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领导力:时代内涵、生成机理及培育路径探赜

2024-04-14 17:04
关键词:领导力影响力素质

王 茸

(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1]新时代大学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未来栋梁,是否具有强大的领导力事关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能否成功。同时,近年来,学界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与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大学生领导力实证研究和国外大学生领导力经验借鉴等方面。在上述研究中,学界虽从多个角度对大学生领导力展开了研究,但大多论证的是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构成与教育,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对大学生领导力本身进行剖析,进而探讨大学生领导力的生成机理与培育路径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聚焦于大学生领导力本身,紧跟时代步伐进一步阐释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加深对大学生领导力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生成机理和培育路径的考察,十分必要。

1 内涵诠释:大学生领导力的意蕴解读

目前,学界站在不同的分析视角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了概念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其一是能力说。李夏妍、翁文燕、赵世明等学者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一种能力。李夏妍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指担任领导角色的大学生通过激励他人自愿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2]在何种能力上,翁文艳、赵世明提出了大学生领导力指的是一种复合能力,包括灵活适应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承诺服务能力、自知能力等。[3]其二是过程说。黄珊珊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一个对组织或他人施加影响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又是一个具有目标和目的指向性的过程。”[4]其三是综合说。崔益军、王白雪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学习而具备的能力。”[5]最后是影响力说。刘三宝、李恺认为大学生领导力是一种人际影响力。“只有那种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符合绝大多数学生利益,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力才称作大学生领导力。”[6]

以从后思索的方法纵观学者们研究的既有成果,“能力说”主要存在于大学生领导力早期研究中,其涉域范围相对狭窄。国内外学者早期普遍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干部。随着大学生领导力研究的深层次展开,部分学者开始认为并不是只有大学生干部才具备大学生领导力,每个大学生实际都有领导力,只是可能尚未被充分挖掘与展现,或因缺乏锻炼机会、或因缺乏培养。该观点相较于前一种观点,其对象涉域范围从大学生干部扩大到了大学生群体。“综合说”是就整个大学生群体涉域范围进行阐释,但是侧重于大学生能力与素质综合而成的“能力体系”。该观点在以往研究强调能力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大学生在领导过程中所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是“能力说”与“过程说”的综合,这是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观点。而“影响力说”则主要聚焦于大学生领导力的本质。该观点在大学生领导力本质研究上基本已达成共识。

综上所述,大学生领导力是“能力说”与“过程说”的综合,其本质是影响力。不同的是,笔者拟从大学生领导力的主体内外向度出发进行解读,提出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大学生领导力是大学生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领导方法等影响具体领导活动效果,能从思想上、认识上不断给人以“正确”指导,行动上不断以事实给人以印证的一种连续性综合能力。其本质是一种自然影响力而非强制影响力,即基于自身人格魅力与自我修养而形成的影响他人的能力。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角度看,大学生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大学生自我领导力是大学生从本我出发,自我完善自己、自我教育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其主要包括:思辨力、表达力、抗挫力、决策力、协调力、沟通力、应变力、创新力等八个方面。

其二,大学生自我影响力。大学生自我影响力主要是做好自己进而影响他人的能力,其本质是基于自身能力对他人以及社会所产生的一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其主要包括:思想的前瞻力、行为的引领力、学生的号召力、人格的影响力等方面。从“感性确定性”角度看:不管是大学生干部还是非正式群体中的“孩子王”,他们都具有相较于他人所没有的能力,从而能在思想、行为甚至是价值观上影响身边的同学。

厘清了学界关于大学生领导力的概念,阐释了大学生领导力的内涵,才能准确从大学生领导力本身出发,分析大学生领导力的生成机理,进而探析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路径。

