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配合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缓解肺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4-04-11 02:17林钱娥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9期
关键词:组间支气管哮喘

林钱娥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医院,泉州 362100

支气管哮喘是气道反应性疾病,发病后,有明显的喘憋、咳嗽及胸闷等症状,疾病可分成发作期、缓解期,其中缓解期患者未见各类症状发生,此阶段实施科学的干预,对于控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中医将支气管哮喘归于“喘病”的范畴,分析此病发病机理是宿痰伏肺。针对此情况,中医制定其治疗原则是为患者提供具有补肺益肾和健脾化痰功效的治疗方[2]。现代医学发现[3],支气管哮喘发病和心理、社会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始基作用、扳机作用、推波助澜作用等因素,甚至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干扰,诱发疾病发作。有效干预可以积极促进病情转归,提升生活质量[4]。可见,支气管哮喘在用药治疗期间还要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才能积极促进患者的康复。有研究指出,生活习惯、情绪、饮食等因素,都会导致肺肾气阴两虚证,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咳嗽、咳痰症状。对此证型患者给予药物口服、穴位敷贴等治疗,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5]。其中穴位敷贴是选择合适穴位后,对穴位刺激作用下,实现对经气的激发作用,实现通经活络和清热解毒的作用,同时利于消肿止痛,实现行气消痞的功效。常规护理只是简单的执行医嘱操作,处理各种并发症,过于单一的护理方式,并不能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6]。而中医护理技术,通过中药穴位敷贴、中医按摩、情志护理等多个方面的干预,可以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减少并发症发生,以此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此,本文以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与观察组的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敷贴干预效果比较,通过组间各项指标数据对比,探讨中医护理技术+穴位敷贴用于支气管哮喘的优越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收治70 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为2020年5月至2023年7月,通过双盲法分成两组。对照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28~74 岁,均值(49.64±11.32);观察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29~72 岁,均值(50.11±10.83);两组资料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对比。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入选对象满足《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内关于“哮喘”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完成配合研究同意书的签订;患者精神状态正常,可以正常交流,可以配合完成相关研究;资料完整。符合医学伦理要求或符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

1.2.2 排除标准 排除了合并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类疾病者;不能正常沟通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者;严重心、肝、肾脏器疾病者;有其他呼吸系统疾病者;资料缺失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相同治疗方案,为患者及时干预,帮助患者止咳平喘,祛除诱病因素,给予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遵医嘱执行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通过定期讲座,一对一宣教观看视频等方式,为患者提供科学的健康教育。在掌握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后,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提供针对性心理疏导,在沟通过程中,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在饮食中指导患者要注意,忌食过于辛辣刺激的食物,选择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多补充新鲜蔬菜水果。日常锻炼方式要符合患者的个体情况,锻炼强度要适量,正确排痰,配合完成呼吸锻炼,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可以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遵医嘱为患者定时、定量用药,不要随意增减药物。

