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新叙事的单元教学实践

2024-04-08 13:21陈龙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全球化共同体话语

陈龙

近代以来,西方逐渐建构起以西方标准为制高点并占据主导地位的所谓“元叙事”,这类“元叙事”在各种话语中占有一种优先和特权地位,成为所谓的权威话语,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新成就。”[1]作为新时代中学历史新教材,在实际运用中应努力建构新语境、新叙事,优化教学逻辑,更有力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此,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九单元为例,建构新语境、新叙事,指向学科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凝炼单元主题,引领单元教学

“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提炼单元主题为集结点,使得以知识为载体、涵盖价值观的史学思想方法、史学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等育人目标和过程结构化。”[2]根据本单元课程内容要求和单元导言的“新颖”表述,笔者提炼出“变局·困局·破局”这一主题。其实第九单元“具有很鲜明的‘中国话语与中国叙事体系的历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设色彩”[3],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则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于此可进一步将本单元的主题凝炼为“大变局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主题引领下,本单元教学分为三个环节:“一、变局: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二、困局: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三、破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学习活动

余文森教授曾指出:“情境是‘汤,知识是‘盐,盐只有溶于汤才好入口,知识只有融入情境才好理解和消化。”[4]将知识与情境一体化,创设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历史情境,在自主探究问题基础上架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环节:变局: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材料一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在于世界格局中的力量对比及其转移,本质在于当前国际秩序的大发展与大调整,动力在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性进展以及思想和制度的创新,其主要特征则着重表现为世界战略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国际秩序、全球治理体系及治理规则、人类文明及交往模式等领域所发生的富有历史意义的大变化。

——罗建波《在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中把握战略机遇期》

材料二 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一超多强”的格局。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获得竞争优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使得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摘编自王香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逻辑》等

(1)当代世界发生了哪些“富有历史意义的大变化”?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各领域变化之间的关系。

第一问学生结合材料和本单元内容可以得出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等领域。第二问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在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基础上得出各领域变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且认识到这些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其中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助于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诸如这些领域的变化既然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为什么会产生逆全球化、霸权政治、局部战争等问题?这些领域的变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又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助于进一步落实核心素养。

第二环节:困局:当代世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材料四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全球化已成为西方推行其霸权和意识形态的新工具和新手段。从全球化态势下意识形态的功能看,它有包装对外政策,掩护某些国家的霸权野心的作用,在当今国际关系和对外交往中,意识形态甚至成为某些西方国家掩护和包装对外政策的工具,使其对外政策合理化。……西方大肆鼓噪的“全球化”意识形态, 即“全球思维”,表面上主张全球“共赢”“共同繁荣”“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其实质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以便获取更多的利益并企图控制和主宰整个世界的工具。

——摘編自王永贵《当今全球化的特点和实质》

(1)当代世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3)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趋势中该如何应对?

第一问根据表格提取相关信息可归纳出当代世界存在着逆全球化、局部地区战争、霸权政治等问题。第二问根据材料可以初步得出全球化实质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霸权和意识形态的工具,但需作进一步分析,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基于西方流行的两种国际关系理论提出的,其中政治多极化基于“力量均衡论”演变而成,核心思想是维持大国间均势,受到欧洲国家的大力鼓吹,而美国却致力于建立单极世界,明确反对“多极化”观点;经济全球化基于“相互依存论”理论,虽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仍然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用于掩盖资本掠夺的幌子。无论是政治多极化还是经济全球化都是西方大国从维护其自身利益出发炮制出来的,借以维护其主导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根据以上两问的归纳分析,第三问便迎刃而解,作为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只有坚持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力争在国际治理中赢得话语权才能迎接挑战。

第三环节:破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五 自由主义道德高地的丧失开始于2008年的金融海啸。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证明新自由主义导向的全球化的失败,而回到孤立主义的特朗普不得已成了国际制度的激烈反对者和破坏者:退出旨在保护环境的《巴黎协定》,退出旨在加强西方阵营政治经济联系的TPP,威胁要重新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展开谈判,退出伊核全面协议,对包括盟国在内的国家的钢铁产品实行高关税,威胁对世界第二经济体搞贸易战,等等。凡此种种,连欧盟都公开戏称:有特朗普这样的朋友,还需要敌人吗?

——张蕴岭《百年大变局:世界与中国》

材料六 2017年2月,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明确将“構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该决议,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同年3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力”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明确表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

——《人民日报》2017年2月12日、3月25日

(1)欧盟为什么要“戏称”特朗普?

(2)面对国际社会出现的问题,中国提出什么样的方案?

(3)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说明了什么?

特朗普政府以“美国优先”为执政理念,奉行“孤立主义”,给世界秩序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俨然成为西方鼓吹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的逆行者、背叛者,欧盟才会如此“戏称”特朗普。与美国频繁“退群”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资银行等,更是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献出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表明这一理念已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处理国家间、维护国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准则。这源自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理念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充分地说明了随着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有了显著提升,在西方精心构筑的权威话语体系中打开了缺口,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监测评估效果,指向核心素养

单元教学的归宿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科学地判定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核心素养所达到的水平。具体落实情况见表1。

总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新时代中学历史教学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当前话语体系转型期,我们要积极建构新语境、新叙事,在学科大概念统摄下,优化教学逻辑,讲好中国故事和世界故事,更加有力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页。

[2] 方颖:《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统编教材教学设计》,《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第13页。

[3] 蔡敏慧:《<中外历史纲要(下)>历史话语体系转型中的新叙事举凡》,《中学历史教学》2023年第3期,第21页。

[4]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191页。

猜你喜欢
全球化共同体话语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