档、话题和话题词。LDA主题模型的图形表示如图2所示。

图2  LDA图模型

LDA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将文本进行LDA模型训练,得到文本在话题空间的语词(即随机的潜在话题),然后基于话题模型中的参数估计值,刻画文档/话题关系、话题特征等拓展性信息。LDA主题模型的联合概率分布可以表示为:

(1)

本文假设LDA主题模型在分税制国内研究核心文献文档集M中的每个关键词W都如图2的生产过程。首先根据模型超参数α和β进行取样,其次通过计算主题一致性确定最优话题数量。参数在生成文档集的过程中使用吉布斯采样推理方法估计,生成θ和φ。变量含义见下表1。

表1                          LDA变量名称及定义

变量属性 符号 定义

超参数 α 狄利克雷先验参数,代表文档生成某个主题的概率

β 狄利克雷先验参数,代表主题生成某个词组的概率

隐藏变量 θ 是一个M×K的文档-主题分布矩阵,表示第m篇文档的主题分布,是K维(K为主题总数)向量,服从超参数为α的Dirichlet概率分布

Φ 是一个K×N的主题-词汇分布矩阵,表示第k个主题的特征词分布,是N维向量(N为词典中词总数),服从超参数为β的Dirichlet概率分布

Z 第m篇文档的第n个主题

K 文档集隐含主题总数为K

可观察变量 N 文档集包含的词汇总数为N

W 第m篇文档的第n个词组

M 文档集的文档总数为M

m 代表第m篇文档

n 第m篇文档包含的词汇总数为n

2.构建DTM主题模型

DTM模型的核心是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分析文档集的主题时序演化规律,相比于传统LDA模型,DTM模型中文档具有了时间属性。首先将分税制文献摘要的文本数据按照时序进行离散化切片,然后假定相邻时间片上主题分布以及主题内容都是随时间演化,进而识别出时间连续的摘要数据集合(见图3)。

图3  DTM图模型

图3中,ω表示一个词;z是时间片段内文献文本集合d中词ω的主题;θ服从带有参数α的狄利克雷分布,决定文本集合的主题分布β是狄利克雷先验参数,记录某个主题下生成某个单词的概率;词的数量N则是时间片段内的泊松分布决定;A表示时间片段内的文档集;K表示时间片段划分的数量。对于N中的每一个词,主题z由带有参数θ的多项分布选取,同时,词ω是由基于z和β的多项分布选取。在t时刻,文献文本集的主题分布αt,主题下词语分布均βt,k均依赖于上一时刻的αt-1和βt-1,k,其依赖关系通过简易动态模型获取:

(2)

(3)

t时间片段内连续文本文档的生成过程如下:

(1)生成词分布

(2)生成主题分布

(3)对于每篇文献:

(a)生成

(b)对于每个词:i:生成

ii:生成

其中,函数π是多项式到正态分布的映射,见公式(4):

π(βk,t)w=                                       (4)

三、定量識别与结果分析

(一)主题生成分析

主题生成分析主要有两个步骤。首先,本文采用Python软件中的Gensim包进行LDA主题模型参数估计,将分税制文献文档集中,与分税制改革主题相关的主题数量区间设为[0,30],超参数α和β参考普遍做法分别设置为50/k+1和0.01。其次,本文采用计算主题一致性得分,获取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最优主题数。通常,主题数量越多,主题一致性得分越高,但当达到某个点后就会稳定或降低,最优的主题数就是在这个点之前一致性得分最高的那个。1988—2023年分税制改革主题的一致性得分结果,如下图4所示。

图4  1988—2023年分税制主题一致性得分

由图4可知,伴随主题数的增加,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分税制主题一致性得分在达到一个峰值后,逐渐在波动中趋于稳定。结合1988—2023年分税制文献关键词的共线图谱(见图5),进一步手动去除重复或者与分税制无关的主题聚类,最终确定不同研究阶段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最优主题数,结果如表2所示。简言之,国内分税制研究主题数从1988—1993年的15个、1994—2002年的16个,经过演进、分流与合并、基于中国国情的调整与重组,逐渐发展为2003—2012年的12个、2013—2018年的14个、2019—2023年的12个。至此,我国分税制改革研究领域形成了以“中央财政、统收统支、地方税体系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财政体系、预算制度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等与国家财政治理体系建设和完善相适应的热点主题。

