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实践

2024-04-08 13:21刘杰陈德运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变迁卡片

刘杰?陈德运

历史总在“延续与变迁”中变化、发展,“延续与变迁”不仅“指系列历史事件与变化的内在联系,而且也包括历史变迁中某些事物的持久存在”。[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发展常常表现出量变与质变的演进过程,“延续”体现了历史的量变过程,“变迁”体现了历史的质变过程。据此,基于史学的历史教学非常强调对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拿大、英国等国的课标非常强调该能力的培养。我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时空条件下“历史的延续、变迁与发展”[2],同时频繁出现考查延续与变迁思维能力的高考试题,北京卷2023年主观题第18题就是例证,如下:

18.(12分)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12分)

课程标准有要求,高考试题有考查,在已有备课建议[3]和培养路径[4]基础上,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该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尝试把以建构历史叙事为教学表现、以卡片游戏作教学手段、以培养延续与变迁思维能力为教学旨趣的课例设计思路[5],沿用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一课中,以此培养学生的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能力。

学界将新文化运动分“五四运动”之前和之后两个时期,为什么这样分呢?“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有何“延续”与“变迁”?这些状况为什么会“延续”与“变迁”?一段时期内的历史事件、现象“延续”与“变迁”体现出它们的内在变化与联系,值得一探究竟,这些问题对培养学生延续与变迁思维能力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探究前,教师先阐述新文化运动的广义范围,但并不提“五四运动”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转折点。接着开始教学探究环节。环节一,将准备好的卡片发给学生,这些卡片是“五四运动”前后两个时期的历史证据,共17条“叙事”,卡片如下:

卡片1:1919年1月,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卡片2:1922年9月《时事公报》刊文说:“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现社会不安之原因,完全是社会经济制度发生了自然的危机,要想救济现社会的不安,非根本的改造经济制度不可。”

卡片3:1919年5月,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说:“我平素对于马氏的学说没有什么研究,今天硬想谈‘马克思主义已经是僭越的很。”

卡片4:1925年9月,陈独秀答胡适,说:“社会是人组织的,历史是社会现象的记录,‘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根本思想,名为历史观,其实不限于历史,并应用于人生观及社会观。”

卡片5:1918年,鲁迅《狂人日记》说:“我翻开历史一查,……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卡片6:1920年,鄞县东乡小学教师竺清旦在《时事公报》上发表主张普及农民教育的文章。

卡片7:1916年11月,陈独秀《宪法与孔教》说:“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新社会……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有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责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卡片8:1918年4月,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卡片9:1919年6月《民国日报》评论:学生联合会对于此次救国运动、虽奋起在先,而决不敢居功。何也?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卡片10:1925年6月,和记蛋厂工人宣布罢工,为被害的同胞举行后援,……排队喊着口号走上街头……当工人到达鼓楼时,两支学生队伍迎接他们……当工人队伍到达东南大学体育馆休息时,各校学生把各商店运来的面包和茶水分送到工人手上。

卡片11:1923年的顾颉刚与王钟麒《现代初中本国史》认为,封建的桀黠君相硬抬孔子,于是孔子的尊严愈益隆重,而实际上不任礼法束缚的人们还是止不住他们的反动,所以孔子还背着许多冤枉的恶名。

卡片12:1920年陈独秀《新文化运动是什么?》认为,新文化运动应注意三件事,一要注意团体活动,二要注意创造精神,三要影响到别的运动上面,应该令劳动者觉悟他们自己的地位。影响到政治上,要创造新的政治理想。

卡片13:1917年,郭隆真結婚那天穿着学生装大方来到新郎家,控诉不合理的包办婚姻制度,宣传婚姻应当自主,男女应该平等,表示自己不愿意与一个没有爱情的人结婚。

卡片14:1919年,邓春兰听闻北大校长蔡元培“主张男女平等”,于是给蔡元培写信,请求允许女性入校就读。1920年,邓春兰等九名女性全部被正式录取。北大首开男女同校先河。

卡片15:1919年11月,长沙的一个女学生赵玉贞,因不满包办婚姻,用剃刀在花轿中自杀。

卡片16:民初上海女性妆饰以简洁、淡雅、多元、实用为特点。少女装给人活泼、轻捷之感,少妇装的上身部分大胆吸取洋装的紧身原则,裙装加长,裙摆放大,与上装构成强烈反差。

