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内涵建设研究

2024-04-09 00:53张晓霞
纺织报告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文科专业课程协同

张晓霞

(福州工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715)

随着2019年国家“新文科”建设的提出,针对专业学科建设的“新”与“旧”逻辑起点引起各大高校教育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要求专业学科建设应具有产业变革及各学科之间交叉融通的整体观,要求延伸传统教育边界培育学科增长点、完善甚至重构知识体系的实践过程[1]。设计学科也不例外,应具备“迭代常态性”意识[2],加快教育创新发展,重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适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设计实践和设计价值外延。

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发展分析与改革目标

1.1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发展现状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素质、思维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还应跟随时代的发展推进设计人才价值观的塑造。福州工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紧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为发展定位。课程经过20余年的建设发展历程,从以传统的讲授和示范为主、强调基本技术的训练逐渐向高素质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迭代升级。

福州工商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自2003年开办以来,一直坚持做好扎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为课程后续的改革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自2016年开始,为确保课程的前瞻性与时代性,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师资构成等进行了更新和迭代,课程建设重点对应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还应将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2018年之后,专业课程建设更是紧跟教育发展趋势,进一步迭代升级。课程建设聚焦服务地方经济,推动校企合作工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强调实践创新能力,弘扬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意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多元化发展。

1.2 目前课程建设共性问题分析

环境设计经过多年的发展,课程建设已有一定成效,但按照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

1.2.1 校本实践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环境设计专业受所处地理位置及综合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工作还处于浅层,缺少顶层产业与行业协会、国内行业一流企业的参与,教学内容引入社会实践的项目数量较少。

1.2.2 传统课堂教育模式未能满足多元的社会需求

以往的课程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能力平庸,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缺乏对社会发展的响应。

1.2.3 “新文科”背景下对课程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在“新文科”背景下,专业内涵与教育价值观发生了变革。专职教师的学术素养以及设计学科自身独特性的限制导致专业知识创新常局限于本学科领域内,较少联动亲缘学科或新兴学科开展跨学科知识创新。

1.3 课程内涵建设目标

专业课程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综合的教学工作,需要考虑到学校定位、学科特点、师资力量等因素。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根据一流专业建设内容以及课程建设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着力点,在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协同教育方面加强建设,对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更新迭代。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要解决传统设计类人才培养的短视性、单一性、片面性矛盾,以产业为依托、生态为责任,聚焦地方经济建设,加大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培育力度,培养学生的系统化设计思维,提升“从问题、到概念、再到解决方案”的设计能力。

(2)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开阔的艺术视野。课程以文化为本源,聚焦福建地域文化研究,系统地梳理、挖掘传统设计思想,助力人居环境设计与社会服务的协同创新,发挥设计的社会价值和学生的个人价值。

2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内涵发展

2.1 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时期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推行“新文科”建设,开阔专业学科传统视野,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重视实训环节的普适性,利用多学科交叉进行资源整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向成果转化的能力。

2.2 构建“五协同”课程建设体系

“协同性”是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下一阶段的改革建设目标,该体系构建了以课程思政与创新协同融合教育新理念、协同建设特色课程模块、“三业”协同构建专业教学团队、信息化协同建设、校企协同共建创新实践综合平台相融合的“五协同”措施,进而推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出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2.2.1 坚持专业课程思政与设计创新协同的教育新理念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建设紧跟先进的设计教育理念,扎实做好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专业课程思政与设计创新协同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关系。课程思政是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专业教育过程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旨在构建德育与智育相融合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3]。设计创新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性思维,提升其专业自信心,发挥知识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知识再转化作用。专业教师不仅是专业课程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教师通过课堂能激发学生坚持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的认同感,围绕行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观念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等途径打造新价值链条。因此,打造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和专业创新融通,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进行文化创造、社会创新、整合设计等新知识的实践和探索,增强环境设计教育的本土化和地方化特色,培养学生适度设计以及生态而非商业的可持续设计的专业观,凸显以“融合创新”为特征的设计教育能力范式,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2.2.2 协同设计创新,建设交叉学科特色课程模块