1.3.2 观察组 在治疗基础上,为患者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配合穴位敷贴干预,具体如下:①中医情志护理干预。中医辨证分型,针对肺肾气阴两证型的患者,患者的病程较长,而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使很多患者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影响。有些患者受到不良干扰下,还可能使各种负面情绪加重,其中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受到明显的影响。引入中医情志护理内容,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家庭关怀,可以积极消除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消除不良思想顾虑,从而及时消除焦虑、抑郁情绪对患者临床康复产生的不良影响。为提高患者配合治疗依从性,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分析可能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及时开展心理疏导,提高患者对疾病、对自身情况可以保持正确的认知,从而明显提高患者对各项治疗操作的配合度[7]。在沟通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主动积极的干预,讲解注意事项,了解配合治疗的各种方法,以此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患者得到个性化情志护理指导,例如:忧伤型,为患者提供情胜模式的指导,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温馨的休养环境,在治疗期间,要尽可能保持轻松愉悦状态,加强与患者积极主动的沟通,充分尊重和关爱患者,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针对惶恐型患者,护理人员选择口头讲解的方式,为患者播放疾病知识相关视频,为患者开展一对一健康宣教,及时安抚患者的情绪,消除不良情绪的影响;针对焦虑型患者,护理人员应用移情法,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注意转移话题,科学引导的方式,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和活动,从而及时分散注意力,积极缓解过于焦虑、抑郁的情绪,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通过传统五行制约关系进行调节,及时为患者的致病情志因素解除,以此缓解刺激方向,重组干预内容[8]。②中医膳食干预。针对患者的饮食习惯、个体情况,设计个性化的中医膳食方案,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选择不同的膳食计划。中医辨证寒性者,注意忌食生梨、毛笋、菠菜等属于寒凉类的食物,可以选择羊肉、生姜及鹅肉等属于温性的食物;在中医辨证归类于热性者,注意忌食葱、蒜、泡菜偏热类的食物,日常可以多进食莲子、红枣及山药等偏热的食物。指导患者在疾病急性发作期,要注意不要进食属于寒凉的食物,最常见的有白菜、茄子,了解可能诱发疾病发作的食物,预防引起肺肾气阴两虚证型出现,减轻患者的咳嗽、咳痰等症状。指导患者日常要注意多补充富含营养的、清淡的、容易消化的食物[9]。③中医穴位按摩、拔罐及刮痧干预。为患者提供中医按摩护理,具体选择患者的华盖、大椎、定喘、气海、关元、天突等处穴位,在这些穴位上为患者按摩,注意控制适宜的力度。为患者中医拔罐操作时,可以选择天突、大椎、肺俞、肾俞、中府等处穴位,拔罐时注意控制适宜的频率,一般每隔2 日可以拔罐操作1 次;为患者中医刮痧治疗时,可以选择大椎、风府、肺俞、尺泽、曲池等处穴位,完成中医刮痧操作。针对患者临床症状不同表现,选择合适的中药组方,提前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服用药物要注意间隔时间,一般在30 min 以上,监测临床症状变化,指导患者加强口腔清洁管理。发现合并痰浊阻肺,及时实施火罐治疗,在定喘、膏肓等处穴位开展中药熏洗处理,积极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患者喘息、气短一类的症状出现[10]。一旦发现有湿热证,刮痧时可选择风池、合谷穴处理。发现有腹胀症状,指导患者及早下床活动,配合中医按摩手法,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按摩操作,预防发生便秘[11]。④功能锻炼。针对患者体质基本情况,用药情况,临床恢复情况,制订个性化功能锻炼方案,患者通过慢走、太极等活动方式,逐步增强患者的体质,逐步恢复慢跑,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⑤皮肤护理。为患者中药敷贴操作前,提前注意对敷贴穴位处的皮肤消毒、清洁处理。完成中药敷贴治疗后,指导患者不要有过度的活动,控制活动范围和强度,预防出汗影响敷贴处皮肤对药物的吸收,预防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指导患者注意观察皮肤状态,是否有瘙痒、发红等情况,如果有不适感,对中药敷贴的时间要适当减少,发现刺痒、水泡、疼痛等有剧烈表现时,要将中药敷贴操作停止,尤其是有不适感处皮肤不要进行抓挠,预防发生皮肤溃烂、感染。

中医穴位敷贴:护理人员选择患者的肺俞、膏肓、定喘、膻中等处穴位,取我院自制的敷贴粉,对各处穴位进行敷贴处理。敷贴膏的制备方剂: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麻黄等药物,药粉中加入凡士林,制成贴敷软膏,每日敷贴2~4 h,隔日敷贴1 次。两组连续干预1 个月时间,干预后对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1.4 观察指标

1.4.1 干预效果评价 显效:患者在快走、上下楼时,可以保持自如的活动状态,同时没有出现喘息症状,夜间睡眠正常,未发生憋醒情况;有效:患者在正常步行过程中,出现轻微的喘息,在短暂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患者夜间睡眠偶有憋醒情况发生;无效:未达到显效、有效的标准。总有效率=(显效率例数+有效率例数)/组内总例数×100%。

