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研究

2024-04-12 18:18邵煜涵
绿色包装 2024年1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育人机制

邵煜涵

(喀什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艺术院校招生规模以及招生比例都在不断扩大,艺术院校毕业生的专业优势已经被庞大的数量所挤压,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愈发注重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1]基于此,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机制的要求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如今,国家已经迈入“十四五”规划的新阶段,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不断完善的发展环境下,第三产业特别是终端领域日新月异,创新设计与现代化产业交相融合的时代宣告来临。综观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还存在诸多方面的弊病与不足。在文化产业逐渐渗透市场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打造与推崇也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而艺术设计专业正是能够实现专业与产业相融合,向文化产业输送创意源泉的最佳选择,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以及对创意人才培养的机制都需要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各高校艺术设计学院都肩负重任。

“艺术设计创意人才是指从事内容创作和设计制作,以技术介入和产业化方式制造和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并提供各种文化服务的艺术人才。”[2]创意人才的崛起离不开深厚的社会教育和基础教育,高校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拥有坚实的学科架构与人才培养的丰富载体。目前,绝大多数艺术设计创意人才培养任务主要由开设艺术设计相关学科的高校承担,特别是专业美术院校。然而,仅仅依赖于学校教育进行人才培育显然是有偏颇的,因此,产学共造、产教融合与多元育人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渗透,不仅需要在理论教学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渗透,更需要企业与实践充分结合,以便推进文化与产业结构得到更深层次的优化。针对当前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机制面临的诸多困境与问题,各高校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同时也需要善于探索适应新型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创新进程,为社会源源不断输送具有高艺术审美以及艺术素养的智慧创意人才打下坚实根基。

1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在国家特色产业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各地区、各产业对于艺术设计类创意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特色文化产业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已经成为促进各艺术设计院校打造人才培养的有力举措。对于设计类创意人才的培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虽然我国开设艺术类课程的院校数不胜数,但是真正能够发挥好产业育人机制,做好全面发展育人机制的高校数量远远不够。正是由于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于创意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如何能够培养出大量适应社会生产需求、胜任文化产业职能的高端人才,各艺术设计院校需要不断更新其教学手法,树立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相关学科,每年的招生规模也在进一步扩大。但是通过对各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时,发现诸多院校在教学与培育模式上都存在大量弊端,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对于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与打造都产生了阻碍作用。这种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法与教学模式上的因循守旧,教学环节与教学形式的不规范以及教学体系的不完善。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中,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核心力量,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激发并且塑造学生的创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但是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大多数教师由于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对市场了解不够深入,很难掌握市场当前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动态,进而消息也会十分闭塞,这就很难培养出能够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高水平创意人才,其在教学中难免会出现纸上谈兵的局面,无法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

“艺术设计专业是指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主要体现在研究与教学等方面。”[3]在课程设置中,实践环节薄弱是大多数院校都存在的典型弊病,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所需求的并非只是会纸上谈兵的单一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复合型创意人才。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大多数源于高校课程开放的单一性,艺术设计专业仅仅开设单一的基础理论课与基础实践课,而大多数实践课程也只是闭门造车,缺乏实用性的探索,这种类型的实践课往往只是应付表面的教学考核,实际效用却收效甚微,大多数学生实操能力非常薄弱,并不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如果进入文化产业或是企业中工作难免会造成无从下手、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

2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惑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点,正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软实力的标志性行业。”[4]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日益推进,意味着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需求也在提升,同时,各高校对于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培养出适合当前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肩负的时代重任。人才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而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与润色,高校需要携手教师团队进行不断地探索,寻求新型人才培养战略,优化学院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在当前各院校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也面临着许多困惑,其问题不仅来源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方面,也包括院校教师团队以及师资力量方面,特别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及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因此,各高校对于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也面临着诸多的困惑与挑战。

2.1 缺少对专业发展的清晰认知

艺术设计类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其非常重视学科的综合性以及人才的创新性,各学院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也应当创新其培养机制,尽早为学生未来的择业与产业发展方向做出规划。综观当前各大院校,在对产业发展的认知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缺乏清晰的定位和认知,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最终会导致整体学科构建不系统,知识储备十分零散,难以适应相关创意产业的人才选拔机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多以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主要授课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专业类概念以及相关知识为核心,并未全面分析学生学习该课程或者该专业的目的与意义,教师要求做什么学生就跟着做,缺少自主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对未来的就业选择也没有清晰的概念,因此就会导致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与产业需求脱节,学校培养与相关产业需求“文不对题”,而形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正是由于学校和学院缺乏对产业发展的清晰认知,培养模式固化,因此也降低了高水平人才的输出量。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缺失,就会造成社会产业中人才供给的缺失,对整个社会带来的损失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各高等院校也特别注重对于学生未来产业的规划以及方向的提前预知,尽量减少发生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需求脱节的尴尬窘境。

