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居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2024-04-14 02:11闫睿婧李雨航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民居乡村振兴

闫睿婧 李雨航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区除了要关注当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工作外,还必须重视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民居作为一种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有效凝结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文环境、生产工艺以及审美情趣风格等信息。为了实现我国优秀民居文化的传承发扬目标,就必须主动加强民居保护修缮工作。通过对民居的保护利用展开分析与探讨,旨在提出民居保护与更新发展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民居;保护更新

民居作为我国各地居民对先辈创造出来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的延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能够充分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以及不同地区的人文习俗、科技艺术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为了能够让这些具有特色的民居文化得以传承发扬,就必须加强对民居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及时采取有效的优化改造和修复建设措施,在保留民居建筑特色的同时,又使其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居住者的日常使用需求。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居的保护利用实践要求

(一)构建完善的民居保护利用工作体系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地区、各民族的审美观念、人文习俗、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各族人民所生活居住的房屋样式与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并促使我国传统民居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1]。民居是我国传统文明与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护地方文化个性和特色的物质基础。为了能够保障民居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就必须科学构建出完善的民居保护利用工作体系。然而目前大部分遗存下来的民居建筑或者传统村落并未得到科学完善的保护,那些年代失修的民居建筑已经无法满足当地居民日常居住生活的需求,容易被人为地进行私自改造或者推翻再建,这样无疑会破坏特色民居建筑的原貌,导致部分民居文化消失。对此,各地区相关部门必须安排专业人员对传统民居进行保护管理,同时做好原民居使用者的安置工作。对于年代已久的传统特色民居建筑,如果要对其进行改造保护工作,就必须在民居原有特色元素和风格基础上进行施工,以此保证建筑风格的统一。

(二)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民居建筑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國遗留下来了大量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民居建筑,对于这些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工作,需要秉持科学有效、保护建筑原貌的基本原则,将其打造成案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心,使其能够保持原有特色形态,向社会民众展现出当地独特的文化,让受众能够深入了解我国多样化的地域民俗文化。以巩义康百万庄园开发保护为例,其作为我国三大庄园之一,始建于明朝中叶,明末清初初具规模,是17至18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整体修建面积超过了6万平方米,如今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康百万”是明清以来对康应魁家族的统称,因慈禧太后的封赐而名扬天下。该家族的富裕生活延续了十二代,出现了大量经营有道的人才,因而建成了这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谨慎、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于一体的大型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对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通过将传统大型民居建筑打造成具有文化旅游资源的活动中心,不仅能够让年代已久的传统民居在新时代社会获得生存发展空间,还可以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地方习俗,让海内外游客能够领略到我国独特艺术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居保护更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民居保护更新的现代建筑材料使用不当

在我国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当地居民缺乏良好的民居整体风貌保护意识,因此他们在更新修建民居建筑时,会随意大量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以此来减少更多施工建设时间和综合成本。以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为例,当地石窑聚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文化,当地居民所采用的营建方式是根据全域内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靠坡村落的石窑层层叠叠,隐于自然,与环境融为一体。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旅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市场及游客对当地特色民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修缮或扩建传统民居建筑。他们在更新修建中,将大量混凝土、石砖作为核心建筑材料,打造成外立面为窑洞造型的砖墙或者混凝土盖板的单层建筑,虽然这样的房屋建筑更加适合人们居住使用,并且整体施工建设效率很快,但是会失去传统窑洞民居建筑应有的物理特性和文化特色,从而造成当地民居整体风貌变得混乱,不利于我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3]。对此,当地相关部门需要及时采取相关指导措施,主动加强对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工作的指导,避免当地石窑聚落的原有风貌遭到破坏。

(二)民居保护更新缺少完善的监管机制和足够的资金支持

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更新管理工作上,需要得到完善监管机制的支持,督促相关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操作,避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建筑遭到破坏。当前我国的民居建筑保护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缺乏有力约束和监督的。有些法律条文中有涉及对古民居建筑的保护,但是并未制定相关的细则,缺乏执行力度。此外,有关部门缺乏对民居保护更新的监督工作,部分城市在规划审批过程中,并没有过多考虑到保护这些民居建筑的重要价值,而是以牺牲这些传统民居建筑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的建设发展。民居建筑保护更新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任务,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对于建设资金方面还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投资民居建筑修建维护,获取收益是比较慢的。因而,有些地区在民居建筑保护更新工作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也没有专门安排优秀的人才全权负责监督管理。这样一来,就会影响到民居建筑的保护更新质量,致使我国具有一定文化研究价值的传统民居遭到破坏。

(三)民居建筑保护更新技术落后

在传统乡村民居保护更新工作中,人们更多是采用手工技术进行修缮还原。农村当地居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很难熟练运用现代科技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古民居建筑的修建保护工作,从而导致我国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民居建筑更新发展进程缓慢,或者是对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特征的保护和修复不足,无法顺利开展民居文化事业保护工作。再加上现代城镇化建设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外地城市,很多民居建筑都处于一种闲置荒废的状态,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全权负责管理,更多是一些老一辈的手艺人在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和管理。比如传统石窑民居建筑,其建造技术是时代工匠的艺术结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的石窑建造手艺人变得越来越少,建造技术传承面临着严峻考验。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改进措施