图5  1988—2023年分税制改革研究文献关键词共线图谱

表2                  1988—2023年中国分税制改革主题分布情况

发展阶段 一致性

主题数 最优

主题数 最终确定的分税制改革主题

1988—1993年 16 15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分税制、分配关系、统收统支与分灶吃饭、中央与地方、中央财政收入、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税利分流、两个比重、市场分割、经济体制与经济秩序、预算管理体制、联邦制、十一届三中全会

1994—2002年 16 16 分税制改革、两个积极性、纵向财政失衡、转移支付制度、一般性转移支付、土地财政、财政分权、支出责任、县乡财政与乡镇财政、房地产、民族地区、省直管县、公共服务、国有企业、地方税制、三农问题

2003—2012年 13 12 财政体制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事权与支出责任、地方政府债务、地方财源建设、增值税、税负转嫁、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公共财政、扁平化改革、房地产税、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2013—2018年 18 14 财政支农与乡村振兴、地方税体系、营业税、营改增、社会保障、地区间均衡发展、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国家治理、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增收节支、公共财政体制、共享税制

2019—2023年 14 12 现代财税制度、绿色创新与节能减排、大规模减税降费、世界经济环境、壮大地方税税源、以人民为中心、激励相容、预算管理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衡性转移支付、公共安全与一般公共服务、深化税制改革

(二)主题可视化分析

图6  1988—2023年分税制相关研究主题核心关键词演化趋势

为更好地研究分税制相关研究主题的演化趋势,追踪分税制改革三十年来的热点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DTM模型进行主题关键词热度的演化分析。与LDA模型有所区别,DTM模型要求数据库的文本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标记,并且根据标记提取不同时间段内的重要的主题关键词,以此分析不同时间内不同主题关注点的变化趋势,本文在前文LDA模型的基础上选取最具代表性的12个主题进行关键词热度演化分析,图6中按照箭头指示方向显示了1988—2023年分税制改革研究主题的演化情况。

图7  1988—2023分税制研究主题的词云图

结合LDA模型结果中的文段-主题概率分布绘制1988—1993年、1994—2002年、2003—2012年、2013—2018年、2019—2023年的词云图,结果如图7所示。通过DTM模型关键词演化与运用词云图对1988—2023年分税制研究主题进行可视化展示,总体上,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税制研究主题各有侧重,表明中国分税制改革研究呈现阶段性特征,即在这五个阶段我國学者关于分税制的研究呈现出“问题探讨”“路径分析”“整体推进”“持续完善”“全面深化”的特征,且在不同特征承续转换的背后,反映的是学者深嵌我国国情土壤对于分税制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国家财政治理各个层面的思考和讨论。具体而言:

第一,1988—1993年国内分税制纳入理论界的讨论范围,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问题探讨”。财政大包干于1985年实施,采取税种划分、核定收支、分级包干。它激发了地方“增收节支”的动力,发挥了放权让利改革的正面作用,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两个比重”不断下降、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减弱、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等新问题的出现。为弥补财政包干制的缺陷,理论界基于国际上“联邦制”经验提出了中国分税制改革的概念。1987年11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在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的前提下实行分税制”。理论界对于分税制下“中央政府职能”“地方税体系”“央地关系”“权责划分”等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很多有价值的探讨,为后续中国分税制的施行奠定了基础。

第二,1994—2002年分税制研究处于“路径分析”的阶段。为了能够有效扭转“两个比重”持续下降的不利态势,确保中央财政在财政分配中占据主导地位,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搭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同年12月15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分级包干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分税制改革。中国的分税制改革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范围,增强了中央的财政调控能力,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对于分税制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分税制改革路径的讨论,既包括“财政事权和财权的划分”“税收返还制度”“转移支付制度”等基本内容,也包括“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税收管理体制”“预算制度改革”等配套改革措施。二是如何化解分税制改革下中央财权大幅集中,导致“纵向财政失衡”“县乡财政困难”“土地财政兴起”“地区间财力失衡”等问题。

