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史佐助为载体构建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 *

2024-04-14 14:32王庆谚尚德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4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中医学思政

王庆谚 李 佳 金 颖 尚德阳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辽宁 沈阳 110847)

当今社会全球化,给本土文化带来较大冲击,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饱受质疑、自我发展能力减弱,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建立文化自信是当代高校教师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建成文化强国”[1]。其关键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高校教师要遵循“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完成立德树人创新理念的实践[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其中,作为国粹的中医学不仅是医学瑰宝,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钥匙。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中医专业学生学习中医各科的基础课程、入门课程。在学习初期,学生需要教师的引领和启发,建立中医象思维、系统思维和变易思维,了解中医传统文化,热爱中医,建立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除了学科教育,还需要思想的熏陶,不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医者仁心、敬佑生命、家国情怀等医者精神,是当代中医基础理论教师的重任和担当。

1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 年3 月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4]。将思政融入教学是一种隐性教育,是当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论语·述而》提出:在育人方面要做到“文、行、忠、信”[6]。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指出文行教育与品行教育是融为一体的。这种说法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儒家思想因此在当时成为人的行为准则,同时也不断深入影响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文化生活,可见中华传统文化散发出的魅力历久弥新。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创新举措,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通过课程思政,德育入体,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

目前,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科前沿的分享,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和教育相对较少。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学相关理论课程的奠基,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同时受到人文社会等科学的影响。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院校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程,学习人数较多,如果能将思政教育恰当地融入授课内容中,便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完成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中华传统哲学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我国重要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态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防治观,我们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仔细搜寻其中蕴藏的思政教育素材,将思政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充分融入教学各个环节,完成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思政德育教学目标。

2 医史佐助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中医院校的学生而言,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如果能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定会让学生对中医产生深深的热爱,坚定其学习的信心[8]。除此之外,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精彩讲授同样会巩固大一新生的专业知识积累。

为了保持权威性和严谨性,教师对于中医基础理论各章节知识的讲授较乏味,只能让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一些名词术语,不仅无法使学生真正意义上掌握中医精髓,还容易使其失去对中医兴趣,从而丧失发展中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有血有肉、容易产生共鸣的中医典故和人物传记,能使中规中矩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趣起来,更加容易理解记忆。用“医史佐助”的方法激励学生思考典故内涵,另辟蹊径让学生贴近历史去感受中医文化,使其自然而然地产生文化认知,进而产生高度的文化认同感,对中医药学于国家和世界的价值、贡献产生信心,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

教材在开篇“绪论”中就讲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但从历史时期来梳理,其内容过于简单笼统,教师可以于此处融入医史。医史恰恰是可以让人入神的工具。因此,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对医史的引入不要过于简略,要适时地加入医史故事,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在故事中融入课程的知识点,加强学生记忆。另外,在讲述过程中不能生硬地融入,而是以典故、传记、名人故事的形式呈现,不需要学生专注于史实记忆,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授课,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国医学史的兴趣。因此,从长远来看,医史佐助的应用前景光明,最大受益者为学生。医史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思政设计实施方案值得推广,既增加课程趣味性和可理解性,又可以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更长远的思政教育,使其受益终生!

