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求解的“史料实证”

2024-04-08 13:21桂俊裘玉梅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葡萄牙人史料实证欧洲人

桂俊 裘玉梅

统编版新教材由于其编写体例和容量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在一些问题的阐述上存在着表述极简化的现象,这对教与学在知识掌握和思维提升上都会产生一定障碍,甚至有一些知识需要去多方求证才能廓清迷雾。

一、缘起:完美演绎的意外发问

一节《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的交流研讨公开课,预设的问题随着节奏的推进,似乎都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但即将结束时,意外发生了,一个学生突然问到:“教材导语有这样一句话‘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1]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瓷器最早是在16世纪初才到达欧洲并让欧洲人感兴趣的?不是一直说汉代的丝绸之路上就已经出现了瓷器吗?为什么教材说这个时期才第一批到达欧洲?如果考试中问瓷器到达欧洲是什么时候,该如何回答?”

突如其来的提问让教师措手不及,一方面这不是预设的内容,另一方面教材导语的一句话,备课时并未完全注意到,也未去思考。的确,我们一直都习惯性的认为丝绸之路上有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欧洲,也从未加以认真的辨别与思考。无论是《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还是选择性必修的相关内容,重心都在强调“丝绸之路”对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作用,至于这条路上在不同时期都交流了哪些具体商品,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可见学生无法从教科书中获得他想要的答案,产生这样的疑惑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剖析:教材求解的重要前提

细读教材文本中与此相关的内容,并不能明晰这个问题,再读这段话及前后内容:

16 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花瓶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并收藏起来。17 世纪上半叶,荷兰一家公司进口了近300 万件瓷器,这些瓷器对欧洲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材文字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没有任何背景交代的情况下,是否会产生这些疑问:

1.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引起欧洲人浓厚兴趣的是“瓷器”还是“瓷器花瓶”?

2.此时进入欧洲的是否仅仅只是“花瓶”?那么在这之前的丝绸之路上交流的瓷器都是些什么?

3.这段文字指的是16世纪初是瓷器“第一次到达欧洲”还是“第一批”大规模采购,抑或是对这个时期欧洲制瓷业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一批?

4.教材是否重点强调“葡萄牙”人带的“第一批”?还是曾经有过但未产生如此重大影响?

看似一个明确的结论,深入思考才会发现其实是模糊的。尤其在没有任何铺垫的情况下,教材这样一个结论似乎让人感觉到异常突兀。

三、演绎:运用史料的逐步释疑

正如柯林伍德所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2]要弄清上述系列问题,就需要寻求不同类型的史料来实证之。

1.翻检史料,逐步切入。众所周知,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商贸往来,就不得不提“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唐朝中期以前,中国对外主要通道是陆上丝绸之路,之后由于战乱及经济重心转移等原因,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对外贸易交流的主要通道。但不难发现,陆路直接到达欧洲是不现实的,需经过系列中亚政权的转运,要到达欧洲,必须自此向西延伸。那么,以汉代为例,其与西边的大秦往来是何种情形呢?

材料1 前方海域广阔,往来者如果逢顺风,要三个月才能通过。若风向不理想,也有延迟于两年之久的,因此入海者都不得不携带三年口粮。海中情境,令人思乡怀土。船行艰险,多有因海难而死亡者。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这是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的东部地区),甘英的使团来到今伊拉克境内的条支海滨,听闻安息人在海上航行的艰难,甘英知难而退,却创造了中国古代王朝官方使节外交活动之西行的历史记录。这一极点,在元明时代之前的一千多年间,却一直没有被超越。

甘英虽然作为东汉的正式外交代表对于越海远行的保守态度留下了永久的遗憾,罗马帝国和汉朝之间也没有实现直接往来。但公元162年至165年间,安敦(古罗马帝国皇帝)命将东征安息,打通了经波斯湾头诸地往东的道路。有史载:

材料2 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范晔《后汉书·西域传》

这是公元166年大秦与东汉通使乃是当时东西方两个最大国家之间的第一次通使往来。那么,在此之前丝绸之路上对外商贸交流主要又是什么商品呢?

2.层层剥开,小心求证。早在公元前1世纪,连接中西方的中间地带不断被强盛的游牧民族所控制,时常袭击和洗劫往来中西的商旅队伍,使中西商品流通几近中断。为重塑中西商品流通上千年的辉煌,重新打开中国通往西方的大门,正是张骞的再次西行,才有了若干年后大秦的前来。

材料3 此番出行,让中西方富商巨贾看到了商道的安全性和高额回报,纷纷涌上张骞出使的主要路段,絲绸之路上的商品流通由此开始了繁忙繁荣时代。罗马人、埃及人开始加入通商行列,他们疯狂迷恋中国丝绸,大量收购阿拉伯帕提亚人从中国转运来的丝绸。而大量新奇的商品,如手工技术、农业育种等也源源不断从欧亚国家流传至中国。至公元1世纪左右,中国丝绸风靡全球。

——刘静《古代丝绸之路的商品流通》

可见,这个时期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应该是丝绸。为什么是丝绸呢?主要是丝绸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并且便于携带运输。显然,并没有提到瓷器,是不是因为瓷器制作工艺到东汉才刚成熟没有外传呢?

