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常州市产权市场融合发展新模式

2024-04-09 18:01常州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
产权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公共资源产权交易交易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建设全要素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2023年7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全面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重点清理妨碍市场准入和退出、妨碍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影响生产经营成本、影响生产经营行为等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产权交易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和完善各类要素市场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已成为产权交易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全国产权交易市场融合发展特色鲜明

从1984年首次产权转让——石家庄造纸厂经营权转让肇始,1988年首家产权交易机构成立……至今,产权市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交易主体日益增加,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到2022年,全国产权交易市场业务扩大到产股权、金融资产、自然资源、环境权益和招标采购等全要素市场,实现交易额22.5万亿元。产权市场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一环,也成为我国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平台。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重庆、山东、广东等省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产权交易机构为依托,组建省级公共资源交易集团,形成了“重庆经验”“山东模式”“广东样本”等多种方式并存、多元化发展的产权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重庆经验——重庆产权交易市场形成了“1+1+2”模式,即1个公共资源平台+1个机构+2块牌子,在产权交易所加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牌子,实行“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由产权交易所承担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的全部职能职责,形成了产权交易所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组织结构一体化、治理结构企业化、业务运营市场化的模式。

山东模式——由省国资委出资设立的山东产权加挂省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牌子,联合省政府采购中心,形成了一个管 “买”、一个管“卖”,“一个平台、两个中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模式,将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纳入公共资源交易體系,通过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打造了“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山东模式”。

广东样本——在原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基础上组建广东省产权交易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广东省交易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之后,整体划入广东省政府采购中心,加挂“广东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牌子,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以市场化方式高效配置公共资源、公共资源与非公共资源交易,构建“粤交易”一张网三平台五融合综合体系,打造“大产权、全要素、泛金融”集团化发展的“广东样本”。

此外重庆、山东、广东、上海、黑龙江、江西、浙江等地先后实施产权交易与公共资源交易改革发展方案,产权交易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二、常州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基础扎实

常州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源头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于1997年在常州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制的大背景下成立,原为隶属于常州市财政局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经过近三十年发展,已由最初服务国企改革改制,延伸扩展至服务各类所有制经济,现已形成集股权、债权、物权、知识产权、农村产权等交易服务以及咨询、审计评估、法律、金融配套等多元服务为一体的区域要素交易市场。目前,常州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交所”)是常州地区唯一一家经国务院国资委认可的产权交易机构、中国产权协会农村产权交易分会副会长单位、产权行业首批AAA级信用企业、国家标准《技术产权交易服务流程规范》第一起草单位、产权交易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江苏省《产权交易服务规范》独立起草单位。

2016年,多家省级产权交易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全国性综合型互联网交易平台——e交易,常交所便是其中一员。2021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市国资委关于印发常州市属直管企业“阳光采购”指导意见的通知》(常国资〔2020〕83号)等文件要求,在常州市国资委指导下建设常州阳光交易市场,为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产权交易、招标采购、咨询、金融配套等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

1.构建完备规范的制度体系

常交所以国家标准《技术产权交易服务流程规范》以及产权交易、政府采购代理两个国标试点成果为支撑,建立涵盖172个产权交易标准、128个政府采购代理标准、445个业务模板在内的统一交易、招采业务标准,制定统一的业务流程和适用于各类型交易项目的模块化公告模板,切实做到信息公开应披露尽披露,交易全程标准化、规范化。通过制定《阳光市场操作指引》《阳光市场场所管理办法》等规则和建立违约主体不良行为曝光机制,持续健全公平竞争的交易市场服务制度体系。

2.搭建国内领先的线上平台

常交所依托e交易打造常州阳光交易市场线上交易平台,具备了产权交易、招投标、采购、拍卖四大功能,设置“食材采购”“三材采购”“房产阳光交易”等专区,配备22个交易类别业务模板、16种交易方式,提供委托交易(转让方与招标采购人委托产交所、拍卖公司、招投标代理机构代理交易)与自主交易(转让方与招标采购人使用“企采云”自助交易)两种交易模式,可在PC、移动端进行交易。目前,阳光平台项目信息在e交易平台同步发布,可共享e交易平台15万余家竞买人、8万余家供应商、9000余家评委资源。此外,平台实行机构方、竞买方、平台三方相互隔离,做到信息、过程双重保密;管理权限分离,所有交易全程在线留痕,可溯可监督,防止暗箱操作;成功对接财政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多个交易监测平台,便于监督方实时监测交易过程。

3.优化升级线下交易场所

常交所结合国企采购及资产处置实际情况,在现有开标大厅、竞价大厅、评标室等硬件基础上,根据阳光平台具体要求,完善线下场所建设,为阳光平台交易评标(评审)活动、交易鉴证以及相关现场业务办理提供场所支持,对评审活动全程监控录像并存档。2021年,阳光平台线下交易场所已改造完毕并投入使用,场所面积共1100平方米,包括开标大厅2个、评标室8个、投标人休息区2处,场所改造共投入资金87.71万元。2023年,常交所推进常州阳光交易市场线下场所硬件设施硬件升级改造,完成评标场所评审电脑设备升级,大幅提升了服务能力。近年来,常投招标、恒卓建设、建瀚工程、正源环保公司、新园市政等多家民营招标代理机构及国有企业使用线下场所开展招标采购业务。