(一)根据当地实际,科学搭配使用新旧材料

在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工作中,一些农村居民由于自身文化素质水平偏低,不具备良好的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意识,因而他们在修建民居建筑时会盲目选用现代建筑材料,以此来顺应自己的审美观念,并降低建筑建造成本。然而将大量现代建筑材料随意应用在传统石窑、木屋等民居建筑的修缮和新建工作中,容易破坏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特色,同时让民居建筑群落的原始风貌和形态遭到破坏[4]。因此,当地有关部门要提高对传统民居修缮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先进的民居建筑保护管理工作理念,科学指导当地居民进行传统民居建筑的修缮和新建工作,让民居建筑更加符合当地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以老牛湾村石窑民居修缮和新建工作为例,当地多岩石,黄土层偏薄,不适宜建造土窑洞,因此就形成了大量的石砌窑洞建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当地开始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的建设投入力度,创新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规划布置景观绿化,村民也开始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修缮扩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民居风貌特色,让广大海内外游客感受到当地独特民居文化的魅力,就必须科学搭配使用民居修建新旧材料。在窑洞民居建筑的主体结构设计施工上,需要优先采用当地盛产的石材,精心挑选那些大小均匀、形状方正的石材砌筑窑面,并配以水泥砂浆勾缝。在石窑民居建筑的外立面修建工作上,需要尽量展现出当地的石窑建筑特色。在石窑内部修建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采用水泥砂浆抹平石窑内墙,而外层可以通过刷乳胶漆来确保整个墙面的平整干净,为居住者创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对于石窑建筑中传统木制门窗的更新,不能直接将其拆除换成崭新的铝合金窗,而是要通过修复手段,保留传统石窑民居建筑的面貌特色。而对于新建的窑洞,可以合理安装铝合金窗或者塑钢窗。

(二)完善相关政策,加大民居保护更新资金投入

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要想提升文化软实力,讓更多海内外游客领略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就必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工作。民居作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文习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各地必须高度重视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更新工作,要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与民众反馈意见,及时制定相关方案与政策,并积极落实,加强对当地民居的修缮保护工作,制止违法拆除与修建,避免破坏传统民居的整体风貌[5]。

各地区相关机构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规范操作,加大对民居保护更新的监督管理力度,杜绝各类违法拆建的情况。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更新,可以选择从文化事业建设角度出发,利用其文化特性创造出更多额外的经济效益,带动更多人参与民居建筑修建保护工作中。

此外,民居建筑的保护更新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前期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各地区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邀请社会优秀企业围绕传统民居群落打造旅游项目,或电影拍摄场地等。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当地解决民居保护更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实现特色民居文化的传承保护,还可以有效创造出更多稳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助力当地经济建设。

(三)革新民居建筑保护修缮技术

在传统民居建筑保护更新过程中,有关部门在保证乡村传统文化整体性的基础上,要合理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进行乡村民居建筑的修缮,并主动组织村民学习掌握这些民居建筑修建更新技术。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民居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大程度还原民居的风采风貌,还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传统材料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为农村居民创建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比如在民居建筑保护更新中,以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改变农村集中使用柴火的情况,并大幅提升新民居建筑的隔热与保温性能,成功打造一个绿色环保、科学节能的新型乡村民居示范区,为广大农村居民带来更多利好。值得注意的是,当地居民在使用新技术进行民居保护更新时,还需结合当地地质特征、人文历史以及生态环境等条件,科学合理地选用现代建造技术和设备。这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意义。比如,在华北地区窑洞建筑的保护更新过程中,当地居民可以在窑洞起拱阶段就规范使用现代支模技术,以此来替代传统立木柱及大梁等烦琐的支模方式,有效提升特色窑洞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效率,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资源。

四、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各地相关部门除了要关注到农村地区的产业建设发展,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经济收入外,还必须加强对当地特色民居建筑的保护更新工作,避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随意拆建古民居,对周围生态环境和传统民居建筑风貌造成严重破坏。基层部门必须根据上级相关政策,积极做好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工作,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价值开发力度,督促广大农村居民合理运用现代技术与材料对民居建筑进行修缮保护,确保在保留民居建筑特色风貌的基础上,为其带来更多完善的功能,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管勃勃,苏晓明,李旭龙.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石窑民居可持续更新策略研究:以老牛湾村为例[J].城市建筑空间,2023(1):93-94.

[2]常艳楠.浅谈徐州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J].工业设计,2022(12):118-120.

[3]王兵.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以尧头村为例[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19):111-113.

[4]刘鹏.新农村建设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以驻马店泌阳县民居为例[J].居舍,2022(24):30-33.

[5]马骁验.浅谈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J].学园,2022(6):90-92.

作者简介:

闫睿婧,硕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工业遗产保护、历史街区更新。

李雨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民居乡村振兴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摄影
民居智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民居人物
奇趣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