2 成因解构:大学生领导力的生成机理

大学生领导力的生成不是脱离“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抽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领域,而应从大学生现有的社会联系,从大学生成为大学生的周围生活条件来探讨大学生领导力的生成。大学生领导力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把握客观外部条件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矛盾运动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不断内化外化、动态生成。大学生对学习的内在自觉构成了大学生领导力生成的内生机理;教育与舆论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领导力的位育影响构成了大学生领导力生成的外源机理;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向自我影响力的矛盾转化构成了大学生领导力生成的转化机理,在大学生领导力生成中起着关键作用。

2.1 内生机理:大学生领导力主体对学习的内在自觉

大学生领导力的生成离不开大学生个体自身先天素质(如性格、情感等)的影响,但主要是从大学生个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学习的内在自觉以及对教育与环境等给予的影响进行反映、选择与内化吸收从而提升自身能力中发展而来。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指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在于通过实践学习体悟、领会相对于抽象概念层面的知识即智慧而形成。如果知识只是建立在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层面,没有切身体会,为了学习而学习,仅一知半解,那么,断然得不到比较完全的知识及形成相应的智慧。就好比学中医,年轻中医把中医书都背出来,即便背出来的抽象理论跟老中医差不多,但当运用中医理论给病人看病时,诊断结果仍与老中医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就在于年轻中医缺乏老中医丰富的治病经验,他们没有把一般的抽象中医理论转化为治病救人的实践本领,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领导力需要大学生个体通过实践经历去体验和提升。大学生通过实践积累了经验和智慧,对见过或者做过的一件事,就有了底气;当和别人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可能就会不一样,容易产生领导力。但一切的生成前提是大学生主体对于提升自己、完善自己的认知与自觉,否则就只是一种虚幻的可能。教育与环境通过一定的形式、以一定的方式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这种影响过程的确可以培养大学生领导力。但其培养的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教育者,更取决于大学生自身。“装睡的人永远叫不醒。”“革命”还得靠自觉。大学生个体自身如果没有对于领导力集体场域的洞察,没有对于知识、能力学习的自觉认知,没有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的渴望,没有对改造社会、变革现实的真实意愿,那么,大学生领导力只能是一种虚幻的领导力。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发展究其本质是建立在自身品行、能力与素质的基础之上。如果青年大学生一味汲取“摆烂”“躺平”等网络文化,沉迷于虚幻的网络领导力而不重视通过“交往”“行为”等产生的领导力的培养,自身没有形成基于能力与素质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的自觉,那么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只是一种虚幻的可能。

2.2 外源机理:教育与舆论等外部因素对大学生领导力的位育影响

舆论导向与教育引导的积极作用是大学生领导力形成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以一定的方式对大学生展开领导力教育,这种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培养大学生领导力的实践活动。在作为未来领导者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对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为人民服务、榜样示范、先锋带头等思想观念的深刻认知,而且还可以参与将思想引领力、政治领导力、学生号召力等抽象概念付诸实际的实践活动,在处理学习与生活、人与人等各种关系中,增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生成自我影响力,从而促进领导力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人”,提升自身领导力的过程就是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力、政治领导力、学生号召力等素质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引导与舆论导向的现实导行;同时,大学生领导力作为一种行为表现,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在处理各种关系与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而大学生处理各种关系与问题的过程就是大学生提升自身领导力的过程。离开了教育引导与舆论导向,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也就失去了重要的航向。

2.3 转化机理: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向自我影响力的矛盾转化

大学生领导力既是大学生领导力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的矛盾运动过程,也是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外化为影响力的矛盾运动过程。

其一,大学生自我领导力的内在矛盾转化。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根据。大学生领导力的生成离不开大学生自身实际对领导力的深刻体悟。大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实现这一过程,即将社会所要求的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等观念意识客体主体化为自身的领导力意识。这种转化是大学生领导力客体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将接触到各种先锋模范客体进行主体化,认识到做好自己才能影响他人,其本身就是一个对大学生领导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大学生领导力进行内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进一步将这些思想观念、价值观点进行加工,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并且在自身已有的领导力基础上,将认识、领悟到的领导力与自己原有的领导力加以比较,进而进行充实、丰富与提高。总体而言,大学生对符合自己原来领导力的内容会予以同化、吸收,从而提升自己的领导力;而对不符合自己原有领导力的内容,则会在矛盾运动后,或吸收或排斥。除此之外,由于主客观因素限制,大学生对某一具体领导力的内化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历经多次才能完成。