第三,2003—2012年分税制研究处于“整体推进”的阶段。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经过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博弈所建立起来的符合中国国情、充满中国智慧的改革。2002年,为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即从原来按照隶属关系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向按照统一固定的比例(60%划归中央,40%划归地方)划分收入,中央的转移支付能力由此得到增强。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强,中央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因为国家进一步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划分比例,加大了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了公共财政理念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对分税制改革进行“整体推进”,包括完善“公共财政理念”、保障“义务教育体系”、支持“社会保障制度”、改进“住房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推行“省直管县”、开展“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主题。

第四,2013—2018年分税制研究处于“持续完善”的阶段。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中央决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围绕完善税收制度和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对分税制财政体制进行持续性完善。这一时期,我国深入推动以“营改增”试点改革为代表的税种改革和以“国税地税合并”为代表的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实现了财政收入结构的优化和税收征管体制的现代化。理论界不仅延续着“农村税费改革”“省直管县扁平化改革”“地区间均衡发展”“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等重点主题的研究,更是围绕着“营改增”“国税地税合并”的分税制重大举措展开了关于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加快“资源税改革”、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加快“房地产税立法”等主题的讨论。

第五,2019—2023年分税制研究处于“全面深化”的阶段。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发布《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中央与地方共同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开启了中央与地方共同财政事权改革的新篇章,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程建立了明确的权责制度。这一时期,现代财税制度改革放置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盘棋中稳步推进,学者们关于分税制改革的研究更加注重“央地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规范具体公共服务项目的事权划分和支出责任分担方式”“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切实保障重点领域公共服务有效提供”“进一步坚持分税制改革”等事关提升人民福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夯实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主题。

(三)主题演化线索分析

利用Origin软件,将分税制研究主题的演化关系绘成桑基图,结果如图8所示。通过计算相邻发展阶段不同主题间的余弦距离来确定主题相似度,进而确定不同主题之间联系的强弱,相似度值越趋向于1,表示不同主题间出现演化关系的概率越大。参照相关学者的做法,确定0.3为相似度阈值,即认为相似度值大于0.3的主题具有演化关系。其中横轴代表1988—2023年的五个阶段,纵轴代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主题。连线从左至右发展,线条的粗细代表不同主题之间联系的强弱,线条越粗,表示不同主题间的演化关系越强烈。

图8  1988—2023分税制研究主题演化的桑基图

由图8可知,1988—2023年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主题演化有着如下四条主线索。

第一条主线索:建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分税制研究主题从1988-1993年的“分税制”“划分收支”“分配关系”等主题演化为1994—2002年的“分税制改革”,连同“国有企业”“支出责任”“公共服务”等主题演化为2003—2012年的“财政体制改革”,连同“事权与支出责任”“公共财政”等主题演化为2003—2018年的“公共财政体制”,连同“深化改革”“社会保障”“财政支农与乡村振兴”等主题最终演化为“现代财税制度”主题。这一发现与相关学者研究类似,即從分税制前的“分权和集权”循环下的事权调整到分税制后的适度集权下的事权匹配(姚东旻等,2018)。

第二条主线索:建立活力与秩序兼容的政府间收入划分体系。分税制研究主题从1988—1993年的“中央与地方”“统收统支与分灶吃饭”“分级包干”“两个比重”等主题演化为1994—2002年的“财政分权”,连同“地方税制”“两个积极性”“房地产”等主题演化为2003—2012年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连同“增值税”“房地产税”等主题演化为2003—2018年的“地方税体系”,连同“共享税制”“营业税”“营改增”“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等主题最终演化为“壮大地方税税源”“深化税制改革”“激励相容”等主题。这些主题的演进说明分税制改革的核心是调整税收分配关系,以继续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同时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分税制改革扭转了分灶吃饭制度下中央权威下降、地方竞争失序等问题,实现了活力与秩序的相对统一(吕冰洋和贺颖,2022)。

第三条主线索: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地区均衡协调发展。分税制研究主题从1988—1993年的“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十一届三中全会”“预算管理体制”等主题演化为1994—2002年的“转移支付制度”,连同“一般性转移支付”“纵向财政失衡”“三农问题”“民族地区”等主题演化为2003—2012年的“公共财政”,连同“城乡二元结构与城乡一体化”等主题演化为2003—2018年的“公共财政体制”,连同“深化改革”“地区间均衡发展”“社会保障”“增收节支”等主题最终演化为“以人民为中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规模减税降费”“均衡性转移支付”等主题。说明在关于分税制改革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这条主线,且在不同时期研究主题既有继承也有拓展,尤其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者们研究贯彻分税制改革服务民生需求的内涵更丰富、范围更广阔。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的主线、治国理财的出发点(甄德云和王世明,2021;闫坤和史卫,2021)。

