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研究

2024-04-09 00:53朱柯羽
纺织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艺术设计思政

朱柯羽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广告公司、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媒体单位,他们的设计作品将直接作用于受众,对受众的审美、信息加工等有直接影响。随着社会各领域竞争白热化,高质量设计人才成为各单位争取的目标。因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对接国家教育政策,抓好课程思政建设,锻造出艺术设计精品专业课程,培养出具有过硬专业技术、优秀职业精神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

1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必要性

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正式发布,全面部署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1]。20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各地高校都在努力寻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艺术设计是社会信息传播的关键点,设计者的思想情操、审美水平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受众。因此,思政教育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对于学生、教师、高校、社会而言都有积极意义。

1.1 学生成长所需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学生毕业后会进入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领域以及一些媒体单位。思政教育的融入可以让学生拥有家国精神、政治认同、人文素养、道德法律等知识和能力,设计出内涵丰富、审美健康的作品,进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1.2 师资建设所需

课程思政建设是每一位高校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双师型教师在该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政教育可以提升专业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他们在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下充分采集艺术设计领域有关信息,将岗位胜任力融入专业教学中,有效培养综合型、应用型设计人才,而教师本身在此过程中也在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最终在整体上提升了高校师资水平。

1.3 高校发展所需

每一所高校都有众多专业,每一个专业都需要实现课程思政建设。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能不断积累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这类经验对于其他专业而言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换言之,高校通过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试水,降低了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风险,提高了高校自身“三全育人体系”的建构效率。

1.4 社会发展所需

目前国际形势十分复杂,有国外敌对组织不断向我国高校渗透,通过大学生之手获得我国重要信息以及数据,严重威胁我国安全[2]。通过课程思政建设,让党的二十大中有关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数据融入专业课程中,可以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他们建立道路自信,有效对抗国内外反华反动组织的诱惑,成为维护祖国统一、社会安定的一员。

2 思政教育融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难点

课程思政建设涉及教材、教师、资源、教学方法等因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更是如此。但通过深度研究不难发现,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存在以下难点。

2.1 教材编制难点

艺术设计专业教材中大部分都是西方理论以及西方案例,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很难融入地方文化(例如山西地方传统文化、文化名人、文化遗址等),进而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2.2 师资建设难点

以“展示设计”课程思政为例,教学目标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思政目标,4个目标相辅相成[3]。这样的教学目标对于专业教师而言,意味着他们必须知识丰富、专业扎实、精通心理学和思政教育,善于将双创教育、工匠精神、心理教育等融合,打造品牌专业课程。但是目前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规模小、质量低,在无形中影响了课程思政质量。

2.3 资源管理难点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各类资源支持,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本身与计算机设计软件等具有紧密联系,需要更高级的资源作为保障。但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意识薄弱、资源管理松散、教学技术落后、教学设备老化、教学工具缺乏,无法保证各类思政素材有效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不足,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艺术设计中某种造型的基本原理,进而削弱了工匠精神,也对他们的职业精神有所影响。

2.4 教学方法难点

目前,高校大学生都是“00后”,他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总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网络思想的影响,对思政学习存在抵触情绪。加上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缺乏具体的策略,课程思政不具亲和力,导致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无法将思政理论转化为自身思想和行为的原动力,做不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思政教育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具体策略

3.1 深度研究教材,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

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中,教育部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与教材建设”这一要求。校本教材的编制是教材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对现有教材进行深度研究,在承接西方先进设计理论的基础上寻找山西省地方文化融入的点,并将该地地标性建筑、传统文化、文化名人、文化发展脉络等有关内容融入教材中,最终形成校本教材,如此可以解决统一教材中大部分理论以及案例源自西方所导致的地方文化渗透不足的问题。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第一,在环境艺术设计、建筑物造型设计、园林布局等方面,教师可以将山西传统建筑(山西民居、飞虹塔)、中式园林等作为案例融入其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在色彩教学中,可以将中国五行色理论融入其中。中国五行色指的是青、白、黑、黄、红,这5种颜色在理论上可以调出任何一种颜色,可见五行色理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审美性,有利于学生色彩知识和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了解祖国色彩文化。第三,在“插画设计”“海报设计”课程中,可以将加入山西省文化名人、名景,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例如,王维、狄仁杰等都是古代山西人,他们在文化、政治领域都有不小的成就,是山西文化代表人物。教师在“插画设计”“海报设计”课程中加入这些名人的事迹,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生平,并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和职业精神。第四,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结合山西省特产或者山西省特产企业,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包装设计”课程校本教材,真正让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可以掌握包装设计理论,并形成良好的岗位胜任力。