其二,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向自我影响力的对象化转化。抽象的自我领导力源于现实,也在现实中转化为具体的言、行——自我影响力。在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身形成的能力与素质在日常实践服务活动中外化为对他人的影响。当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时,大学生会不由自主地运用相应的素质能力作出行为反应。在大学生领导力转化为自我影响力之前,领导力必须首先在大学生自身实现这一转变。有些人具备领导力,但没有相应的影响力,其重要原因就是无法将自身具有的相关领导力运用到为同学、社会服务之中,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因此,实现大学生自我领导力向自我影响力的对象化转化构成了大学生领导力生成的关键一环。

3 培育路径:大学生领导力的现实形塑

外因是大学生领导力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大学生领导力培育发展的根据。新征程中,大学生领导力的培育要坚持从“大学生的感性活动”出发,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追问本我,认知自我领导力;在教育塑人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领导力;在实践服务中成就他我,形成自我影响力,从而推动大学生在领导力“道、学、技”三层次结构方面持续发展。

3.1 在日常生活中追问本我,认知自我领导力

本我原指人的原始欲望,即人的本能,如赢得他人认可、建功立业等。而本文主要指认清自我。个人价值观和集体价值观的匹配、小我与大我的统一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正确清楚地认知自我。于大学生而言,要想提升自身领导力,首先应认清自我,从自身内部开始解构与重构。

一方面,要在自我认识、摸清自身潜能中认识本我,认知自我领导力。大学生自我的认知和潜能的发挥密切相关。学生更多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才更有可能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我们的教育一直盛行一种“听话”文化,从小听大人、听老师的话,虽然存在有其合理性,但长此以往,现实的人往往有很多真实需要被抹杀,自主性意识丧失,批判性精神匮乏。因此,摸清自身的潜能,找到自身的优势,对于提升自身领导力水平至关重要。人的潜能有时似一扇门,不去敲门,自己永远也看不到门内究竟有什么。学生时代的郭沫若先生,如若只看到自身数学成绩不俗,而不深究自身真正的潜力、遵循自己的内心,深耕文学土壤,就无法成为文学大家。郭沫若先生如此,大学生亦如此。因此,大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必须首先追问自我,通过自我认识、他人明辨,不断完善自己、探索自己进而更好地变革自身,从而成为一个具有领导力的人,引领时代,做时代先锋、同学的楷模。

另一方面,要在反思中认清本我,认知自我领导力。老子曾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7]能够了解他人长短的人是聪明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是因为有力量;能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战胜自己、认清自己,提升自己的领导力离不开对自我的反思。青年大学生正处于思想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行将踏入社会而未正式步入社会的人生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特别是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而陷入自我迷失或是群体性迷失之中。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更愿意做生活的观察者,认真审视每个从生命中路过的人和每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有利于其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大学生要想提升自我领导力,就是要具有这种反思能力,反思自己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思考“自我”中(即人也知,我也知的我;人知,我不知的我;人不知,我知的我;人不知,我也不知的我),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在追求自我自然影响力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3.2 在教育塑人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领导力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在完善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提升大学生领导力方面具有正面作用。完善大学生自身能力与素质,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其一,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首先注重大学生领导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价值观是领导者的思想灵魂,真正影响人一生的东西从来不是所谓的“考试重点”,而是有思想性的教育。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未来领导者的思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素质教育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知识教育——领导学的知识传授,但更重要的是对未来领导者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训练,如前瞻性、批判性、创新性、系统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领导者基本能力的培养要求。当然,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还应重视对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未来世界和生存环境快速变化的适应能力、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的训练。这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教育的拓展,而且还是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的一种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大学教育所缺少或薄弱的环节,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为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形成社会就业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其二,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重视以正确的方向进行引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家庭的领导力、学校的领导力、同辈群体的领导力、社会领导力等各方面的教育。家庭、同辈群体的领导力教育对大学生个人的影响深刻且持久,但带有“社区性”;真正具有广泛性、正面引导性的领导力教育是学校的领导力教育。教育者根据学生与社会发展的方向,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与自身发展需要的相关能力、素质,有利于克服大学生懈怠、躺平等网络亚文化现象的发生。同时,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提升领导力。周恩来总理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首先是基于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然后才努力地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从而去引领社会、影响世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下,大学生会自发地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萌生一种深藏于内心深处提升自己、表现自己的愿景从而提升自身能力。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对大学生领导力形成发展的影响愈发明显。因此,应高度重视其在大学生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必须以正确的导向引领大学生,发挥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导航功能。