第四条主线索:防范化解公共风险以保障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发展。分税制研究主题从1988—1993年的“税利分流”“市场分割”“税负转嫁”等主题演化为1994—2002年的“土地财政”,连同“县乡财政与乡镇财政”“省直管县”等主题演化为2003—2012年的“扁平化改革”,连同“地方政府债务”“地方财源建设”等主题演化为2003—2018年的“国家治理”,连同“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财政支农与乡村振兴”“增收节支”等主题最终演化为“绿色创新与节能减排”“世界经济环境”“公共安全与一般公共服务”等主题。这说明学者们在研究分税制改革时,逐步考虑到公共风险的变化,为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的法律或制度设计了动态调节机制,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消除冲突和风险(刘尚希和武靖州,2019)。

综上分析,中国分税制三十年的改革研究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催生出不同分税制改革相关的研究主题,彼此交织互促并持续演化共生,形成了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研究鲜明的四条主线索,即“建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建立活力与秩序兼容的政府间收入划分体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地区均衡发展”“防范化解公共风险以保障社会共同体的生存发展”,体现出“薪火相传、与时俱进、厚植国情”的三重特征。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分税制改革是学界关切的研究热点,为我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了基础。本文基于LDA模型和DTM模型对我国分税制国内研究主题进行生成、可视化和演化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结论。

第一,研究利用LDA主题模型以及CiteSpace对分税制改革五个子时期内的研究主题进行主题凝练,发现分税制改革研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本文将分税制改革研究按照不同子时期内发生的重大财政事件和政策变化,对应命名为“分税制筹备与讨论”“分税制实施与深化”“公共财政理念与转型”“增值税改革与推进”“财政治理与创新”五大阶段。

第二,研究利用DTM主题模型对这五个子时期进行主题热度演化趋势分析,在对主题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发现分税制改革研究主题演化具有四条鲜明的主线索,分别是“建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建立活力与秩序兼容的政府间收入划分体系”“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地区均衡发展”“防范和化解公共风险,构建社会共同体生存、发展的确定性”。

第三,本文梳理了分税制改革前后的重要文献,总结了三十年来分税制改革研究主题的变化,体现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坚定方向,符合现代财税体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和行动路线。

(二)研究展望

分税制改革三十年的主题演化研究说明了分税制改革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展望分税制改革的未来,我国应按照“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方针要求,构建“现代化、法治化、结构优化、风险有效防范化的分税制”,以“推进现代财税体制建设、打造激励相容的政府间收入划分体系、推进地区均衡发展以及财税可持续性”。

1.构建现代化的分税制,推进现代财税体制的建设

现代化的分税制需构建与数字经济相适配的税收制度,探索中国特色税收现代化服务及优化政府间财政关系,协调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责关系和利益关系,实现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现代化的分税制改革契合了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是税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现代化的分税制改革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税收政策体系构建及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建设。我国应积极参加国际税收规则制定,推进国际税收双支柱的转化适用,以自由贸易为切入口持续推进现代财税体制建设。

2.构建法治化的分税制,打造激励相容的政府间收入划分体系

法治化的分税制是税收良法善治的要求,包括法治化的政府间分配关系、税收体系、预算监督、税收营商环境等。构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法律框架,明确政府间税收收入的分配权。法治化的分税制要求全面提升预算治理能力,在预算监督法治要求下规范政府间收入划分。法治化的税收营商环境要坚持依宪治税及落实税收法定原则,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和破除市场隐性壁垒,构建以纳税人权利保障为中心的智慧税务,实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善治目标。

3.构建结构优化的分税制,推进地区协调均衡发展

结构优化的分税制是促进地区均衡发展的关键变量。一是坚持效率公平原则优化税制结构,继续提高直接税的比重,优化流转税制度。二是完善省以下财税体制,适当调整共享税比例。推进构建以居民和消费地为核心的税收分享体系,改革消费税征收和划分体系。三是构建地方主体税体系,稳步推进房产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地方税体系优化应从优化资源配置和地区均衡发展视角统筹部署。四是结构优化的分税制改革应服务于共同富裕目标,着力规范财富积累和慈善捐赠激励机制,积极应对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促进均衡发展。五是充分发挥税收政策职能和杠杆调节作用。税收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和有效扩大内需,服务于双碳目标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绿色发展。

