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研究

2024-04-14 02:11李宇博井子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融合建筑

李宇博 井子昊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进而对居住环境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个性化成为建筑设计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此背景下,对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从地域文化的相关内涵切入,阐述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梳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原则,探讨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路径,以期推动我国建筑设计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地域文化;建筑设计;传承创新

我国地域广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一大表现形式,在助推文化传承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中,能为建筑设计带来丰富的设计素材,并使其设计理念得到极大优化,进而使建筑设计形式趋向多元化。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繁荣、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建筑设计发生了极大转变。而且,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以及公众审美趣味的不断转变,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越来越疏远,建筑设计形式表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对此,有必要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进行融合,设计出兼具文化内涵和时代特色的建筑,助推建筑设计行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地域文化相关概述

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学界尚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认同相对广泛的观点是,将地域文化基于广义、狭义视角进行界定。基于狭义视角,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先秦时期中华大地各区域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基于广义视角,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中华大地各区域物质、精神财富的统称,同时在时间层面指的是古往今来积累沉淀的各种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地域文化主要指的是在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长期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形成的,表现出鲜明历史文化特色、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文化形式,同时涉及传统文化、人文风俗、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1]。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地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转变。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地域文化具有特异性。鉴于不同地域之间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性,各地孕育出了各不相同的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三晋文化等。这些绚丽多姿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不同地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宝贵资源。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的一大载体,与地域文化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和一些抽象的文化相比,建筑是有形的、实体性的,其建筑技术、建筑工艺等都属于一种精神元素。在建筑设计中,不论是建筑物的整体风格,还是其外观形态,都会受到地域文化或多或少的影响,设计人员也会有意或无意地将各种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自身的建筑设计中。

二、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

(一)自然环境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

千百年来,建筑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一直与当地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适应各种自然环境,人们设计出了各式各样的建筑形态,因此,人们对建筑的设计与地域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紧密联系。这里的自然环境包含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建筑材料等多个方面。其中,在地形地貌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建筑设计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因此,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建筑均从固有的自然地貌出发开展设计,如以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为主景的各种古典园林建筑设计。不管是以建筑为导向,还是以地形地貌为导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均应基于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对地形地貌特征的合理应用。在气候特征方面,气候与地域文化的形成密不可分,具体到建筑设计中,光照、湿度、温度等的不同,造就了不同地区各不相同的建筑风格、形态[2]。在建筑材料方面,混凝土作为如今在建筑行业应用十分普遍的一种建筑材料,除了可保障建筑的功能性外,还可实现对建筑造价的有效控制。而基于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视角,提倡的是结合地域性原材料及工艺技术开展设计,以此赋予建筑设计作品鲜明的地域特色。

(二)人为因素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

社会、历史以及文化环境都与建筑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这些都与建筑设计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并且建筑设计有着显著的社会性特征。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建筑与自然之间要构建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其次,我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不断与建筑设计进行融合,对各时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再次,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其除了与社会、历史密切相关外,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随着时代不断更迭,在某种意义上,延续至今的各种文化环境与各个时代互有关联。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既需要构建传统与现代文化环境之间的融洽关系,还要建立本土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如此一来,才能让现代建筑切实扮演好文化连接纽带的角色,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原则

(一)以人為本,因地制宜

设计人员在进行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时,可借助建筑外观设计展现地域文化。在设计实践中,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建筑设计,展现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赋予建筑设计以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设计人员应当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等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内容展开综合考量。此外,设计人员在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相融合时,还应当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设计实践中,除了要追求展现个人的设计风格外,还应提高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度,并基于对地域文化特征的深入探究,打造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实体,切实展现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

(二)传递人文精神,展现民族文化

地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形成的,也是影响建筑发展进程的一种重要力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不仅为设计人员寻求建筑设计地域化、民族化提供了重要指引,还是展现建筑设计地域性、民族性的一大前提[3]。基于此,设计人员应当提高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度,肩负起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使命,明确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推进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地域特色等与现代设计的充分融合,进而实现对人文精神的传递,充分展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传承与创新齐头并进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联系,唯有积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不断寻求创新,方可实现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彼此的有效融合。鉴于此,建筑设计应注重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土壤,深挖地域文化蕴含的深层内涵,赋予地域文化以现代力量,实现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充分融合,让建筑设计作品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建筑设计可基于对地域性建筑形式的总结、变体、重构等方式,实现形式层面的现代化转变,以此构建建筑设计特有的风格。特别是随着如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为打造特色城市,设计人员应当结合城市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特征,致力于树立自身特有的城市形象。将城市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进行充分融合,除了可形成一些特有风格外,还能展现一种推进地域特色创新发展的思路和理念,助推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

