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初探

2024-04-08 13:21黄楚玲庄金丽
中学历史教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历史设计

黄楚玲 庄金丽

实施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系,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驱动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本文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为例,初步探索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

一、逆向构建,以核心概念统领大单元目标

本设计确定了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为核心概念进行设计,借助这一概念,通过唯物史观的认知框架和结构了解物质基础与文明产生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一个联系的整体中去理解生产工具的变化、原始农耕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据此将教材整合为三大部分:站在中华文明的起点——早期人类的代表(文明起源的前提)、窥见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始农耕生活(文明起源的基础)、追寻中华文明的足迹——远古的传说(中华文明的形成),并在课标的引领下进行大单元框架建构和解读:

(1)能够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等为代表的南北方原始农耕生活状况、古代文献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及其历史内涵等,知道新舊石器时代的时间和地点、内涵和结果,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2)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史前时期历史的证据,能通过对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等进行搜集、辨析、对比,了解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了解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区别与联系,利用识图方法认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能够认识生产力发展对私有制、阶级、文明的形成等产生的影响,理解人类文明进步的形成过程和基本规律,理解人民是文明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为义务教育研制了以素养为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依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求历史学习由“点”(具体史事)到“线”(各种联系)再到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大趋势认识的特点。[1]这种设计思路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相契合,聚焦于进阶式目标、真实问题解决和学习性评价三个核心方面,强调“联结、生成、迁移”三大学习要素的重要性。基于初一学情,依据课程标准,以教学效果和核心素养为出发点,设计旨在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大单元目标。

1.通过已知的考古资料,能推断出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掌握的技能及基本信息,列表概述原始人类的生活生产状况及发现意义,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认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程;

2.列表对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农作物种植、定居生活和房屋建筑的异同,了解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人面鱼纹彩陶盆的特点与作用,理解原始农业的发展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阅读大汶口、良渚遗址的相关史料,了解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私有制以及阶级分化;利用地图概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源远流长、多元一体的特征,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产生对中华文明的民族认同;

4.通过讲述人类起源和先民事迹的神话传说,理解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梳理部落到部落联盟的发展过程,了解华夏族的形成过程;探究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口述历史在传递历史信息中的作用,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逐步形成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

二、任务驱动,以层级目标引领大单元教学

在大单元设计中,我们依据层级目标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整个大单元教学,以目标层次开发教学路径,确保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明确的目标展开。这种设计思路体现了结构化的内在逻辑关系,需要教师将教材单元变成能够引领学生学习的课程,即有目标、有情境、有任务、有活动、有评价、有成果、有反思的学习载体。根据大单元三个层次的逻辑,我们设计了以下任务及活动:

第一部分:站在中华文明的起点

【激趣导入】以人类起源的美丽传说导入,并设问:人类真的由女娲和上帝等神创造的吗?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任务驱动一】中华文明起源的前提

任务1:根据提供的考古资料,推断元谋人、北京人掌握的技能,并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历史思维,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认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进程。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任务2: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考古发现,请你设计两到三个符合史实的北京人的生活场景。(课堂上进行故事接龙)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的故事接龙中,学生可通过对别人设计的情节进行及时的纠正以巩固北京人的相关知识,落实史料实证素养。

设计意图:1.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指导学生掌握比较的历史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窥见中华文明的曙光

【回顾导入】回顾原始人类的生活场景,思考原始人类在生活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增强单元内的知识联系,引发学生思考。

【任务驱动二】中华文明起源的基础

任务1: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人类如何解决食物来源不足等问题?是否有考古资料证明?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史料实证意识,通过相关史料对关键问题进行历史解释;通过对地图的利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任务2: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完成下表,并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任务3:国宝会说话—— 半坡聚落“人面鱼纹彩陶盆之谜”

宝藏之谜1:请观察“人面鱼纹彩陶盆”图片,推断半坡人有哪些本领?

宝藏之谜2:从半坡居民的仪式感,对比原始社会初期为温饱问题而“人相食”,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文物是文明发展的媒介,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轨迹都让人为之叹服。史前的文物遗迹丰富多彩,既能使我们领略大自然的神奇,又能感受早期人类的智慧。通过“国宝会说话”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小结】原始农耕的发展使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的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产生和发展,原始宗教信仰和艺术出现并发展,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奠定了古代文明形成的物质基础,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的曙光。

第三部分:追寻中华文明的足迹

【回顾导入】假如你是原始居民,在每一天的辛勤劳动之后,晚上躺下来望着星空休息时,你会想些什么?