4.构建风险有效防范化的分税制,推动财税可持续性

分税制改革应着力于防范和化解各种财税风险,践行风险财税观。一是推进现代预算管理制度建设,落实预算绩效,增强财税收支的约束性。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强化转移支付的监督和评估,增强转移支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二是优化民生支出结构,统筹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和竞争力,打造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是完善财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测、预警、应对等。四是厘清减税降费和财税可持续性关系,推进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尚希,石英华,武靖州.公共风险视角下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划分研究[J].改革,2018,(8).

[2]吴园林,赵福昌.我国央地财政事权划分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财政科学,2021,(11).

[3]朱为群.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关系的新趋势[J].人民论坛,2020.

[4]馬海涛,姚东旻,孟晓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税改革的重大成就、理论经验与未来展望[J]. 管理世界,2022,(10).

[5]岳红举,洪一凡.基本公共服务共同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府际协同与均等化路径[J].税收经济研究,2023,(5).

[6]储德银,张鹭月.财政压力、税收分成与公共支出结构偏向[J].税收经济研究,2023,(2).

[7]高培勇.将分税制进行到底——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格局的现状与走向分析[J].财贸经济,

2023,(1).

[8]孙秀林,周飞舟.土地财政与分税制:一个实证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13,(4).

[9]吕  炜,王伟同.中国的包容性财政体制——基于非规范性收入的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21,(3).

[10]储德银,费冒盛.财政纵向失衡、转移支付与地方政府治理[J].财贸经济,2021,(2).

[11]李永友.省以下多样化放权策略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21,(2).

[12]武靖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判断与税收使命[J].税收经济研究,2017,(6).

[13]高培勇.直接税改革:基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视角的讨论[J].税务研究,2017,(10).

[14]高培勇.从结构失衡到结构优化——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理论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23,(3).

[15]任  强,侯一麟,张  平,马海涛.对关于房地产税若干疑惑的思考和回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3,(10).

[16]李永友,杨春飞.中国财政抉择弹性空间估计[J].经济研究,2023,(5).

[17]龚斌磊,张启正,袁菱苒,马光荣.财政分权、定向激励与农业增长——以“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例[J].管理世界,2023,(7).

[18]吕冰洋,贺  颖.分权、分税与市场分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

[19]吕冰洋,贺  颖.中国特色财政激励体制:基于统一市场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22,(4).

[20]范子英,周小昶.财政激励、市场一体化与企业跨地区投资——基于所得税分享改革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22,(2).

[21]甄德云,王明世.税收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制约因素与进阶路径[J].税务研究,2022,(8).

[22]李永友,张  帆.垂直财政不平衡的形成机制与激励效应[J].管理世界,2019,(7).

[23]邓力平.新发展阶段与建立现代财税体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12).

[24]刘尚希,武靖州.论嵌入国家治理的财税体制改革[J].税收经济研究,2022,(2).

[25]邓力平,陈  丽.论减税降费中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和可持续性[J]. 税务研究,2021,(7).

[26]刘  蓉,陈凌庆.减税降费十年(2012—2022):成就、效应与走向[J].税收经济研究,2022,(6).

[27]庞凤喜,涵  默.持续性减税降费对我国税制结构的影响分析[J].国际税收,2023,(5).

[28]楼继伟.1993年拉开序幕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J].财政研究,2022,(2).

[29]李淑一,魏升民,马光荣.中國财政治理话语体系的承续与转换——基于1981—2020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讲话文本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2,(7).

[30]姚东旻,颜  缙,李  静.从政策文本出发分析我国政府间事权划分的基本逻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6).

[31]甄德云,王明世.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税思想的演进、嬗变与超越[J].税务研究,2021,(7)

[32]闫  坤,史  卫.中国国共产党百年财政思想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2021,(11).

[33]马海涛,贺  佳.税制结构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 [J].税务与经济,2023,(1).

(责任编辑: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