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分析

2024-04-11 02:17傅流清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9期
关键词:作息精神病精神分裂症

傅流清

福州市长乐区第六医院护理部,福州 350208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或是受到长期、大量使用精神药物的影响,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精神障碍[1]。在精神分裂症的早期阶段,患者产生异常的认知、思维,表现为幻觉、妄想等症状,进而影响其行为方式。病情的持续进展,患者的临床症状加重,症状发作频率增加,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无法正常进行社交、工作,导致其生活能力的下降[2]。精神分裂症的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症状发作频次、症状持续时间,维持患者正常的认知、情感、思维能力。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以改善心理状态、认知行为能力以及恢复社交和职业功能为目标,实施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中,有效缓解症状的同时,应着重防控诱发疾病发作的各类危险因素[3]。在该过程中,应该密切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如了解其睡眠情况。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而睡眠障碍与精神病性症状的频繁发作有关。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患者产生失眠症状,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发生睡眠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较差,容易诱发精神症状发生,加重其负面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4-5]。鉴于此,本研究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护理过程中,考虑到影响睡眠障碍发生、加重的多方面因素,给予患者系统性护理干预,观察其能否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 年6 月至2022 年6 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37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本研究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医学伦理原则。

表1 早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期间,严格遵循医嘱要求,合理选用药物和控制治疗剂量。监测患者用药后的症状、反应,评估药物疗效。治疗药物的更换、用药剂量的调整以及药物的停用,需要考虑到患者的症状缓解、功能恢复情况,询问医师的意见。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加强安全防护,通过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清理患者休息、活动区域的不安全物品。患者存在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倾向时,应采取隔离、约束措施,达到安全防护的目的,防止患者受到意外伤害。增进护患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展心理教育,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指导其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交技能的训练。

1.2.2 观察组

1.2.2.1 睡眠障碍评估 关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状况,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白天嗜睡等表现,记录其作息时间。按照良好、一般、差等标准,评价睡眠质量。监测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情况、严重程度,了解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情况,掌握其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而判断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以减轻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为目标,制订护理方案。

1.2.2.2 环境管理 加强环境管理,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宽敞、明亮的住院环境。询问患者的感受,将病房内的温度、湿度调节至体感舒适的范围。尊重患者个人隐私,为其创造安静、舒适的个人空间,可以减少患者对于住院环境的陌生感。根据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摆放生活用品。护理人员应该以亲切、友好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实施各项诊疗、护理操作前,需要询问患者的意见,避免对患者进行强制要求。在诊疗、护理的过程中,患者产生抵触情绪,或是出现不配合治疗的行为,需要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引导。

1.2.2.3 作息管理 合理安排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作息时间,帮助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21 时~22 时为上床休息时间,次日6 时~7 时为起床时间,13 时~14 时为午睡时间,可以根据季节变化,适时的做出调整。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娱乐、体育、社交等)均安排在白天进行,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临近休息时间时,护理人员应提醒和督促患者。叮嘱患者避免在晚上饮用茶、咖啡、酒精饮料。睡眠障碍较为严重的患者,遵医嘱使用具有镇静、安眠功效的药物,同时注意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密切监测药物疗效、不良反应。药物剂量的增减或是停用药物,需要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出决定。

1.2.2.4 生活管理 组织开展患者感兴趣的文体娱乐活动,吸引患者参与其中。建议患者的家人、朋友多与患者聊天,谈论患者喜欢的事物。鼓励患者在护理人员或患者家属的陪护下,经常到户外活动,以放松身心。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增强其自信、自尊,让患者更好地融入家庭、社会,促进其社会功能的良好恢复。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睡眠质量(PSQI 评分),精神症状改善情况(BPRS 评分、PANSS 评分),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Barthel 指数、HAMD 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应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由t值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表示,由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Barthel 指数高于对照组,PSQI 评分、BPRS 评分、PANSS 评分、HAMD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6。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例(%)]

表3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 [例(%)]

表4 两组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5 两组精神症状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6 两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对比(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后,可出现思维混乱、行为异常,损害其认知功能。病情的频繁发作,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导致患者无法正常参与日常生活活动,对于心理、饮食、睡眠均会产生不良影响[6]。精神分裂症患者容易产生睡眠障碍,与精神病性症状发作引起的睡眠结构异常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睡眠,容易产生失眠症状[7]。另外,神经生化因素、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同样也会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8]。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睡眠障碍的产生,容易增加精神病性症状发作风险,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为了长效、稳定的控制病情,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给予患者药物等治疗的同时,也需要给予其综合、全面的护理服务,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睡眠障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针对睡眠障碍的发生,以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质量为目标,进行系统性的护理干预[9]。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严重程度的评估,为其制订个体化的护理方案。监测患者的睡眠状况,分析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白天嗜睡等睡眠障碍症状的发生原因,与患者的作息习惯、精神病性症状的发作情况、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明确影响睡眠障碍形成的相关因素,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10]。加强环境管理,构建宽敞、明亮、安静的休息环境,提高患者的舒适程度,让患者获得良好的诊疗体验。在舒适的环境中,患者能够放松心情,有助于促进其睡眠。通过作息管理,针对患者的作息习惯进行调整,并由护理人员进行监督、指导。保持规律的作息,保障睡眠时间充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1]。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更多放松身心的途径。建议患者多参与社交活动以及各类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在缓解其负面情绪的同时,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改善其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12]。

综上所述,针对早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实施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减少睡眠障碍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而提高病情的控制效果,改善其预后。

猜你喜欢
作息精神病精神分裂症
不 顺
爱心健康作息表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超级秀场 作息规律
都有精神病
联合多元作息的激光雷达点云多核分类方法研究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