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情境,逻辑思辨”教学主张融于试题命制的探索

2024-04-08 13:21林佳陈时金陈艳鲜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家书试题历史

林佳 陈时金 陈艳鲜

教学主张是教师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个人独特的、个性化的教学见解和教学思想,是指导教师教学实践的原则和灵魂。[1]在长期的教学教研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初中历史的“四讲”原则[2]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故事情境,逻辑思辨”的教学主张。我们尝试将该教学主张融于试题的命制,并在九年级下的学生中进行试测。文中的两道主观题正是这一探索的产物,下文将结合具体试题进行说明。

一、具体试题呈现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摘自中共党员夏明翰在狱中写给妻子的家书(1928年,武汉)

材料二 “于是在四月廿一日那天,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下了命令,叫我们三路解放大军一齐过江,去把国民党反动军队消灭光,解放江南人民,建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我们接到命令后就过江了,因为队伍成千成万的很多,一时过不完,我们等到廿四日才渡过长江的。”

——摘自中共党员袁志超写给其八弟的一封家书(1949年)

材料三 “农村在土改后需要建设的工作很多,……要组织好合作社,要组织民兵自卫,要防止坏人造谣生事,要领导人民交公粮,……革命的目的是求得人民的解放,特别是工人农民劳动大众的解放。……农村有劳动模范,弟努力生产,帮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可能争取作一个模范,不要抛弃工作已有根基的地方。目前来北京毫没有必要。”

——摘编自中共党员董必武写给堂弟董贤煦的家书(1951年)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示家书产生的历史背景。你认为材料中的“真理” 指的是什么?(3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袁志超参与了哪一军事行动。这次行动有何重要意义?(2分)

(3)请你指出土改同期,党和人民还在进行哪些工作?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土改后为什么要组织合作社?(4分)

(4)上述哪一封信触动你最深?请你以新时代中学生的身份,向这封信的作者写一段致意的话。(不少于50字,3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 宋朝时的南北气温普遍变低,南方變幅小于北方,雨量充沛,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唐宋时期,北方湖泊减少。中原地区的森林因长期砍伐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相对完整的森林植被可以发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抗御灾害的作用。

——摘编自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从这条污浊的排水管中,排出人类工业的最大一股潮流去滋润全世界;从这条肮脏的下水道中,流淌出纯金。在这里,人类的发展成就既是最完备的,又是最野蛮的。

——[英]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1)请指出材料一所述现象对宋代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二中,为什么作者认为“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而文明人则几乎又变成野蛮人”?(4分)

(2)请你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与自然”这一话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8分)

二、试题特点简析

(一)开展四史教育,润物细而无声,家书视角涵养家国情怀。41题以“家书”视角构建起学生易于理解、感受的故事情境,设计了与主题关联紧密的四个问题组,具体考查了土地革命、人民解放战争、土地改革等党史、新中国史的重点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落实“培根铸魂”的目标。

(二)关注人与自然,实施生态教育,落实党和国家战略要求。42题要求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古代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工业革命两大知识点整合在一个大概念之下,设计了充满逻辑性和思辨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上不同阶段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正确认识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落实“启智增慧”的目标。同时,本题的最终立意还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应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通过试题解答,学生将逐渐认识到由我国倡导并积极践行的这一方案的理性可行,逐步形成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视野和胸怀,初步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增强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阅卷情况与师生反馈

在样本为23787 名九年级学生的实测中,我们得到如下数据:

从实测数据看,非选择题的区分度整体优良,但难度较难。特别是41(3),该小问主要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试题命制时,命题组认为该题难度应在0.5左右,但实测难度和预设难度有很大的出入,值得命题组进行反思。根据阅卷老师的反馈,学生的答题主要存在时序错乱、审题不清、概念理解不清、史实错误、缺乏历史解释能力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考衔接的不足。另一方面,命题组认为,数据没有将学情完全展现出来。参加此次调研测试的学生均在2019年9月入读七年级,41题考查的是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内容,该内容是在八年级(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进行学习的。众所周知,2020年初开始的疫情,对学校的线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尽管开设了“空中课堂”线上教学,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41题得分率较低,应与此有关。

测试后,命题组对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了跟踪采访,大部分老师认为41题“家书”构建的问题情境新颖,有助于搭建历史叙事和学生认知的联系桥梁。42题如果应用在平时训练当中,可以为今后的教学预留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人类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协调处理?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如何更好的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作用?我们如何真正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进一步组织探讨的。

学生则表示“家书”更具亲切感,更容易感受历史人物所处的时空场景,更容易体(下转P23)(上接P62)会到先辈所体现出来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同时,部分学生也表示由于基础知识不牢靠,导致较难进行时空定位,容易答非所问。这验证了命题组的推测。

四、后记

命题组认为,“故事情境,逻辑思辨”的教学主张应用于试题命制的尝试应该继续探索下去。构建历史故事情境,以小人物见大历史,有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增加历史学习的生动性、趣味性。历史发展及学生学习各有其逻辑线索(客观规律),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也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业水平第三层次的要求。思辨性则是我国历代史学家们都非常重视的优良品质。因此,以史事发展的逻辑作为串联,创设故事情境,帮助学生在完成试题的过程中锻炼思辨性,涵养家国情怀,有利于落实“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目标。

【注释】

[1] 王延东:《教学主张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年第10期,第83页。

[2] 林佳:《初中历史教学的“四讲”原则初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综合)2021年第13期,第75—77页。

猜你喜欢
家书试题历史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清晨忆家书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一封家书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