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由“异象”通达万物

2024-04-13 12:20卢桢
诗选刊 2024年4期
关键词:异象意象经验

卢桢

见君的写作有着专属其身的个性,他擅于灵性调用洁净的语词,将生活的吉光片羽作抽象化的加工改造,拟现出一个个充斥着冷峻色调的超验世界,通连着对生活的隐忍、对死亡的哲思以及对万物本质的探问。近年来,伴隨着理性观念和感性因子的消长平衡,他不断尝试突破艺术上的安全感:一方面寄身于凡俗事物的明澈外层,在时间轴向上把握其衍变,将那些不稳定的、倏忽而现旋即消逝的事态语流赋予深度揭示的可能,为时代留存象征性的样本;另一方面,诗人集中心力打磨“异象”,目之为诗意生成的源发动力。按照他的说法,异象“基于表象而又核验表象”,它来自既往经验又超乎其外,以诸类带有反常、错位、梦幻、荒诞色彩的超验意境,唤醒着来自芜杂经验之外的心灵真实。

时间几乎是一切艺术的核心主题,在见君笔下,这一要素的存在感愈发显扬。众多文本的运行,几乎都有一个明确的时间作为驱动——“四十八岁那年”“腊八有感”“2月28日”“父亲节”……凡此种种,均带有生活原色的语感脉动,印证了抒情主体与时代现实的经验互渗。透过时间的缝隙,诗人找到了身存于世的位置感。同时,“时间”意象又向着一个难以言明、漫漶不清的未来衰减、萎缩着,化为奇诡的景观。《时间之久》中,“萎靡不振的时间,/拄着拐杖,/慢慢腾腾。/风吹落它的帽子,/于万花丛中。”《被扎的生命》内,“时间,/一时瘦成了钢针。/一个影子,/弯下腰,捂着心口,/强忍疼痛。”抽象的时间经由变形加工,竟然取得了形体。其枯瘦之老态,勾连了人在一个被压缩、紧逼的生命体内部的疼痛感。作为启示性意象的时间,涵盖了诗人记忆中的所有悲喜,又点染、穿插了他对未知经验的某种向往。只不过,见君不会为诗歌轻易设置意义的闭环,他更习惯于让充满歧义的意象彼此渗透,为新锐质素的养成培养条件。时光如刺,穿透生命,令痛感弥散,却也给主体埋设了戒断庸俗审美抑或是机械体验的契机。人们可以告别被工业消费社会精致锻造出来的“温情”,转而走向冷峻却纯粹的生命真实,重新觅得抒情的意义。

《久远以近》-诗中,诗人继续求索时间的秘密。破空而出的音符,笑意盈盈的钟声,构成声音的世界。“两个赤脚的孩子”“旧时光,张口说话”“雨落下来”“旧地图,用它残破的一角,/把水喝下”,又充实起视觉的情境。两重空间的对话,于通感的呼应中强化了“反日常”的叙述表达。诗人在世俗的主流时间速度之外另辟蹊径,综合驾驭属于“个体”的时间,向一个理想化的“远方时间”执着贴近,逐渐发现了来自“路上”的自我。持续遁入过往的光阴,诗人的心灵轮廓反而清晰起来,他以神圣的孤寂照亮了自己的内心时空,恢复了精神主体同世界妙不可言的生命联系。因此,对现实中具体时刻的细致记录,与“习惯”“日常”之外的时光幻想,就沉淀下两种时间维度,即物质化的现实光景和向内在心灵敛聚的、带有纵深感的诗语年华。借助时间沉淀下的异象群落,诗人重新编排、组织那些“发光”的片段,透过异象触发真实,展示出“自我”可贵的精神面影。