3.2 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思政教育融入的多元化

党的二十大提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重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中需要加强师资建设管理,可以将“思政教育融入多元化”作为教师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思政教育融入多元化的含义是思政素材、融入方式、融入载体具有创新性。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家国情怀、政治认同、人文素养、传统文化、道德法律、工匠精神、双创教育应作为思政素材;在融入方式上,主要以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课为对象,结合课程内容将思政素材有效融入其中,融入载体包括视频、图片、文本、音频。

教师作为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融入的第一主体,必须具有以下能力和品质:深刻领悟思政教育融入多元化的内涵;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感;具有一定的文学和美术底蕴;掌握多种传统文化;精于艺术设计领域有关法律,例如知识产权法、劳动法等;在专业教学、专业实践上孜孜以求,善于通过双创项目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如此,教师才能根据专业课程内容、学生学情将不同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

为了保证专业教师具有以上能力和品质,最终实现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标准,将以下5个要求作为具体标准:第一,在一年内自主深入艺术设计领域,掌握行业先进设计理念、先进设计软件、设计人员岗位胜任力;第二,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能深挖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精髓,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展现出其应有的魅力与风采[4];第三,善于师生交互的创新,能认真了解学情,掌握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将思政元素于课内外有效渗透进学生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第四,根据课程内容形成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思政目标在内的科学教学方案,确保4个目标指向一致;第五,忠于党、忠于教育事业,这是师风师德建设的关键,也是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模范的关键前提。

3.3 提高资源管理水平,让思政教育融入有保障

3.3.1 技术资源管理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中,学校要重视教学技术,根据学校本身实力、行业发展态势等,引入各类教学软件、行业软件,确保专业教学与社会对接,使专业课堂与行业有效交互。如此,岗位胜任力标准才能融入课程内容中,指引学生全面发展。智慧课堂、虚拟现实技术等都是融入的对象。在智慧课堂中,可以引入行业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类设计软件,包括PS、AI、InDesign、After Effects、Cinema 4D等,让学生掌握这些软件,教师将“工匠精神”融入,带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精益求精,使富含山西省地方文化元素的素材得到有效利用。

3.3.2 思政资源库管理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离不开思政素材,为了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学校需要构建思政资源库,将各类思政素材分门别类存放,具体可以分为家国情怀、政治认同、人文素养、道德法律、工匠精神、双创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思政教育具体融入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这些素材,避免在素材收集、选择上浪费过多时间。

3.4 创新教学方法,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3.4.1 情境教学法

在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引入行业企业工作情境,目的是让学生在熟悉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形成与岗位相匹配的职业精神、思想道德、审美能力、沟通技巧。

3.4.2 项目教学法

教师联合合作企业师傅共同规划艺术设计项目,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将家国情怀、政治认同、人文素养、道德法律等作为衡量指标,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学生在这种评估的指引下会自然而然地形成思政学习动力,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

3.4.3 混合式教学

教师结合专业课程内容,采用翻转课堂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微视频中,引导学生在课前学习这些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并举。诚然,为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兴趣,教师需要将思政元素很好地融入微视频中,让思政教育内容和专业内容浑然一体。例如,在“标志设计的概述与发展”这一章节中,教师将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党徽、国徽等融入微视频中,让学生理解标志具有的精神内涵,进而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以及政治认同[5]。例如,教师可以将山西省所有标志融入其中,阐述这些标志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认识到标志设计具有动态性。

4 结语

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师以及教学管理者在思想创新的前提下牢牢抓住校本教材编制、教师队伍建设、资源管理、教学方法创新4个关键点,为课程思政创设条件。教师要与合作企业师傅共同构建集知识性、实践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课堂,保证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人文素养、职业精神。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艺术设计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星.云.海》
《花月夜》
思政课“需求侧”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