1.4.2 情绪变化评价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干预前、干预后1 个月,对情绪状态评分,得分低代表患者的不良情绪较轻,表明干预效果理想。

1.4.3 肺部症状消失时间 对两组患者肺部哮鸣音、喘憋及咳嗽等症状消失时间记录,做组间统计学比较。

1.4.4 肺功能水平评价 记录干预前、干预后1 个月两组患者肺功能水平变化,统计指标包括第1 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值流速(PEF)、第1 秒用力呼吸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CV),组间统计学比较。

1.4.5 生活质量评价 根据成人哮喘生活质量评分表,对两组干预后1 个月患者生活质量状态评价,评价项目有:活动受限、疾病症状、刺激反应、心理状况、自身健康关心,得分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效果显著。

1.4.6 不良反应评价 不良反应包括斑疹、水泡、破溃、红肿、瘙痒,结果统计不良反应率,并实施组间统计学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 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n,%)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提升更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情绪变化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不良情绪(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情绪变化比较(分)

2.3 两组肺部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肺部症状(哮鸣音、喘憋、咳嗽)消失时间更短,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肺部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2.4 两组肺功能水平变化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在护理干预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FEV1、PEF、FEV1/FCV)改善更显著,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价对比 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2.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斑疹、水泡、破溃、红肿、瘙痒)比较,观察组分别为:0 例、1 例、0 例、1 例、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8.57%;对照组分别为:2 例、4 例、1 例、3 例、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34.29%;χ2=6.872,P=0.00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社会随着环境污染的影响,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现代医疗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已经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可以积极控制患者病情的急性发作期,虽然病情反复发作较高,可是处于缓解期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自身不当行为诱发疾病的发作,具有重要价值。可见,为控制支气管哮喘的复发,有效控制相关风险发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支气管哮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中医分析哮喘发病原因有饮食失调、情志不畅、复感外邪等,有些患者因先天禀赋不足,也会表现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引起肾、肺、脾等脏器亏虚。哮喘是本虚标实证型,在治疗方案的制订上也要注意标本兼治,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目标。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一般选择冬病夏治的方式,为患者提供穴位敷贴治疗,坚持治未病的理论,本次研究中选择的穴位敷贴药物组方,其中白芥子可以起到温肺散寒通气的功效;方中延胡索具有散瘀活血的功效;方中的甘遂可以取得散结消肿的功效;方中的肉桂可以帮助患者通血暖胃,同时兼具补阳的功效;加生姜可帮助患者止咳,起到温中散寒的功效。方中所有药物配伍作用,可以帮助患者理气化痰,同时兼具通络补阳功效,对机体免疫力也能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中药敷贴各处穴位的刺激下,帮助患者止咳定喘。中医按摩和刮痧等操作,在对各处穴位刺激后,可以帮助患者健脾化湿。在中药穴位敷贴处理下,对局部皮肤的神经末梢可以起到刺激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可起实现较好的调节作用,药效直达病灶,充分发挥出药物的作用,实现止喘的目标。

治疗期间为患者开展中医情志护理,对患者情绪状态可以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对病情的康复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宣教干预,加强护患交流沟通,鼓励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对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纠正患者不良习惯,预防疾病的复发,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结果与他人结论一致[12],可见,将中医护理技术配合穴位敷贴用于支气管哮喘,可以积极缓解患者的肺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患者在临床开展的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穴位敷贴的方案,对肺功能改善更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组间支气管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防治
数据组间平均数、方差关系的探究
更 正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regularit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graphite deposits in China
Numerical Solution of Fractional Fredholm-Volterra Integro-Differential Equations by Means of Generalized Hat Functions Method
中西医结合治疗妊娠期哮喘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37例
支气管扩张CT与中药治疗3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