2.2 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从当前中国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来看,大多数产业需求多以高层次、高水平且具有创意性人才的设计类专业学生为主,这意味着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正是能够丰富我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动整体产业向好向快发展的核心力量,这对于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具有深刻影响,高校若是不能很好地承担起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就会导致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面临缺失,造成人才培养机制的漏洞,高校人才培养环节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社会产业发展走向下坡路,不仅不利于产业的发展,更难以开拓当前时代发展的新布局。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与综合实践性,高校需要在平时的授课与培养中融入培养计划,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还仅仅停留在单一模式的人才培养方面,没有实现专业学科的多层次宽领域融合发展,单一的课程设置与枯燥的教学模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由于学校未能够深入挖掘到相关专业学生的能力,在人才培养机制的制定上必然会存在较多漏洞,其学科体系与培养制度制定的不完善,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明朗,学习能力很难得到提升,进而就会导致就业机会变得闭塞,以上存在的诸多方面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学校与学院制定的培养机制不完善,在教学管理与教学模式的制定上缺少先进性,最终导致高校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观念与制度上的严重失衡,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同时也阻碍着社会产业的更深层次发展。

3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策略

创新能力是国家、组织及个人长足发展的关键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代教育的发展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未来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5]设计是人类有目的地运用创造力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以及丰富的创造性特征,同时也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与有效方式。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的特征与其专业性质构成了其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是其专业特色的核心要素。设计类院校如何开辟其设计学院人才培养的先进性与创新性,已经成为当前时代各教育从业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3.1 产学共造探索多元育人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元育人机制需要满足各方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教育理论与实践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应该是相统一的,但是从实践结果来看,人才培养目标还难以统一。”[6]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近几年来逐渐兴起,这样的育人模式是依托于当前社会和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从特色产业发展的要素来看,大力推动人才教育的发展是进一步促进产业高效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一举措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同样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需要立足于新时代,在依托于产学共造的发展基础上应当不断探究其教学的创新策略与多元育人模式的共融与共通。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上,需要实施“多维信息+多方评价+多元育人”创新策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渗透,网络化时代正以惊人的魔力推动着数字化时代的永续前行,各大院校在教学方面都能够采用多种智能信息交互终端进而实现辅助教学,随之开发出的网络平台精品课程、学习通互动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都为学生的实践与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线上平台教学资源具有较强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以外,通过在线平台调动学生自主探索与思考的积极性以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直观感受也得到了充分反馈,能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收获不同的体验方式,不仅有助于整体教学环节水平的提升,也有助于推进“多元育人”格局的形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为学生将来的择业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产教融合树立新型育人理念

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转变培养理念与机制,充分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在对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课程与专业设置时,需要以当前社会人才需求为主线,合理开设招生专业,本着学生毕业后走向与其相匹配的工作岗位作为主要目标,促进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融合,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贯彻落实知行合一理念。社会发展以及各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处于动态发展模式,因此,各高校也需要密切关注其动态变化,适时调整高校的专业开设结构,定期整理并检查原有专业,继续做大做强原有特色专业,同时也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探索新专业,积极拓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专业,进一步确保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辅相成,坚决避免专业开设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不良现象。

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出现的多方面困境,各高校都需要通过不断更新教育教学随着国家对特色产业文化发展的大力推进体系,巩固并完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制度的制定,积极探索并开辟出一条多元育人机制与产教融合新策略的创新发展路子,在立足时代特征的多元化文化发展机制中,各高校还需要不断进行自身观念的转变,不仅需要充分挖掘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代创新理念的培养机制,更需要贯彻落实好产学结合与多元育人的创新观念,将学生发展纳入到人才培育的核心理念中,加大力度为培育出符合高校发展以及相关文化产业需求的高质量复合型设计人才贡献力量。

4 结语

随着国家对特色产业文化发展的大力推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理念也需要进一步更新。通过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式进行探索,分析出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不足,将所分析出的培育与发展困境也进行总结,进而更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培育机制,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互融合的重要路径。

“以创新为动力的文化产业,需要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而高校传统培养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授课方式及信息对接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7]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育模式是一个长期而又系统的过程,各高校需要充分立足时代、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机制,只有通过新兴的人才发展模式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才有助于各专业与发展需求相互交融,在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多元育人视角下,进一步推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创造性发展与进步。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星.云.海》
《花月夜》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