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描绘美丽中国画卷

2024-04-09 17:25本刊编委刘天科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24年2期
关键词:空间规划国土规划

■ 本刊编委 刘天科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从大的方面统筹规划、搞好顶层设计,首先要把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设计好。”当前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架起,由各自为政的空间管理到“多规合一”的空间治理转变,迫切需要进一步促进实现从机构职能的“物理整合”到业务体系的“化学反应”的深度融合,通过国土空间规划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规划体现战略引领,当谋长远之势,行长久之策。规划中的刚性与弹性、保护与发展、有序与活力要统筹得当,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必不可少。应对人口变化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空间态势,应强化对国土空间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促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各层级中的深度融合,促进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对于各行业、各领域提出的空间需求,须提升对其空间需求总量、结构、落位合理性的判断能力,否则只能被动跟随落实空间和要素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协调处置空间冲突的实体性规制建构要未雨绸缪,发挥空间规划的空间性指导和约束作用,否则只能被动调规划、罗空间、配指标。

规划体现人民至上,应量自然之限,凝众人之力。循迹溯源,规划的基石是科学地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日益开放流通的大环境下,在日新月异的科技革命背景下,如何提高评价指标的代表性、模型方法的精准性和阈值标准的公正性值得更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公权与私权边界博弈的过程。要真正成为科学配置调处国土空间发展权的规划,必须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规划创新智慧,向部门凝共识,向地方商共识,向市场谋共识,向百姓求共识,决不能闭门造车、坐而论道、流于空想。

规划体现文明互鉴,应取他山之石,遵现实之律。规划要及时科学解答国土空间支撑发展的新课题,必须反映时代声音,满足时代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规划要借鉴国外经验,但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基础,明晰国家体制、经济体制、规划体制的根本差异,避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规划的功用是以规划的确定性来平滑未来的不确定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前提是真正把握了未来发展预期。“全域”“全要素”“全生命周期”规划的理想很美好,但全国有过半的国土空间尚不在“三条控制线”内,微观应变回旋余地在何处值得深入思考,每一地块固定到图斑,有序与活力如何把握,各得其所、各就各位、各安其分在空间优化中尤为重要。

规划体现统筹包容,应寻系统之义,蓄整体之力。空间与资源为一体,要加强空间与资源的统筹谋划,当前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节约、自然资本增值的目标与政策协同亟需破题。规划与管制是一脉,要强化规划与管制的联动,当前基于各类自然资源要素与空间管控的制度、审批或许可从属于不同法律法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重复审批和管理盲区并存,以空间唯一性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机制亟需破题。总规与详规应一体贯通,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向详细规划传导的机制和抓手仍显不足,仍然存在以建设规划、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等名义替代详细规划作为核发规划许可依据的情况,如何构建有效、有序、有力的空间规划体系传导机制亟需破题。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溯新时代十年大势,在萌动中实现良好开局,观未来蓬勃发展趋向,必将在实践中走向高效成熟。只有厚植“根”与“魂”,精裁枝和叶,方能以国土空间的高效治理,解决区域、城乡、乡村内部发展不平衡之困,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空间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空间规划国土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再认识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思考
鲜花盛开的国土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空间规划的海外经验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思考与展望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