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科学精神的考古学与高中历史教学融合研究

2024-04-08 13:21樊世文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华夏中华文明考古

樊世文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方面,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主张科学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不迷信权威,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1]历史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合的综合性学科,培养中学生科学精神,既是学科任务,也是党和国家给与的时代任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学与科学技术融合,使用碳14测年、稳定同位素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发展了物理考古、农业考古、生物考古等分支学科,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巨大突破。在历史教学中,以学科融合思想为指导,适时、适量、适度引入考古学科学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以物理考古树立求真求实精神,以农业考古培育开拓创新精神,以生物考古涵养质疑批判精神,培养高中学生科学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

一、物理考古:树立求真求实精神

物理考古是考古学和物理学融合,用物理方法研究文物的断代、起源等问题的一门科学。《中外历史纲要》中表述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046年,但如何得来并没有解释。教学中可以适时引入物理考古资料,树立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案例一】

材料一:武王克商的年代,历代学者分歧很大,形成了至少40余种结论,最早为公元前1130年,最晚为公元前1018年,前后相差112年,因此殷墟的年代自然漂浮起来,商前期和夏的年代就更难以认定。

——仇士华、蔡莲珍《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碳14年代框架》

材料二:1997年长安县丰镐遗址发掘了编号为97-SCMT1的探方。时代相当于文王迁丰到武王克商之间。从中采集样品,做了碳14测年,得到年代数据为前1050年到1020年之间。1976年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记载武王于甲子日克商,结合《国语·周语》“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得武王克商年为公元前1046年。

——江林昌《来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报告》

师: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什么能获得国内外学术界的认可?

生:碳14测年提供了精确的数据和证据。考古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生:历史研究与自然科学、考古发掘、文献研究、天文学研究相结合,相互印证,多学科交叉研究。

师:如何理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意义?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不求实就不是科学。”[2]求真求实精神是在探索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惟上、不惟书、不惟众、只惟实。对武王克商年代断代的研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求真求实精神:首先,治学要有求真求实的责任感。中国与埃及古文明、古印度文明、两河文明并称四大古文明。但断代工程以前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有2000多年没有建立年代学标尺。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命感、爱国情感促使中国学术界努力拨开历史迷雾,推出令人信服的三代年表。其次,治學要有求真求实的态度和方法。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每一个结论都要有证据,是科学研究的必备准则。断代工程不以孤证立论,不以主观臆断,以历史学、文献学、古天文学、考古学、碳14测年的研究事实相互印证,为龙的传人寻根提供了科学有力的证据。

二、 农业考古:培育开拓创新精神

农业考古研究农林牧渔业的遗迹、遗物,探讨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考查人类社会的社会分化、分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在探讨“中西方进入文明社会不同标准”时,适量引入农业考古资料,培育开拓创新精神。

【案例二】

材料一:古城没有发现稻田遗迹,但宫殿区附近发现了多处成堆的碳化稻谷遗存,南面的池中寺遗址发现了200000千克碳化稻谷。经过同位素测定分析,源于不同的产地,推测来自城外的不同村落。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良诸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陈雍《解读良渚文明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特征及其研究路径》

材料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王巍《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地位》

师:农业考古如何印证良渚文明是早期国家形态?

生:出土大量稻谷说明农业生产发达,可供养大量人口。食物的储存为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生:稻谷来自不同村落,说明古城和周围的村庄存在明确和紧密的从属关系。最高统治者占有大量社会财富,具有动员、组织人力财力的权威和能力,证明良渚文明已具备国家早期形态的特征。

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文明标准的创新给我们哪些启示?