设计教育的视野与实践边界逐步扩大,设计教育要主动与人文社科领域内其他学科及自然科学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渗透和拓展[4]。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特点尤为明显。随着社会变革,专业知识的重组趋势成为必然,专业的边界逐渐延伸。建设交叉学科特色课程模块是课程改革的一次尝试。特色课程模块建设打破学科结构壁垒,注重对学科内部知识、不同学科知识的借鉴和融合,协同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两个专业,主动结合城乡环境发展特点和行业需求,围绕“城市环境与乡村振兴”构建符合专业发展的交叉融合课程模块,将理论研究、设计应用、创新实践分阶段递进,实现从内心修炼到社会服务实现价值观的统一。选题将中观、微观的环境空间作为实践方向,从固定主题递进到选择复杂综合、具有理论研究性和探索性、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本土人文、历史、非遗、乡村振兴等社会视角的主题。现有的专职教师队伍包括环境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美术学、公共艺术、雕塑等专业,有条件搭建学缘多元的教学团队,进行跨界多元的组合指导。

2.2.3 “三业”协同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课程质量的基础工作,建设“三业”协同协调教学团队。“三师”即以学界名师、行业大师、专业教师协同共建教学团队。一方面,聘请专家、行业或企业导师,实现教学队伍团队化、师资结构合理化、教学手段多元化目标。校外创建创业创新校外导师库,邀请业内知名企业优秀设计师提供创业实战经验、技术咨询、项目开发等指导,不断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另一方面,开放性聘请学界名师、行业大师举办学术讲座,参与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参与指导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及课程实验等,将原先比较浅层的校企合作朝着更加开放、更具弹性的模式发展。在“新文科”理念的引导下,专业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规划教师个人职业生涯、企业顶岗培训等,从新理论、新实践、新技术三大方面出发,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推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内涵建设发展。

2.2.4 校企合作协同共建创新实践综合平台

环境设计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课程建设更加注重解决问题、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设计人才的重要模式。通过产学研融合协同发展的方式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发展,建设以课程教学研究与设计实践为基础的教学平台,实施艺术与科学融合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养、创业服务、艺术与文化交流传播等校地合作方式,满足学生实践需要。对创新实践综合平台进行细化分类,加强分类管理,如创建训练类实践基地,与优质设计企业建立实践合作,将真实的设计项目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引入教学中,开展对外服务,探索适合培养学生的实践项目,实现设计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培养的良好对接,缩短提升学生设计能力的时间,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社会;建设人居环境工作乡村、乡村地景工作室、传统技艺工作室等,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等活动提供实践条件和场地支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创新的能力。

2.2.5 信息化协同建设寻求知识的增量建设

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教育是应用型高校教育适应产业变革的必然选择。课程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着力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问题,优化更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在线教育是对原本教学渠道进行拓展,整体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5]。如混合式教学是未来教学的“新常态”,教师通过研修等方式,不断吸收新的理念知识、设计原则及方法策略,鼓励老师在超星泛雅等平台建设内容,优化课程设计、教学模式设计、课堂交互设计、视频录制等,构建一个开放、立体、兼收并蓄的线上线下课程体系。另外,将建设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虚拟教研室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积极推动教学改革研究创新,探索多形态优质专业教研资源共享,将信息化教学新的理念方法、手段、评价标准和模式融入课程中,打造信息化教学示范课程群,提升课程建设质量。

3 结语

“五协同”课程建设体系构建顺应“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新生态,不仅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起到引领环境设计专业价值导向作用,还适应了产业变革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协同设计创新的教育方式,共同促进社会变革和创新教学成果转化,使学生关注空间本体和设计过程的实践性、创新性和社会性,培养学生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服务社会创新力。

猜你喜欢
新文科专业课程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