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维协同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构建的探索
——以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为例

2024-04-09 09:17詹少凡熊湘萍马菲菲祝利轻
卫生职业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一站式育人社区

邢 琳,刘 爽,詹少凡,左 红,张 鑫,熊湘萍,马菲菲,祝利轻,张 妤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新时代育人要求,2019 年,教育部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确定10 所高校作为试点。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2021 年,《关于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关于依托云平台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建设工作。“一站式”学生社区是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为基础,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教育生活成长共同体。2022年6 月,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经自主申报、教育部审核,成功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自主试点单位。在此背景下,学校“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开始筹建,依托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机构等进驻园区以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开展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指距离学生最近的思政教育空间,是覆盖学生群体最小单元的服务保障网络,其内涵是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为基础。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建设地点在学生公寓,“知行合医”强调卫生职业院校知识教育(“知”)与实践教育(“行”)的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作为卫生职业院校,突出专业特色及职业特征,把“知行合医”理念贯彻学生日常生活中,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思想、行为、认知、技术技能等进行规范和培养,促进学生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1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1.1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加强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

高校育人工作是在党领导下,以“学生在哪里、党员在哪里及学校工作推进情况”为抓手,构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堡垒。因此,要全员参与,深入开展党建工作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理论要点、时政热点,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党团组织活动中,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成为时代新人。

1.2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落实“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落实“三全育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1]。因此,要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试点工作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度融合,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将文化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育人的有效载体

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一站式”学生社区铸魂育人,是高校解决学生问题实际成效及展现教育成果的有效载体。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是适应新形势、加强高校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重要机制,主要通过大数据治理模式系统性解决学生事务庞杂且分散的难题,精确把握学生个体、群体的需求及思想动态,促进学生管理工作个性化、精准化[2]。

2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发展现状

目前,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应用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尚未形成长效机制,经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资源分配不均。“一站式”学生社区通常会提供多项服务,如学习辅导、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但这些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学生得不到帮助。(2)社区管理困难。“一站式”学生社区涉及多方面管理,如住宿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等。然而,在调查中发现社区管理效率低下,一些学生的隐私未得到保护。(3)无法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尽管“一站式”学生社区提供了多项服务,但由于要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无法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学生需要在其他平台上寻找更具个性化的解决方案。(4)学生活跃度和参与度不足。学生对社区内容不感兴趣,在“一站式”学生社区中的活跃度和参与度不高,导致社区变得冷清,缺乏互动交流的氛围。(5)平台功能不完善。“一站式”学生社区功能不完善,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如社区缺乏某些特定学科的学习资源或交流渠道,限制了学生学习。

3 基于六维协同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构建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现状,从6 个维度(目标维度、师资维度、学生维度、环境维度、活动维度、技术维度)出发,把校院领导力量、思政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社区,通过完善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环境联动机制及优化活动空间、提供技术支撑等措施将社区打造成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互动交流、开展文化活动及提供生活服务于一体的园地,核心理念是推进“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基于六维协同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基于六维协同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Figure 1 A "one-stop"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odel for student communities based on six 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3.1 构建精细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开展“一站式”管理,力求育人有力度

坚持目标引领、完善内容要素、体现时代特征[3],促进学生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全面发展[4],通过建立“包楼层”公寓层级管理机制、精细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实行院系领导包干管理制度,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学生网格化和体系化安全教育管理机制。基于“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建设,以党建引领学生社区“一站式”管理,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成立党员“突击队”,在社区开展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目前已更新社区全体学生党员信息,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系列活动、“如何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活动及学生美术书法作品展演、摄影作品展演、微视频作品展演活动,进一步激发了社区党建活力,提升了社区党建育人成效。

精准把脉社区发展需求、学生个体发展需求,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5]。辅导员在社区与学生近距离交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全员入驻社区,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面对面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生活状态,并及时有效回应学生诉求,切实打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辅导员深入学生宿舍开展谈心谈话,关注学生身心变化,用心暖心、以心交心,帮助其解决问题,使其形成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态。通过“沉浸式”谈心谈话,创建安全、整洁、文明、和谐的寝室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

优化社区环境,拓展社区空间功能。在社区开辟学生学习生活、师生交流分享等的空间,本着加强精细化管理、推进标准化服务、方便学生学习及开展文体活动的目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结合医学、口腔等专业特色进行优化设计,吸引社团入驻,如中医社、针灸社、口腔社,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及职业归属感。