四、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路径

(一)构建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关系

地域文化的形成受到自然环境很大程度的影响。为契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人们建造了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形态。换言之,透过一些地区的建筑风格,往往可直观感受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鉴于此,为推进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有机融合,设计人员应当有意识地对地方的气候、地质、水文等自然环境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继而设计出与地域文化特征相契合的建筑设计作品。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可引入颇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材料,如一些当地特有的木材,可促进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充分融合,提升建筑的生态性、宜居性。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可引入各种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符号,以展现自然环境对地方建筑风格的影响[4]。尤其在一些旅游景区或民风民俗淳朴的地区,这一设计手段成为助推地方民俗文化传承弘扬的一条重要路径。以江南古典园林建筑为例,其整体设计精巧,讲究在切实关照自然环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继承地域文化的相关特色。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其窗结构设计被称为园林之“眼”,设计人员通过各种造型、结构、风格与窗棂的整合,切实地将地方地域文化特色符号融入其中,不仅构建了内外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还助推了当地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二)合理利用地域材料

为更好地推进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合理利用地域材料至关重要。如今,现代建筑广泛应用混凝土、沥青、砂浆等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对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当充分引入地域材料开展建筑设计,让人们通过建筑作品就能充分领略其中蕴含的地域文化内涵。比如,对地域材料色彩效果进行合理配置,提升建筑整体表现力。在自然光照下,大多数色彩可呈现出别样的视觉效果,像红色、黄色光线能够让材料给人以温暖的视觉体验。色彩一般可分成环境色、固有色,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应结合材料具体应用环境,依据建筑风格,确立建筑整体色彩主题,合理配置各种色彩,进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5]。一方面,设计人员应充分把握材料的肌理表现,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托材料契合地域文化表达需求;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应遵循生态持续化原则,充分掌握地域材料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地展现材料的循环利用价值。例如,竹子是一种高度可持续的材料,一些地区可发挥自身优势,将竹子用作建筑材料。这样不仅可展现建筑的独特性、文化性,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可实现建筑的经济性,降低建筑建设成本。

(三)通过建筑设计展现地域文化深层精神内涵

地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倾向于将其融入建筑设计中。而为切实推进二者的有机融合,不应将它们局限于表层上的结合,设计人员要能够提炼地域文化蕴含的深层精神内涵,并将其引入自身的设计实践中。基于表象视角,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基础性能的发展,为人們带来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6]。基于精神文化体验视角,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可使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得到充分展现。鉴于此,设计人员应当充分把握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深层内涵,除了将各种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直接融入建筑设计中,还应当借助隐喻、意境营造等方式,结合建筑材料、肌理表现等,使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进而更好地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五、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建筑设计发生了极大转变,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当代建筑设计不断朝个性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处于一定的缺失状态。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人员应当认识到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融合的重要性。二者的有机融合不仅可推动建筑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还可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而且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遵循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外,还应当合理利用建筑风格、形式,展现不同的文化形态,继而构建健全的建筑文化体系,打造出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建筑,积极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建筑设计中融入地域性文化的实践探索[J].建筑结构,2021(1):144.

[2]范程程,宋泽华,周博文.地域文化符号在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聚焦”徽州建筑文化展馆空间设计为例[J].大众文艺,2020(11):61-62.

[3]张一宏.传统文化元素、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设计与规划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6):85-86.

[4]王玮,林琳,林宇宏.地域文化视域下旧工业建筑空间环境的更新设计研究:以沈阳铁西1905文创园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41-547.

[5]何智荣.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结合应用[J].房地产世界,2021(20):66-68.

[6]姚涵文,卢亚妮,付延新.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研究与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1(23):98-99.

作者简介:

李宇博,硕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可再生能源与建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井子昊,硕士,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融合建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融合》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