其三,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合力,相互配合,推动大学生领导力的发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知识教育,更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养成教育。尽管大学生缺乏正式的领导岗位及其相应的领导实践,但我们可以结合大学生的学校生活、暑期社会实践,结合他们的专业学习进行领导力合力教育;同时也可以设计创造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开展领导力教育,如教学实践、社区服务实践、社团活动实践等,让大学生在领导力教育下体验领导活动的内涵与方法,在实践教育中提升领导力。

3.3 在实践服务中成就他我,形成自我影响力

在实践服务中成就他我,既是大学生自我自然影响力形成的重要方法,也是大学生领导力由内向外转化的关键。大学生领导力的提升,自身具备良好的能力与素质只是基础,发挥自身才能去服务、帮助他人是其目标与追求。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小我的幸福永远不会满足,只有大我的幸福才值得为之奋斗终生。为什么部分大学生有领导力,但最终没有成为某个社团或者班级的引领者?缺乏“以智上求,以悲下化,不为自己,但愿众生”的大众情怀;缺乏用自己能力积极服务、帮助他人是其重要原因。大学生自我影响力不仅仅只是一种领导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大学生强制影响力,即大学生借用职务之便,以外力形式产生的影响力,更多的应当是我们所追求的持久影响力——“自然影响力”,即基于自身的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等,在服务、帮助他人中所形成的影响力。这就是严以律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树立自身形象,使他人心悦诚服接受的影响力。在服务中成就他我,意味着责任意识、意味着人缘、意味着发展的机会、意味着影响力的扩大、意味着领导能力的养成。如果大学生不把自身的能力与才华运用于为同学、老师、社会乃至国家的服务中去,即使再有才华,能力也施展不了,影响力也无法扩大,进而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也必然受阻。因此,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服务、帮助他人基础之上,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形成自我自然影响力,这才是升华大学生领导力的关键。

当然,不可否认,大学生领导力培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其最终目的是培育出民族英雄、国家先锋。但是,如果仅仅把领导力的培育看作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培养管理者、领导者,则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理解就是狭隘的。领导是一个过程,领导力是一种能力。大学生领导力并不是少数领导者才有的能力,而是大多数学生都有的能力。按大学生领导力概念的“能力说”“影响力说”而言,大学生领导力存在领导力大与小的问题;就大学生领导力概念的“过程说”“能力与素质综合说”而言,大学生领导力会存在大学生领导力潜力挖掘快与慢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学生领导力不是少数大学生干部的独有,而是每个大学生的共有。展望未来,立足于大学生本身研究大学生领导力,形成中国本土化的领导力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众多研究者都能不畏前途艰辛坎坷,心无旁骛地深耕于大学生领导力理论中国化的肥田沃土,为建构中国自己自主的大学生领导力理论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猜你喜欢
领导力影响力素质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天才影响力
领导力愿望清单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论新态势下领导力的开发与运用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
传媒不可估量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