3.2 精准服务、高效管理,实施“一揽子”工程,力求育人有温度

成立社区青年“突击队”,从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中选拔先进分子,亮身份、做表率,协助党员“突击队”在社区实施“一揽子”工程;成立社区委员会,实行网格化管理,发挥网格员的朋辈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智慧社区育人路径,构建目标管理、过程控制、评估反馈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管理、服务综合体系,打造智慧化社区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的功能赋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学生成长记录”“心灵表白档案”等工作,探析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进一步创新社区运行模式,提高工作的信息化、精准化和科学化水平。

组建“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综合管理队伍,形成党员骨干、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作用,增强其责任担当意识。打造有品质的校园生活,积极开展各项文体公益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辅导员和教师通过讲思想、讲专业、讲历史、讲情怀、讲人生,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至今,“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举办党课沙龙10 余期,深受学生喜爱。

将心理健康教育带进社区,实现健康守护精准化。设立谈心谈话室,构建院系领导+辅导员—班级+寝室心理健康监护网络;开展寝室文化活动,辅导员、教师及学生在寝室开展活动,体验寝室活动的乐趣,以便更好地开展服务。通过师生开展寝室活动,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情谊,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搭建榜样示范平台,开展自强励志之星评选、优秀学生标兵评选、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优秀学生事迹报告等活动,营造“比学先进、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

3.3 贴近学生、质量为本,通过“一体化”引领,力求育人有深度

坚持党建引领,把思政教育延伸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坚持“三全育人”理念,院系领导、辅导员、教师深入社区指导学生学习科研、创新创业、生涯规划,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关怀学生日常生活,用真情实感温暖学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教育与管理、治理与建设相结合,极力打造平安社区;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在学生宿舍组建学生宿舍网格化管理工作队伍,实施网格化管理,辅导员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安全法治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树立安全理念、掌握安全常识、提升安全素养。此外,“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还定期召开学生寝室长工作会议,开展安全教育月、学生住宿文明评比、学校消防安全培训活动,共同守护学生宿舍安全,维护平安社区。

“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其主体权利,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能够自治[6]。随着社区工作的开展,已初步组建了一批辅导员牵头、学生骨干引领、学生志愿者为主体的管理团队,推动了学生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增强了其主人翁意识及归属感,提升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随着创新创业社、心理健康社等社团组织入驻社区,学生参与了社区管理,实现了自我成长,加强了社区建设。

学生向心力的培养,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通过宣传先进人物等典型榜样的事迹来提升学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对院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持续提升“医学+思政”育人实效;充分利用学校“医专学工在线”平台,打造学生网络生活家园,并搭建成长保障平台,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社区设立了学业辅导岗,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难题,每年受益千余人次;搭建素质提升平台,并开展优秀毕业生分享会、筑梦未来简历制作与模拟招聘、“互联网+”创新创业等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

4.1 充分调研,推动党组织建设与学生成长需求深度融合

“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建设理念有待完善。目前社区综合保障体系不完善,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现象,要进一步分析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定期开展调研,做到心中有数、工作精准。围绕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关注“五育”内涵,立足“大思政”格局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宣传活动,教师、辅导员走进社区,利用社区宣传栏、学工新媒体平台传播党建“好声音”;拓展社区育人空间,完善社区党团活动室、自习室等的配套设施,并完善相关制度;设立“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开展社区育人活动,让学生足不出社区就能接受思想启迪和价值塑造。

4.2 筑牢育人阵地,整合校内资源,完善协同机制

完善协同机制——管理服务部门协同机制、“院系+社区”协同机制,整合校内资源,优化过程管理,实现长效运行,全面加强社区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建设。健全管理服务部门协同机制,协调相关部门加强系统策划,紧扣工作主线,明确工作目标,制订工作计划,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共同研究社区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逐步探索并明确社区与院系在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及职责划分,建立“院系—社区”联动平台,以取得“1+1>2”的育人效果,确保各主体间信息互通、资源互补共享、管理无缝衔接。

4.3 拓展育人空间,夯实信息化基础,推进智慧化服务

持续优化社区环境,包括辅导员工作室、党员之家、师生交流吧、谈心讨论室等,实现社区融合发展,使社区成为学生生活示范区。此外,当代大学生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但社区教育、管理、服务等方面不够智能化,精准育人实效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要推进学生党建工作网格化,促进党团活动规范化、透明化、可视化,助推社区党建工作全面开展[7];构建多维度、全周期学生成长记录体系,全程追踪、详细记录、科学评价学生日常学习、参与志愿服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方面的情况,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一站式育人社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珠”育人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