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性并进助推小班纸筒游戏研究

2024-04-12 07:20李茵
文理导航 2024年12期
关键词:四性小班幼儿助推

李茵

【摘  要】纸筒游戏是一种以纸筒为材料的低结构游戏,其特性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但小班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存在着游戏水平不高,层次性低,缺乏同伴的合作等。基于现状,本课题提出通过情境性、支架性、秩序性、层次性四性并进助推小班纸筒游戏的开展,通过添加辅助材料、改变游戏内容、优化游戏策略等途径,拓展幼儿多样化的纸筒游戏方法,促使幼儿想玩、会玩、有序玩、持续玩,提升小班幼儿纸筒游戏水平。

【关键词】小班幼儿;四性;助推;纸筒游戏

一、问题聚焦

研究表明,幼儿游戏材料和发展之间存在双向关系,材料种类特别能刺激幼儿的行为方式,开放性的非结构化材料能自主作用于材料的过程中,生发出更多、更综合的目标。纸筒材料符合小班幼儿喜欢对低结构游戏一物多玩的好奇心。经过一段时间纸筒投放后,我们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游戏水平低,平面游戏较多,少有架空、层次性的、组合的游戏;辅助材料少,创造能力有限,同伴游戏难开展,缺少辅助材料的提供,游戏深入不下去;游戏价值低,游戏形式较单一,对纸筒游戏持续性和兴趣性不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以纸筒为载体、以四性为主线,通过优化等途径,提升幼儿技能,丰富思维,拓展想象,实现想玩、会玩、有序玩、持续玩的健康发展。

(二)概念界定

优化纸筒游戏即通过优化游戏环境、添加支架性材料、改变游戏内容、优化游戏策略等途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四性是通过情境性、支架性、秩序性、层次性助推小班纸筒游戏。

(三)理论依据

小班幼儿以具体、形象、直观的思维方式,在纸筒游戏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在“鹰架”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的纸筒游戏中,很少会自主选择其他材料与纸筒进行联系,只会跟单一纸筒进行想象游戏,提供支架性会让幼儿成为自主经验建构的主人。

三、操作内容

在研究中,以递进式的情境性为先,初期以情境推进为铺垫,产生游戏愿望;然后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架性材料,让幼儿真正会玩且有个性化表现;通过微教研、个案追踪记录方式,引导幼儿有秩序地玩;通过不同层次材料的投放帮助幼儿持续游戏,获得不同层次游戏的成功感。

四、优化实施

我们将辅助材料直接呈现,挖掘内在教育元素,引导幼儿在自然的纸筒游戏情境中提升能力。由于小班幼兒注意力易分散,自控力、理解力也较差,更需要运用有效多变的形式来吸引幼儿,并注意活动形式的生动性、多样性,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一)实施方案一:情境性——引发幼儿游戏意愿

情境性是指操作材料要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建立联系,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展开自主性,提高活动兴趣,增强对活动内容的理解。

1.游戏情境推进。创设具有故事情节、符合兴趣的情境,引发幼儿对活动的探究和操作兴趣,有效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如选择迷彩垫制造CS战场,垒高做成堡垒,投放纸筒,幼儿试着把短小的纸筒当望远镜,玩得不亦乐乎。

2.故事情境推进。幼儿置身故事情境中,使游戏内化为行为的动机和愿望,激励幼儿主动付出努力,达到游戏目标,满足愿望,体验成功喜悦。如用《小熊历险记》故事情节将纸筒游戏串联,陪小熊跨小溪、钻山洞、走独木桥,帮助幼儿完成锻炼目标并获得快乐与成功,还能根据幼儿的情况,随时调整故事情节。

3.语言情境推进。教师亲切、童趣,或富有挑战、幽默的语言能感染幼儿,调节游戏节奏与氛围。如不断重复的游戏让幼儿失去兴趣,教师及时用语言激发幼儿兴趣,如:“天快要下雨了,赶紧把豆豆运回家”,幼儿又继续活动,加快搬豆速度,游戏兴趣被再次调动。