材料4 中国陶瓷的外传,一开始就以海道作为它的基本途径。国外发现汉晋陶瓷的地区,只有陆路可达的,唯苏联境内哈卡斯省阿巴干一处。……汉晋时期是中国陶瓷外销的起始阶段。从国外考古发现情况看,这一时期陶瓷外传的特点,一是输出范围狭窄,基本上仅限于邻近的东南亚和东北亚地区,局促于太平洋西岸一隅;二是输出数量微小,而且分布零散。据不完全统计,此时总数不超过30件的陶瓷却广布于朝鲜、日本、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苏联七个国家。

——唐星煌《汉晋间中国陶瓷的外传》

由此可知,汉代直到魏晋时期,陶瓷且主要是陶器的输出量都是非常有限的。据此可以推断,3世纪之前罗马帝国的集市上出现中国汉朝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可能性都很有限。因为这一时期,是釉陶向瓷器过渡并初步发展的阶段,且艺术性一般,因而大规模的出口不太可能。所以在这个时期,西方即使有也只是零星出现的商业瓷制品,最大的可能性是中国的瓷器夹杂在官方使节带回的礼品中的零星商品。

3.步步追问,豁然开朗。通过上述材料,让我们逐渐认识到汉晋直到隋唐时期,瓷器并不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甚至未出现精美的瓷器。那么,中国的瓷器究竟何时成为丝绸之路贸易的主力军呢?

材料5 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大量外销。瓷器从扬州、明州(今宁波)出发,或经过朝鲜,或直达日本,或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沿岸。……马来西亚彭亨的哥拉立卑的附近金矿1号发现一唐代的四耳青瓷樽,印度尼西亚的南西里伯岛曾发现一个我国唐代风头青水壶,婆罗洲的文莱曾发现一唐代黑釉的两耳樽。……9世纪在印度尼西亚海岸沉没的一艘海轮上竟运载着7万多件瓷器,另有多种装饰盒及银器、金锭、银锭。这只是当时阿拔斯王朝大批进口瓷器、丝绸、热带硬木和奇异动物的冰山一角。

——据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等整理

从文献史料到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大约在8世纪末中国瓷器开始大量外销,并且逐渐成为对外商贸交流的主要商品,但销售的范围依然东南亚、中亚一带。之所以到了唐宋时期,瓷器能够成为对外商贸的主力军,主要是因为海外交通的发展,因为陆路长途运载,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损耗很大,远远不如海上交通船载方便。再者到唐代时,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在隋代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南青”与“北白”的格局,宋代 “汝、钧、官、哥、定”五大窑系闻名于世。另外,瓷商和瓷业工人在制造外销瓷器时,既能注意适合当地人民需要,又能做到物美价廉,因而市场的需求量也比较大。

可见,中国古代瓷器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似乎也没有逾越波斯湾。欧洲人究竟何时才能体会到中国瓷器的实用和美呢?

材料6 尽管如此,中世纪的欧洲人并不是完全不知道中国的瓷器,在西方接触中国瓷器方面,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不能不提及。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威尼斯人马可·波罗的17年中国游历。1291年,马可·波罗将第一件中国瓷器带回威尼斯,自此欧洲人才有幸接触瓷器。8年后,马氏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进一步描述了在福建德化窑的制瓷见闻,“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这是西方文献第一次提到瓷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马可·波罗,才掀起了欧洲人对瓷器的狂热,也揭开了欧洲人四百年摸索瓷器制作工艺的漫长历史。

——埃德蒙德瓦尔《白瓷之路: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

至于第一件瓷器具体何时由何人带到欧洲,恐怕很难详实考证,但据上述材料记载,中国瓷器最早到达欧洲大约在13、14世纪左右,此时欧洲人对中国烧制瓷器的配方却还一无所知,他们还只是透过伊斯兰仿烧锡釉蓝彩陶器听闻过一些中国传奇故事。中国瓷器还没有大规模登上欧洲的文化舞台,在欧洲贵族的礼品单上仍然是稀缺记忆。直到16世纪初期,葡萄牙建立了海上贸易路线,并与亚洲开启商业贸易。

材料7 在 1514 年以前,由于没有和中国建立直接贸易关系,葡萄牙人只能辗转从其他亚洲国家得到少量中国瓷器,瓷器贸易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受到限制。1514年,葡萄牙人到达广州附近的屯门岛,购买了一批瓷器。这是葡萄牙殖民者第一次来到中国,……1522年,葡萄牙国王宣布从印度返程的商船可装运占总船货 1/3 的瓷器。1528 年,葡萄牙人 惹尔日·卡布拉尔由马六甲发回里斯本致国王的信中说:“(中国船长)他把瓷器带来了,可是,不是我想象的那种。当我回去以后,殿下就知道是什么样子了。”

——彭明瀚《郑和下西洋·新航路開辟·明清景德镇瓷器外销欧美》

可以看出,使这种情况稍微有所改变的是最先从海上进入中国的葡萄牙人,是最早从海上把中国瓷器带到欧洲的人,也是中国和欧洲直接进行大规模瓷器贸易的开始。

在求证的过程中,我们大致可以厘清这样一个脉络: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但主要集中于东南亚、中亚及波斯湾沿岸一带。历史发展到13、14世纪,中国瓷器才开始抵达欧洲,但并未形成规模。直到16世纪初,最先进入中国的西方殖民者葡萄牙人才将大批瓷器带入欧洲。

因此,教材的结论完整的表述应该是:“16 世纪初,葡萄牙人第一次大规模从海上直接将中国瓷器带到欧洲后,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甚至并直接订购精美瓷器,进而收藏起来。”

【注释】

[1]《文化交流与传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年,第55页。

[2]柯林武德:《史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第126页。

猜你喜欢
葡萄牙人史料实证欧洲人
“ 特 里尼 达号 ”怎么样了?
屯门海战:中西方第一次武装冲突
近代上海葡萄牙人与外侨社会的权势转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高三历史复习课
比例原则在欧洲人权法院诽谤判例中的适用
商标权属于人权?——从欧洲人权法院判例谈起
明中期葡萄牙人入居澳门时间补考*——试解《明史》、《明熹宗实录》误载之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