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融通下的高三分层教学

2024-04-08 13:21徐蓓蕾余佩霞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融通儒家思想教材内容

徐蓓蕾 余佩霞

今年是浙江省新教材选考的第一年,高三的复习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统编教材知识跨度大,教材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即使是高三学生,仍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框架。因而,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融通方式,促使学生构建历史的知识体系,从而把握教材重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融通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整合,将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外史事整合在一起,使学生以更为宽阔的历史视野进行认识。二是凸显历史纵向联系的整合,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分散在各专题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在一起。[1]作为高三复习教学,既需要横向的整合,也需要纵向的融通。

一、明确主题,分层目标

以主题方式融通教材内容可作为高三复习的重要方式。因为主题融通有助于学生完成横向和纵向的知识整合,构建知识框架。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需要从教材繁琐的知识内容中寻找可以将这些知识系统归纳的主题。例如,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角度看,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时间处于主流思想地位,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深远,故可采用“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作为复习主题。从这一主题出发,整合教材中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影响。

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划分为四个等级,是“制定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的前提和依据”[2]。在高三复习中,也应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策略。针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学生,应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而针对已掌握教材内容的学生,应关注知识的融通与提升,达到分层教学的目标。

针对“儒家思想”这一主题,可根据五本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融通教材,分层施教

作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一直是高考中的高频考点。因此,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展开课堂复习也体现了较强的针对性。教学过程中,在融通教材内容的同时,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基礎层次:关注真题,融通教材细节

讲练结合是复习课的重要特点。以“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影响”为主题的复习课,笔者以2023年1月浙江省选考的第23(1)题作为导入:

材料一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这一小题考查了三位古代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过程。运用此题作为导入,可从汉代确立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直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

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历年高考真题,寻找可以作为融通教学的主题。在本主题讲到宋明理学之时,可与2022年1月浙江省选考第26(1)题相结合,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分析宋明理学的背景、特点与影响。

高三复习课不同于新课,也不是课本内容的复述,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对课本知识的细化和内化。对学生而言,主题复习的难点在于要从浩如烟海的教材中寻找相关联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可发挥集体的力量,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互助等方式对教材中相关子目进行梳理,从而完成知识的融通。如表1。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及背景属于该主题的基础内容。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加强知识融通,进一步提升历史素养和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既要关注教材内容的融通,也要关注知识点间的关联。除了有关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内容,还涉及到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内涵与特点。主题相关知识点多且繁杂,在复习中可通过问题链作为线索串联教学内容,如:

问1:根据时间线及所学知识,列举每个时期主要的儒学思想家。

问2: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思想家与他们的主张一一对应。

问3:历代儒家思想家的主张中能体现出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问4: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请分别分析儒学在春秋战国、汉、宋、明末清初时期发展的背景。

高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一方面需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运用高考真题及模拟题了解考情,另一方面则需通过史料解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在课堂的史料运用中,笔者多选取教材中出现的史料。如涉及儒学思想家主张部分,笔者整理了教材中出现的部分思想家的相关名句,结合浙江省选考关注课本细节的特点,重点关注了课本中史料阅读、历史纵横、课后探究与拓展等部分。

对学生而言,史实不是相互独立的,史实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学生通过知识的梳理,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基础知识系统化、主题化,将主干知识点精准地落到实处”[3]。学生通过将各个时期思想家的主张放在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之下,划分儒家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提升层次:深化拓展,关注学生主体

对于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则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目标,更需要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故在“儒家思想”这一主题复习过程中,更应注重相关内容的深化拓展。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出这样一个探究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列举儒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影响。学生可以搜索已学知识,找到各本教材中中国古代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各个领域,再经过教师的引导,达到知识串联的目的。

在学生翻阅教材,经过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讨论,对课本内容内化融通后,学生间可以进行思维的碰撞,相互查漏补缺。在笔者的课堂实践中,学生能很快从教材中找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法律教化和城市规划与儒家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关系。教师可在此基础上补充史料,引导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进一步深入探讨。尽管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对选官制度有较大影响,但对具体如何影响一知半解,故教师可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设计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一 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

——《通制条格》卷五

材料二 一曰德行高妙……二曰学通行修……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

——《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

材料三 令有司察举贤才,“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

——《明史》

问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试的主要内容。

问2:根据材料二、三,提炼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原则。

几则史料基本来自于教科书,结合史料,学生能认识到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查内容涉及儒家典籍,标准原则上也尤其注重德行,进而理解儒家思想对选官制度的重大影响。通过对教材史料的挖掘,渗透了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与此同时,在课堂中需关注学生易忽视的课本细节,对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例如,笔者在课堂中展示了以下材料:

材料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孟子·梁惠王下》

从以上材料中,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中有尊老怜弱的传统。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关注到教材中中国古代的救濟优抚政策,其注重尊重赡养老人体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孝道”、血缘宗法观念的影响。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也引导学生更深入探讨教材中的史料细节,如有同学从选必三的白鹿洞书院教条中理解到中国古代通过学校教育传播儒家思想。由此可见,通过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下的问题探究,更有助于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

因而,作为高三的复习课,在关注高考真题和解题方法渗透的同时,制定复习主题,以主题为线索融通教材相关内容。同时,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融通教材,夯实基础,充分关注教材细节的同时,针对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设计探究问题深入拓展,以达到涵养核心素养,提升素质能力的目的。

【注释】

[1]肖云豹:《统编高中历史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融通教学——以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为例》,《教育科学论坛》2022年第7期,第27页。

[2]徐蓝、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173页。

[3]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历史学科编写组:《浙江省历史选考分析》,《浙江考试》2023年第1期增刊,第41页。

猜你喜欢
融通儒家思想教材内容
整合教材内容,为写作教学提供更多方向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高中历史必修与选修教材内容融通之初探——以选择性必修一的复习课为例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儒家思想与书法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