4.问题情境推进。用语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模拟环境,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游戏,发挥创造性,在游戏世界里如身临其境。如“要怎么才能避开纸筒障碍物,顺利通过呢?”通过教师抛出的疑问,幼儿积极思考解决办法,问题带出活动并推向游戏。

(二)实施方案二:支架性——引导幼儿游戏操作

社会建构主义者用支架比喻成人的教对幼儿学习具有支持、引导、协助作用,它为幼儿移向更高独立活动水平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虽然材料为幼儿学习提供了物化、可操作、具体形象的教育意图,但通过幼儿独自操作很难为幼儿独立发现和理解,因此,应为幼儿提供支架,为蕴含在材料中的概念进行有步骤的探索。

1.经验性支架——确保懂得了

策略一:环境支架构经验。环境作为隐形课程,已进入幼儿园课程中,教师应利用墙面等创设“支持性环境”,将教育意图客观化于纸筒游戏环境中。活动前教师通过平面表象和立体表象积累,有目的地通过照片、挂图等建构主体进行观察、发现、比较。

策略二:模板支架获技能。模板性支架是为幼儿搭建表现提供范例、模板,幼儿通过模仿学习知识技能,获得基本认知。在纸筒游戏中,当幼儿碰到问题时,会通过相互学习、改进、模仿的方式帮助自己解决所需的建构技能。

2.任务性支架——明确玩什么

策略一:通过提问聚焦任务,引发操作行为。问题是引导幼儿获取知识的动力,可以呈现问题情境,激发幼儿操作兴趣。如你的桥是怎么站立的?引导幼儿利用辅助材料木块来做桥墩支撑桥面。

策略二:通过任务卡选择任务,协助游戏计划。任务是实现游戏目标的载体,也是体现幼儿活动能力、应用所学知识的载体,是完成活动目标、学习新知、锻炼和提高能力的最好驱动。如教师准备任务卡,幼儿选择任务卡来建构任务,明确任务是什么,明确目的参与游戏。

策略三:通过表单记录任务,完成游戏内容。记录结果可以帮助幼儿明确任务,也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游戏过程。如教师用照片记录轨迹、呈现作品,让幼儿知道用了哪些材料,以便其他幼儿模仿。

3.操作性支架——明确玩得出

如何搭建操作性支架?看懂环境中支架至关重要,图片应聚焦、流程应清晰、任务应好读、标记应恰当、表单应简洁、更新应及时。

(三)实施方案三:秩序性——引导幼儿游戏有序

活动区规划、材料摆放、搭建目的造就游戏的秩序性,在游戏中看到幼儿玩过纸筒后随手一丢,纸筒像没家的孩子,需用有效方式来支持幼儿行为。

1.纸筒游戏区无序的归纳

材料零散难以选择。在确保游戏时间与空间的同时,为幼儿提供游戏材料是重中之重。如归类法,纸筒粗细长短不一,用照片给纸筒的家贴标签,幼儿玩好之后把纸筒送回家。

幼儿所需难以满足。适时增减能有效促进游戏发展,但部分教师从不考虑游戏材料是否满足于现幼儿年龄阶段,是否为幼儿所需,或在幼儿需要的同时,教师却不能及时投放。如雪藏法,把一些暂时不需要的材料收进去,小步递进,增加材料的种类。

目的不明搭建随意。搭建目的不明确,纸筒变成幼儿打来打去的武器甚至滚东滚西到处都是。如创设主题,幼儿在游戏中扮演角色,通过读材料操作,感知纸筒颜色、粗细等对应关系,发展幼儿对纸筒的归属感。

2.“微教研”深入研讨剖析

话题聚焦实地研讨。教师在游戏中对幼儿有益发展的生成活动给予追踪,伴以同行,佐以支持,确保幼儿游戏有效开展和持续。通过反复研讨、实践与反思,细致地观察,进行有效支持,让幼儿充分探索,积累经验,得到表现表达机会,激发幼儿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

