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及分析

2024-04-10 08:29袁小姗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公安民警学者心理健康

袁小姗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广州) 警务指挥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

当前,各种社会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对警务人员的执法工作带来一定挑战。据公安部通报,在2013—2022 年间,全国因公牺牲的公安民警共3 900 余人。2022年,全国因公牺牲民警308名、辅警179名,还有4 334 名民警、3 470 名辅警因公负伤。警察在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和犯罪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相较于其他职业,警察的工作具有高风险、严要求、高强度及超负荷特征,警察群体面临更多工作压力,容易产生焦虑、失眠、抑郁等一系列负性体验,严重威胁警察的心理健康。对警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加以关注,不仅能够提升其执法水平与工作绩效,也对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提高产生积极作用[1-2]。虽然学者们围绕不同警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部分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但缺乏对以往研究的系统全面总结。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词分析法及可视化技术,通过社会网络图的形式呈现不同警种三十几年来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状况,以归纳提炼并分析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方向指引和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样本识别

1.1 共词分析法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法对检索所得期刊文献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以映射和表征出既往研究主题间的邻近关系与知识结构,为探索潜在主题与学科发展间的协同演化趋势提供指引[3-4]。具体步骤如下:通过中国知网对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进行专业检索,并导出所得文献EndNote格式的题录信息;借助SATI 对所得文献题录信息进行筛选,对关键词提取等进行预处理,基于此,对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中的关键词进行词云分析,并构建出关键词共现矩阵,同时进行相异矩阵转换;利用Ucinet软件对高频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1.2 样本识别

研究选取中国知网作为文献检索平台,以SU=(′警察′*′心理′) OR SU=(′民警′*′心理′)为检索策略,对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进行专业检索。为增强信息的全面性与指向性,检索时选择同义词扩展且未限定检索年限,最终得到学术期刊文献共2 969 篇。数据录入采用EndNote_CNKI 的格式,高频字段显示个数为50,矩阵大小设置同样为50。通过SATI 软件进行文献去重、词干提取、应用停用词以及应用分析等功能操作,剔除重复文献后共保留有效文献2 948 篇。所得文献自1985 年起,至2023年8 月,时间跨度为39 年;总作者数为4 908 人,其中,独立作者3 472 人;总关键词为11 438 个,其中,独立关键词为4 886个;发文机构总数为3 237个,其中,独立机构为2 131个。

2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总体概述

2.1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词云图过滤掉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中的低频率、低质量文本信息,对所得文本中的关键词信息予以可视化呈现。由图1 可以看出,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有警察、基层民警、心理训练、对策、公安院校,其次频率较高的是心理危机、心理干预、应对方式、原因、症状自评量表等。通过这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图1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研究期刊文献高频关键词词云分析

既往文献聚焦于警察群体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说明警察群体的心理健康已经得到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学者们关注的重心在于为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寻求解决措施。同时,基层民警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极大重视,反映出基层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也从侧面折射出其在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方面所承担的重要责任。此外,公安院校也属于高频关键词,可见,警察群体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已经关口前移,由工作中的心理愈疗转为院校培养时的前瞻预防。

学者们对我国警察群体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也较为关注。学者们围绕武警、监狱等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体现出学界对特殊警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同时,学者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警察群体心理健康所面临的个人问题进行剖析,如压力、心理危机等。此外,学者们在警察心理健康状况测量中广泛使用了症状自评量表,表明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工具得到学界一致认可。

在寻求中国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时,学者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开始引入环境方面的支持措施,如社会支持等。同时,也映照出环境因素在警察心理健康问题中的重要影响。

2.2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研究关键词分析

在综合考虑关键词数量、含义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效果的基础上,最终选取了50 个高频关键词,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研究期刊文献高频词统计表