开拓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3]“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4]农业考古的探讨帮助学生理解开拓创新精神的内涵:第一,要有抛弃旧思想旧标准的勇气。按照西方标准,中华文明只能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开始,只有3300年的历史。但中国学术界发现“三要素”是西方基于两河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来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无冶金术,南美洲的印加文明并未使用文字。商代文明已经非常发达,甲骨文十分成熟,之前应当有相当漫长的积累过程。因此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敢于质疑西方标准,建立中国标准。第二,要有创立新思想新标准的努力。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20年间对良渚、陶寺、二里头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与论证,以丰硕的研究成果,探索出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关键证据,寻找出支持中国标准的史实和事实。第三,要有创立新标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研究方法上勇于创新,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以农业考古为代表的20多个自然科学学科、数十种技术投入研究使用。创新的研究方法、成果让中国标准最终获得西方学术界的认同。

三、 生物考古:涵养质疑批判精神

生物考古是利用出土的人类遗骸遗物,重建古代人群的生活样貌。其中稳定同位素分析是根据食物来源不同,人体的骨骼和牙齿中的稳定碳同位素不同的原理,揭示先民的食物构成、生存方式,勾勒出社会发展的经济轮廓。在讲授“华夏认同”时,适度引入生物考古材料,涵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

【案例三】

材料一: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内阳垣遗址位于山西省乡宁县,是中原地区与北方草原联系的通道。春秋时期,乡宁先为戎狄领地,后被晋国占领。遗址发掘墓葬101座,出土了车马器、铜制陶制容器、玉器、骨器等,绝大多数属于晋文化系统。

——许文胜《乡宁内阳垣清理一批夏、春秋时期墓葬》

材料三:研究选取23个先民个体的牙齿作为测试分析对象。稳定同位素分析发现,所有样品明显体现C4类特征,表明先民的食物主要以肉类为主。

——裴德明《山西乡宁内阳垣遗址先民食物结构分析》

师:内阳垣遗址先民食物为什么会以肉类为主?

生:先民的食物来源于畜牧业或狩猎,并没有广泛种植和食用黍粟。说明在经济上以畜牧业为主,受戎狄影响很深。

师:这是否和教材表述的“华夏认同”矛盾?

生:矛盾。教材表述的华夏认同是蛮夷学习华夏,考古材料证明的是华夏族的胡化。教材表述的华夏认同并不能反映真实全面的民族交流交融。

生:不矛盾。戎狄蛮夷和华夏族杂居交融的过程,是不同部族、民族相互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影响,是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才能形成开放包容的华夏文化,进而发展为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思想源泉。

质疑批判精神是指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多角度,辩证的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5]质疑批判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是学生需要不断发掘鼓励的重要品质。在历史教学中,应精心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鼓励学生追求真理。首先,质疑批判精神要求学生以事实为依据,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基于教材,历史上华夏族与戎狄蛮夷交流中,因为华夏文化的先进性,“以夏变夷”确实是主流;基于生物考古资料,华夏族“变于夷”,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并不少见。华夏认同过程中的“以夏变夷”、“变于夷”才是历史不同层面的细节和事实。其次,质疑批判精神要求学生能多角度、辩证的判断和评价:“华夏是蛮夷戎狄异化又同化的先进产物。”[6]正是华夏文明的开放、包容,不断学习、融合各兄弟族群的文化,保持了文明的先进性;以文化引力,消化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冲突,保证了文明持久性,最终融合凝聚成有共同文化趋向的民族共同体。

2021年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指出要“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育人全链条。坚持立德树人,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激励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首先要求历史教师做研究型教师: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研究考古成果,汲取考古学中的科学养分,开发考古课程资源,以跨学科研究,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培养高中生科学精神。其次要求历史教师做“大先生”型教师:文理兼通,感性与理性、人文与科学并重,专家知识与文化素养有机融合,以知识视野宽、教学思路宽、情怀胸怀宽的“大先生”姿态,有效培养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注釋】

[1] 邓伟志:《社会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393页。

[2] 刘家杰:《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科学与无神论》2000年第3期,第13页。

[3]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56页。

[4]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71页。

[5]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第10期,第1页。

[6] 张正明:《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兼论楚人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民族研究》1983年第5期,第4页。

猜你喜欢
华夏中华文明考古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绽放,华夏之美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三星堆考古解谜
华夏航空首架ARJ21首航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一场约架,变了华夏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华夏撷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