4.持续提升电商化综合运营能力

常交所利用e交易大数据仓,将生态流量分发与线下服务相结合,通过航拍、全景、VR等高科技传媒展现方式与大数据精准营销手段,将项目信息精准推送垂直领域受众,为中介机构、企业和个人的交易提供综合在线“交采”服务。2023年,常交所对招标采购系统进行全新升级,重新配置采购方式、业务流程、竞价模式、资金结算及归档模式,满足个性化招采业务模式,交易全过程留痕可追溯,将各类采购行为置于阳光下。同时,为进一步丰富平台配套功能,引入金融、评估、审计、法律等组合工具,并依托常州投资集团、常创集团多元化资源的综合优势,不断扩展延伸交易服务链,为各类交易主体提供包括交易招采、金融支持、咨询服务在内的集成式服务,打造“互联网交易生态圈”,形成交易金融联动,有力促进项目快速成交,实现“高增值率”“高节约率”。

5.阳光市场交易规模突破300亿

截至2023年12月底,阳光市场累计引进入驻单位588家,实现市属国企全覆盖、区属国企覆盖率达83.33%;阳光市场已累计成交项目29.9万项,成交额348.42亿元。其中,工程、货物、服务类采购项目5406项,成交金额197.34亿元,节资总额80614.59亿元,节资率63.83%;招标咨询类项目30项,成交金额86.47亿元;食材订单28.65万项,采购额1.75亿元,节资总额3095.08万元,节约率15%;资产转让类项目1333项,成交额34.47亿元,增值额8368.21万元,增值率2.49%(其中,闲置资产转让类项目654项,成交额2.49亿元,增值额6709.99万元,增值率36.94%);房产招租类成交项目5696项,成交金额28.38亿元,增值总额10774.3万元,增值率3.95%。多元服务成效初显,创新推出“产权贷”“中标贷”“政采贷”“应收贷”“电子保函”等金融产品,完成金融服务1686笔、金额5.52亿元,多渠道满足企业通过阳光市场进行产权交易、招标采购的融资需求,形成交易为金融提供融资场景、金融助推交易活跃度的良好生态。

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的常州阳光交易市场,为下阶段产权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融合发展、推进区域要素资源市场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常州市产权交易市场仍未实现统一,除常州阳光交易市场,还有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以及拍卖公司等自建的民营交易平台,数据并未互通互联,这种条块分割和同质化切块的局面,导致资源不共享、要素流动不通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常州产权市场的高质量发展,阻碍了常州产权市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因此,常州市有必要加快打造全市统一产权市场,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系统建设深度服务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全周期全要素的一体化市场。

三、常州产权交易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融合发展路径

进入新发展阶段,常州市产权市场加快融合发展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常州产权交易市场应充分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公共资源与非公共资源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真正实现规模化效应,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步伐。

1.探索建立健全统一市场运行机制

充分借鉴重庆、广东、深圳、上海、山东等地产权市场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立足阳光交易市场及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的综合优势,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统一全市产权市场运营主体,通过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实现各种资源及要素在產权市场实现最优最快配置以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加快建设高标准统一交易平台

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意见的实施意见》(苏发〔2022〕22号)文件精神,争取协调推动阳光市场交易线上平台与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互联互通,以数智化支撑,努力打造集项目交易信息、市场主体信息、专家资源及各类配套资源信息于一体的全市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交易市场高效联通。

3.加大力度吸引各类所有制企业入驻

由市政府相关部门牵头督促各级国企及行政事业单位入驻平台,并将进场交易情况纳入巡察和审计的重点内容,确保“应进必进”。同时,加大各类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的宣导力度,以此吸引民企、外企等非国有单位入驻平台,利用标准化建设、规范化运行、透明化交易、便捷化服务的优势高效盘活各类资产,提升企业经营质效。

4.加大力度推动产权交易提档升级

引导金融、评估、审计、法律等更多的行业头部机构入驻产权交易平台,努力为交易提供更高层次的配套延伸服务。同时,深化与省级产权交易机构的合作,争取央企权益类、央企实物资产转让业务资质以及金融资产交易等牌照,打造“立足常州、辐射长三角”的信息汇聚、资金融通、产权流转大市场。

(撰文:朱咏梅 李楠)

猜你喜欢
公共资源产权交易交易平台
国有企业产权交易风险浅析
产权交易市场高效规范推进国有不动产租赁交易的路径探索
“全要素 多资源”:产权交易市场新构想——产权交易市场改革实践考察之后的思考
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构建及体制机制创新
环太湖艺术品交易平台上线
云南省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工作
基于Android的C2C交易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吉林省技术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的构建研究
交易平台应兼顾效率和公平
云南省搭建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