表1 显示,警察和心理健康经常作为关键词出现于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频次分别高达387 次和359 次。其次是公安民警,频次达266次。由此可以发现,学者们对公安民警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关注度更高。在研究中,学者们多倾向于关注警察个体的心理素质(104 频次)。从高频关键词还可以发现:研究者关注的群体主要为公安民警、监狱警察及武警;研究中所关注的警察群体所在警务部门主要为公安机关、监狱等,研究还涉及公安院校和警察院校等警务人才培养部门。研究主要关注了与警察群体心理健康相关的心理压力、职业倦怠、心理危机和心理应激等因素;在中国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方面,主要关注了心理训练、心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支持等应对措施。

利用SATI 软件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次数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研究期刊文献关键词共现矩阵,如表2 所示。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中对角线上的数值代表着该词在期刊文献中所出现的总次数,共现矩阵中的其他数值则代表着两个关键词在同一期刊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共现矩阵结果显示,警察、心理健康及公安民警在期刊文献关键词中的出现次数为前三名,与表1 结果相同,均超过200 次。此外,警察与心理健康、公安民警与心理健康、公安民警与公安机关、监狱警察与心理健康以及公安民警与心理训练的两两共现次数较高,均大于20次。以上结果表明,在中国的警察群体中,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同时,学界对监狱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进行了广泛关注。

表2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研究期刊文献关键词共现矩阵(部分)

3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研究微观探析

为进一步明晰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相关期刊文献的研究进展,本文利用Ucinet 6.3整体网络分析软件对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相关期刊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在综合图1、表1、表2及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CNKI中的核心期刊、CSSCI 论文中的高被引文献,总结并提炼出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的主要研究内容:一是以警察、监狱警察、基层民警、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压力、职业倦怠、原因等高频关键词所辐射、链接和衍生的中国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导向研究;二是以公安民警、公安机关、公安院校、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心理训练等高频关键词所映照和引申出的中国警察心理健康对策导向研究。

3.1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导向研究

3.1.1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

综合已有文献,目前学者们主要围绕公安民警、监狱警察和武警等警种展开研究,同时也有少量研究对交通警察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探究。大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采用Derogatis 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对中国警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测评。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的研究结果却迥然相异。大部分研究显示,中国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5-6]。有学者以SCL-90 为调查工具,对我国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元分析,发现我国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低于全国常模,一线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低于二线警察且东部地区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7]。但一项涉及北京、天津及江苏等地四个警务部门的调查结果却显示,我国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8]。一些学者对此差异进行了解释,认为可能是样本容量、调查侧重、比较常模、调研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调研人群年龄和岗位分布间存在差异等原因造成[1-9]。也有学者为了解我国警察心理健康水平的年代变迁情况,采用横断历史研究法,对我国1994—2017 年间使用SCL-90 量表进行警察心理健康测评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我国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整体有所下降,但降幅缓慢;女性警察心理健康水平的降幅比男性警察小,北部地区警察心理健康水平呈下降趋势,而南部地区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略有改善[10]。除上述研究外,还有部分学者从不同地区、民族、警种及岗位等视角出发,对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测评。

3.1.2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大量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工作年限、经济水平、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地区、民族、警种等因素均对中国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1,9,11]。有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对新疆反恐一线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及警种的民警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9]。一项有关不同民族对新疆地区警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研究发现,维吾尔族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汉族与哈萨克族的公安民警[12]。然而,在性别差异方面,学者们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有学者研究显示女性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男性警察差[9],也有研究显示男性警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女性警察差[13],甚至还有部分研究显示中国警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7]。因此,我们应注意到群体内部异质性的问题,并从整体角度出发看待差异[1]。