结构游戏记录探讨。填充式记录,用于大部分幼儿游戏情况的观察记录;文字描述式记录,一事一议,用于幼儿游戏情节或个案记录;便签式记录,教师随带便签本,在游戏现场进行观察记录,分门别类贴在活页纸上,结束后针对游戏现象和过程进行评价分析。

(四)实施方案四:层次性——促使幼儿游戏持续

游戏材料投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进行分层,分析幼儿操作该材料可能达到的目标,分解若干能够与幼儿认知相吻合、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1.纵向性材料投放策略

幼儿在情感体验、动作发展、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投放材料既不能脱离幼儿原有水平,也要具有一定挑战性,与幼儿发展水平相适应。基于教育目标投放材料,适应幼儿发展需求,让幼儿根据自己兴趣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开展活动,起到促进幼儿发展、提升幼儿游戏经验的作用。

2.横向性材料投放策略

同一年龄幼儿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也应关注材料的横向性。要使同一年龄段幼儿在活动中探索与能力相适应的材料,就需要投放不同难度要求的材料,这样既可以照顾能力较强和较弱幼儿的发展需要,又能满足一般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当某一材料对幼儿来说已失去兴趣或不具有挑战性,应考虑删减一部分旧材料,才能始终保持纸筒区新鲜感。当原有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时,提高操作要求,有针对性地添加新材料,激发重建兴趣,对原有材料产生新的探索欲望和玩法。当幼儿因为经常操作某一组材料而失去兴趣时,可把两组或两组以上材料重组,就可能呈现新的活动内容,创造新的游戏情境。

五、研究成效

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对纸筒游戏有了新的感悟,在游戏过程中,我们初步懂得如何通过辅助材料提升幼儿对纸筒游戏的个性玩法并体现幼儿的成长。

(一)促进幼儿发展

研究过程中,幼儿的发展是教师设计活动的关注点和生长点,经过一年的观察记录,幼儿在情感、认知、能力、态度等各方面均有所进步,发展了幼儿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幼儿通过与教师、同伴之间的互动,逐渐学习社会规则、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从而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社会情感。

(二)促进教师能力提升

在纸筒游戏过程中,教师各方面意识都有所提高,区域活动开展更重视了,目标意识增强了,区域环境主题意识增强了。教师观察的角度发生了变化,会找到幼儿成长的点,个案的关注点增加了,而且教师在其他游戏活动中也会有意识地去关注幼儿真正需求和成长点。教师隐性指导的能力增强了,不是直接提供给幼儿材料,而是会让幼儿在思考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取材,创建属于自己的纸筒游戏。

(三)促进纸筒自主性游戏优化

小班幼儿的纸筒游戏区域变成了一种细化,深层次的探究区域,区域性质发生了变化,五大领域相互渗透、交融整合,幼儿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辨别大小、颜色等艺术能力增强了,探究能力和同伴合作交往的社会能力也增强了,操作过程中材料的取放还加入了运动性,幼儿获得了整体发展。区域内涵发生了变化,纸筒游戏看似是建构区域,实际是幼儿个性化的提升。我们不追求幼儿搭建成果如何,更关注过程性的评价,不仅给幼儿带来动作、思维发展,更主要的是幼儿个性得到提升、合作能力也得到提升。

六、研究反思

纸筒游戏不是最终目的,幼儿个性发展才是目标,幼儿乐于游戏过程,又会反复循环这个过程,在他们的想象空间中,玩出了自己的方法,教师的预设空间更大,幼儿个性得到了发展。辅助材料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的,许多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互通的、一物多玩的、可变式的玩法,更可以在其他區域进行游戏。辅助材料的投放让纸筒游戏有了新的色彩,材料的原生态性、多元化性,不仅适合纸筒游戏,也适合其他区域游戏。

猜你喜欢
四性小班幼儿助推
加速打击犯罪 多维助推复工
人大工作要体现“四性”
“五大融合”助推物畅其流
一种民机四性指标论证辅助系统设计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小班幼儿数学区域活动要体现“生活化”
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法分析
新材料作文有效教学应把握四性
抓好三结合助推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