品读见君的诗,可以感受到他注重营造“超验”语境的运思方式,即在“语象——意象——心象”的诗意生成路径上,设置丰富的“异象”来指代“意象”。具体而言,他往往使用简洁的句法和朴素的意象,将现实事态转化为符号化的抽象画面,透明而又混沌的画面之间,逻辑链条并不稳固,使得“歧义”有了充分延展的机遇。见君诗歌的意义结构,几乎就是由这种歧义抑或是悖论所建构的。“悖论”并非源指某种诗学技巧,而是诗人真实的、与世界展开对话的方式,就像他所认为的,诗歌是知识以外的存在,它绝非在二元对立的意义世界中选择靠边站队。诗人的使命,便是让悖论的幻象成立,用恣意生长的超拔想象去否决表象,最终归于万物的本真自在。

抓住由“经验”到“超验”的转化过程,或许就有可能窥见诗人的写作密钥。看《抑或(其六)》,文本副题为“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父亲节”。由题入文,读者很容易被引入感怀、惆怅等牵涉悲情的惯性记忆,然而诗人并没有为此类抒情增加过多的浓度。恰恰相反,他设置了“蜜蜂从卖蜂蜜的超市里飞出”“排队喝水的芦花鸡咕咕地叫”“小号吹的音调里有皱纹和笑意”三组画面,通感效果和反规则的群体板块状意象叠加,形成意识流般的陌生化效果,彼此似乎毫不相干的异象组构,空镜头般的影像转场,以梦幻的方式赋予文本一个“逆时间”生长的可能。一切经验都向“冥想”的终点奔涌,父亲去世后的时间“留白”,与抒情者心中关于父亲的印象相互贯通,拉满意义的张力,也昭示着世人:一切技术型的写作,所有关于“悖论”的修辞,最终目的都要归于和一个内在中心的对话。此中心即澄澈、真实之心灵,关乎自在之相。

宗教体系中的异象,多被视作接受“天启”的神秘方式。见君诗歌中的异象也与他独特、敏锐的艺术直觉相关,它们通往神性又不可全然破译。唯有全角度环视文本,对各类异象作出创造性悟读后,才能进一步明确意义生成的方向。如《抑或(其八)》-诗中,世界化为超现实、无秩序的存在样态:“年轻英俊的甲壳虫们,/在空白纸页上,/排着队。/桌上一对花瓶,/翻着白眼。/插花,在自我陶醉。”文本中的物象可归入“自在之物”与“非自在之物”两途。甲壳虫替代了文字,跃居白纸的主人,而花瓶则鄙夷着插花的孤芳自赏,这些印象的碎片,均可理解为自在之物对非自在(受俗常意志支配的)之物的“戏弄”与“冒犯”。亦即说,诗人对接了现代主义诗歌“反对自身”的传统,他为文本设置了动态的结构,其内部各种意象频繁碰撞、对抗,敲击出思维的火花,以经验的“反常”抵消了来自日常的话语暴力,彰显出一个思想高速运行的独立主体形象。这一形象具有现代英雄的特质,他必须洞察时代的谎言,甘于和过去的时间、寒冷、黑暗为伍,在机械复制的现实中保持定力,并不断在宿命般的孤独与寂寞中,持续为这个形象塑形。从表现形式上看,诗歌之于见君,便如空镜一般,几乎不留存关乎主体思维的任何痕迹,它只是映射着随机而过的临时物象,要想从物象中洞见诗人之心,就需要开启对“异象”的认知与转化之力,这自然是诗人专属的能力。

由近作而观,见君的写作在“燕赵七子”乃至新时代诗歌群落中已经确立了自身的独特性。他延续了先锋诗歌的理念脉络,有意选择去突破业已形成的固化思维,并以超验激活经验,用感性碰撞理性,使当前诗歌的内在精神得到彰显和澄明,也在“日常的先锋性”层面上强势参与了新诗的艺术建构。

本栏责任编辑 苏娜

猜你喜欢
异象意象经验
异象再现
抚远意象等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大爱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隔世融汇的异象,交互启明的艺术:论布莱克的《天路历程》插画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