3 医史佐助融入中医基础理论课堂

3.1 追根穷源 讲述医史故事 善用榜样的力量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绪论篇陈述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部分内容是融入医史的最佳篇章。从有中华民族之始,就诞生了中医药学。燧人氏用树枝钻木取火,明示中华民族最早使用了火;伏羲制九针,自此我国针术萌芽;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真实地反映了祖先抗击疾病时对药物的研究历史;黄帝是神话中的英雄神,大战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对中华民族起源的探索,能加深学生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医有很多领先的观念与技术,相传在明代,安徽太平就使用了种痘的方法,后来人痘接种术流传到国外,1798 年,英国的琴纳才成功接种牛痘;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了秦简中记载的“疠迁所”,这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场所,对于目前新冠疫情期间方舱医院的建立有指导作用;医圣张仲景首创灌肠法,并对贫苦的百姓有怜悯之心,提倡高尚的医德;药王孙思邈的生平介绍,幼时聪颖好学、立志从医的成长历程,与政府编写《唐新本草》等事迹能增强学生对中医学的自豪感和坚定学习中医学的信心。列举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医药学家,践行榜样的力量,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了利用狂犬脑浆防治狂犬病的方法,是免疫疗法的先驱,同时该书也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方法,绞汁而不用水煎,屠呦呦受到启发,用低沸点溶剂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因此荣获诺贝尔奖,说明中医学是一门科学,需要用严谨的态度、长远的眼光来努力发展中医药事业。讲授十八大以来国家对中医药的大力发展,以及中医药在庚子年疫情防治中的重要贡献,让学生坚定中医药学习,并充满信心和使命感。

3.2 上疗君亲 下救贫厄 培养生命观张仲景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之一,他在书写《伤寒杂病论》序时提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他不仅有医术,还有医德,给我们的学生树立了榜样。孙思邈一生勤于著书,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最为著名,重视民间医药,书中专篇论述大医精诚的理念,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教师要告诉学生,作为一名医学生更要尊重生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孙思邈在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生命……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这一千古流传的名言能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当时医者高尚的医德和对患者的慈悲之心,是值得当今医生学习的高尚情操典范。药圣李时珍投身医学,数十年行医,并阅读古典医籍,前后历经40年,最终写就《本草纲目》,流传海内外,启迪学生学医要专研刻苦,不忘治病救人的初心,确定理想,孜孜不倦地努力。

3.3 培养中医思维 善用中医思维 坚定民族自信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有其特有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包括象思维、系统思维、变易思维,属于中华民族的原创思维,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历经千年传承至今,是中医学的灵魂。初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生必须具备中医思维,才能学好中医学。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揭示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健康文化和实践[9]。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教师的举例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用举例的方法启发学生,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去解释晦涩难懂且枯涩的原文和理论知识,是可取之法。如在五行学说的讲授过程中,介绍五行是源自人们朴素的生产生活中离不开的五种物质要素,继而涉及“五材”“五方”的概念,在上古先民脱离洞穴生活,开始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工具,多以“木”和“金”为原材料,对应五方的“东”和“西”,由于古人多以物换物,换取劳动工具,即“木”和“金”,因此至今我们沿用“买东西”一词,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在讲授肾藏象时,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提问,肾藏象应包含以肾为中心的,包括膀胱、骨、发、耳、前后二阴、唾等,以足少阴肾经联络成的肾系统,因此当肾虚时,临床会有哪些表现呢?如老年人出现了腰和膝的酸软疼痛、骨痿、骨痹、耳鸣甚至耳聋、尿频、遗尿等,以此来说明肾本质问题,继而引出从20 世纪50 年代,各个团队开始进行肾本质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沈自尹院士团队开展的研究,涉及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丰富了其内涵,使学生们感受到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对中医象思维的理解,并因此更加懂得中医异病同治的机制。在讲授阴阳自和理论时,提出中医学崇尚“贵和尚中”[10],认为健康的根本在于阴阳自动维持平衡协调的能力,也称为自稳态。疾病状态下,多存在阴阳失调,因此治疗疾病时我们就要考虑到调整阴阳的原则,以平为期。这种自和也体现在家国等其他方面,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就出现“和”这个字,这种精神从个人到国家,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值得学生学习。

4 结语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刚刚步入中医药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更加强调自我导向的学习方式,因而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和适应能力的培养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融入医史故事,开展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医者仁心、敬畏生命的品质。教和学的过程,要做到二者的平衡,恰如阴阳平衡,要求教师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创新思维,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态度以及专注度,把握学生课上与教师良好的互动度,强调学生在学习和获得精湛医术的同时,更要具备高尚的品质,要始终把人民的健康和生命放在首要的位置。善待患者,就是善待自己;尊重生命,就是尊重自己。教师要培养的是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而非只会看病的机器,提升医学生的人格素养才是当代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中医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