3.1.3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影响变量研究

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围绕工作满意度、生活幸福感、主管承诺、职业倦怠、职业认同、职业韧性、心理弹性、心理脱离、心理压力、心理资本、心理韧性、角色超载、自尊及创伤应激障碍等变量,探讨了它们与中国警察心理健康间的作用关系。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中国警察的主管承诺和心理资本是其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预测变量,心理资本在中国警察主管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且对中国警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14]。一项有关监狱警察心理健康的研究发现,监狱警察的工作压力与其职业倦怠水平正相关,且心理资本在二者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5]。也有学者研究发现,监狱女警的心理韧性、工作压力与其焦虑、抑郁水平呈正相关,心理韧性在其工作压力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6]。还有学者通过对基层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基层公安民警的心理弹性在其工作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提高心理弹性并减轻工作压力对基层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6]。

3.2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对策导向研究

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个体和环境因素均会对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影响[17],故本文将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分为个人和环境两方面。

3.2.1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问题个人方面对策研究

从以往研究中可以看出,学者们倾向于对警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养,以增强其个人应对能力。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要积极引导警察树立积极的态度,充分认识并应对压力,使其在面临困境时能够作出恰当的评价与控制,从而提高其适应困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也有学者从积极心理学视域出发,提出应以预防为中心,加强警察积极情绪的体验、积极思维的训练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注重警察个人应对能力的提高[18]。还有学者针对警察群体所面对的办案压力、环境压力、应急压力、家庭压力及舆论压力等职业压力源,提出警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阅读干预疗法,并对其运作模式、实施过程及干预效果进行讨论分析。此外,一项基于实证分析的高速警察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提出,应为高速警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以提高其职业成就感和心理健康水平[19]。

3.2.2 中国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环境方面对策研究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警察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20],当需要无法满足时,警察就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需要的满足是多方面的,因此在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研究中也包含来自多主体、多方面的环境支持,如家庭、组织、社会及学校。有学者针对中国警察的心理危机问题,提出以多元主体、信息传递、信息集成、信息加工和协同合作为原则,以心理危机防治领导小组为中心,构建由警察个人、公安部门、家庭和社会组成的集预防、预警和干预为一体的危机预警体系[21]。也有学者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提出不仅要注重警察个人的能力培养,也要加强积极向上的专业干预队伍的建设,同时也应重视组织内人际关系的良好建立、赋能机构的积极建设以及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等方面的支持[18]。还有部分学者将注意力转向警察院校阶段的培养和干预,提出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指导,对课程主体、内容、方法及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并从课程教学、社团管理、心理咨询等方面构筑警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2-23]。同时,还有学者提出应基于教育理念嬗变下的警察心理培养模式和警察心理素质模型,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支持出发,给予警察学员室内设施、室外设施、个体服务、集体服务及师资队伍等支持[24]。此外,有学者以美国警察社会工作为例,对其历史发展、实践模式、现实意义及未来发展进行介绍,提出应在中国积极开展警察社会工作以改善中国警察的心理健康[25]。

4 结论与展望

从研究的总体概述与微观探析来看,中国警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探究。第一,研究对象与内容集中,重点突出。研究主要关注了公安民警、监狱警察、基层民警、武警等警种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注重从个体和环境两方面为其提供应对措施。第二,研究层次清晰,导向明显。根据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相关期刊文献的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目前研究主要分为中国警察心理健康问题导向研究和中国警察心理健康对策导向研究。第三,研究关口前移,理念嬗变。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的对策研究已由工作中的干预治疗转为院校培养时的前瞻预防。

然而,在今后的研究中,学者们还应注意以下方面:其一,专业研究工具有待开发。症状自评量表作为一种心理测评工具,应用于中国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量,缺乏针对性且只测量了压力后效层面,不能对压力源进行识别,难以将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量化,对干预措施的制定缺乏指导意义。其二,研究范围有待扩展。现存文献中只考察了中国警察心理健康与其相关影响变量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及中国警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机制研究。其三,研究深度有待提高。在中国警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积极心理学视域出发,未能综合多学科视角为中国警察的心理健康提供建议。

猜你喜欢
公安民警学者心理健康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学者介绍
公安民警徒手抓捕技能浅论
学者介绍
公安民警培训课程研发的相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