卡片17:20世纪初,沪上流行的S型发髻、烫发、旗袍、丝袜、高跟鞋,已勾画出摩登女性的大体轮廓。

环节二,向学生发放以下任务:

(1)找出哪些卡片描述“五四运动”前的社会情况;

(2)找出哪些卡片描述“五四运动”后的社会情况;

(3)根据政治、思想文化、女性权利等方面,对卡片分类;

(4)参考“五四运动”前的卡片信息,将“五四运动”后的卡片放置在延续与变迁的链条上,证明和解释为何这样放置卡片。

环节三,要求学生发现“五四运动”前后哪些状况“延续”,哪些状况“变迁”,以此来构建自己的历史叙事。在此基础上,回答如下问题:

(1)你将哪些“五四运动”后的卡片放在了“五四运动”前的卡片之后?

(2)“五四运动”前后是否存在“延续”与“变迁”?如果是,关键点是哪一年?那一年发生了何事?

(3)哪些状况得以“延续”或“变迁”?这些变化是进步还是退步?进步、退步是针对哪些群体而言?不同群体怎样看待与解释这种变化?

(4)你认为这些状况发生“延续”或“变迁”是因为什么?请解释并证明这样放置卡片的理由。

(5)根据变化的原因,将你认为显示变化最大且“五四运动”之后的卡片分组。

(6)根据重要性,将人们对孔子认识变化的卡片分组。

(7)结合儒家思想发展变化的重大史实,评析卡片中所涉孔子的观点。

(8)请你根据这些卡片评价“五四运动”。

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学生的学情、认知等存在差异,所以它也存在水平层次差异。同时,该能力与历史解释素养,尤其是历史叙事紧密结合。据此,我们在以往评价量规[6]基础上做了修缮和改进,期望该教学活动在量规辅助下,能真正培养起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能力。

根据表1,水平1阶段,学生需要通过了解广义新文化运动的时间范围,知晓“五四运动”处于民国时期,不仅要将卡片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提取“五四运动”前后的“延续”与“变迁”的相关信息,还要找到1919年“五四运动”是历史转折点。

水平2阶段,学生需要将五四前后的变迁按照思想、文化、女性权利等进行分类,然后利用五四前后不同类型的变迁史料互证,形成更加全面丰富的认识,最终将五四前后事件变迁的不同分类迁移到延续的分类。

水平3阶段,学生作历史叙事时,尝试运用卡片中的史料作为证据论证其观点,不仅能运用相关历史术语对五四前后的事件或现象做出历史解释,而且能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到“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女性权利不断解放”“发动学生和工人运动”等等中,解释延续与变迁对中国社会的必要性。

水平4阶段,学生需要进一步利用延续与变迁思维分析不同史料作者所持观点不同的原因。如在各种思想传入中国时,不同人的选择就是影响因素之一,以及同一作者(如陈独秀)前后所持观点不同是因为从全盘接受西化变为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学生不仅要利用不同来源、不同观点的史料,对五四前后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合理的验证或质疑。例如男女是否真正做到了平等,马克思主义是否真的在工人运动中得到了实践。还要能建立自己的历史叙事并能预测到“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会更加广泛,与工农运动结合更为紧密。

当然,学生还可以进一步从较长时段来认识“五四运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对中共成立的巨大影响。若往前推,则能够看到近代以来各个阶级为了救亡图存做出不同尝试却均未成功,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成功了。学生甚至要做到能将延续与变迁的思维迁移运用到其他特定时空的事件或现象,比如能对辛亥革命前后国民生活的延续与迁移进行历史解释。

【注释】

[1][德]斯特凡·约尔丹:《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第160—162页。

[2]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2页。

[3] [6]吕俊、陈德运:《2019年全国卷对“延续与变迁”思维的考查及教学启示》,《中学历史教學》 2020年第 3期,第 69—72页。

[4]陈德运、骆孝元:《“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与管理》2021年第7期,第72—74页。

[5]Card sort:What were Lincolns aims for Reconstruction? http://www.teachithistory.co.uk.

* 本文系四川省2023年度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重点课题“基于叙事的历史教学理论与实践”(SCJG23A021)成果。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变迁卡片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一张卡片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