任务驱动三:中华文明的形成

任务1:与小组的同学分享你听过哪些中国神话?给大家讲讲中国故事,并对这些神话传说进行分类。思考: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是怎么了解历史的?存在着什么问题?

【生成问题】学生会发现,同学听到的神话版本跟自己讲的有细节上的区别,都在质疑对方的真实性。

(1)游戏:口耳相传

随机抽取一列同学进行游戏:第一位同学从老师口中获取信息(在贾湖遗址出土的8000多年前骨笛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能发出七个音阶),口耳相传到第七位同学,由其复述所听到的内容。

(2)探究: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存在着许多的偏颇,并不是历史真实的全部。但为什么人们世世代代都在传说?

【小结】几千年来,就是在这样的神话传说中,寄托着我们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渴望。在传说中,交融着中华民族的模样,彰显着中华民族包容兼蓄的特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了解先民们对自然的探索和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从学生熟悉的神话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增强学生提炼故事关键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传说与历史真实的联系;通过游戏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突破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任务2:从炎帝黄帝的传说中辨析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区别与联系。

1.说说:在众多的传说人物中,炎帝和黄帝最为著名,说说他们的故事,并阅读教材,提炼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进行方法指导。

2.思考:这些发明真的是他俩发明的吗?是不是全部都是假的?哪些考古资料可以证实哪些发明是真实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逐步推理出相关历史信息,让学生深刻体会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3.探究:传说与历史真实的联系

播放央视纪录片《黄帝》的节选部分,让学生进一步从考古发现中得出反映原始社会生活状况的信息。

【小结】两者区别: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真实的事件,而传说则是带有虚假色彩的神话演绎;两者联系:远古传说为我们了解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任务3:领会继承者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分析明知他们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为何至今仍要塑像立庙纪念他们?

1.讲述尧舜禹的故事,分析尧舜禹身上的精神品质,阐释禅让制。

2.家国情怀的升华:这些传说人物穿越历史时光而来,成为凝聚华夏儿女的永久符号。今天的我们,当心系炎黄根脉,紧扼民族律动,自觉做好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为时代发展和个人成长注入源源动力。

设计意图:在传说人物的故事中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情怀。

三、迁移拓展,以作业设计升华大单元主题

在大单元教学中,根据每一部分学业要求和层级目标分别设置相应的作业,以强化学习目标和历史学科素养,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一)设置大单元巩固性作业,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 站在中华文明的起点【作业设计】

1.完成学案上的选择题,重点突破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历史的一手史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2.利用课本P3的《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分析中国境内生活的早期人类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地理分布,知道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提升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第二部分 窥见中华文明的曙光【作业设计】

1.完成学案上的选择题,巩固基础知识;

2.阅读良渚遗址知识卡的相关信息,回答问题。

(1)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2)依据材料,学习良渚文化,说明你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根据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特征。

第三部分 追寻中华文明的足迹【作业设计】

1.完成学案上的选择题,巩固基础知识;

2.选取一个耳熟能详的传说,并寻找相关的考古资料证实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二)设置大单元拓展性作业,升华核心概念

拓展作业:第一期:读懂广州——文化之城

研学路线推荐:南越王博物馆广州五羊雕塑

研学问题1:这墓的主人是谁?与广州有何关系?

研学问题2:参观南越王博物馆时,你看到哪些文物?选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进行简单解说,说明该文物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信息?

研学问题3:你知道关于五羊雕塑的传说吗?你能找到相关的考古资料印证传说中的历史信息吗?

设计意图:本单元要突破的重点有二:一是让学生理解考古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二是基于唯物史观理解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因此在每个课时的知识点巩固作业的基础上,结合七年级学情和广州本土历史,设计了拓展作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的同时突破本单元的重难点。

综上所述,本单元教学以“中华文明的起源”概念为统领,设置大单元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搭建系统完整、层次分明的知识框架,并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层层递进的驱动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形成对历史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相协调,强调宏观理解与微观探究的相结合,通过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趋势,再从微观的层面深入探究具体的历史事件和现象,力求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立体、丰满的大单元知识体系,落实历史学科素养目标和育人价值。当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例如,如何在大概念的引领下平衡知识的廣度和深度,如何设计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深度学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系统的历史学习方法,等等。尽管面临挑战,但大单元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相信本单元的学习将助力学生深刻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并以此为基石,走向更宽广的历史探索之路。

【注释】

[1] 徐蓝、马敏:《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209—210页。

* 本论文系2024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家国情怀的初中历史单元群像式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316173)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中华文明历史设计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