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新商科高技能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2024-04-14 12:06韩明珠蓝少鸥
江苏商论 2024年3期
关键词:高技能职教产教

韩明珠,蓝少鸥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近年中国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的现状。 但由于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导致高技能人才不够用和不适用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随着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的创新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校企共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势在必行。产教融合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同时,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也要求产教融合。 职业院校要想着力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高技能人才是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主体,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人力和技能支撑, 但目前高技能人才培养在专业设置、培养机制、社会认可度和质量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一是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不匹配。 新技术革命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催生大量的新岗位、 新需求,但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动态调整远远落后于区域经济产业变化。 二是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不匹配。 一方面是部分技能人才供给过剩,如浙江省高职类财会毕业生已远超社会需求;另一方面是部分技能人才的大量短缺, 无法支撑区域产业需求。据测算,2025年农产品年网络零售额将超过1800亿元,农产品上行电商人才缺口为78.75万人;又据测算,2025年浙江省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为32.57万人,而2021年高职院校毕业人数才13.4417人。 三是技能人才水平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匹配。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产业对技能人才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乏力,培养方案过时,校企合作不深,缺少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成长环境,技能人才水平不足以支撑区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缺乏成熟的产教融合运行模式

一是合作关系不紧密,缺乏牢固、黏合性高的组织平台作为合作阵地。 二是“权责利效”不对等,缺乏基于“契约”约束的利益均衡保障机制。 三是合作运行效度低, 缺乏高效的运行约束与保障机制。四是合作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前瞻性的系统化整体发展规划。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时,产业界和企业界的参与、指导力度不够。 虽然2019年浙江省首批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有107家,2021年又有112家单位纳入浙江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名单,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难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互动往往徒有形式。 企业考虑到投入产出问题,在不能从中获得优惠,且无政策制度约束和相关部门监控调节的情况下,不愿联合培养技能人才,成熟、可推广应用的产教融合模式极为缺乏。

(三)社会对技能人才认可度较低

一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不完善。 浙江省有高职专科48所,本科职教只有2所,招生规模太小,学生成长成才上升渠道不畅通等,成为阻碍职教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 尽管教育战线坚守职普比要大体相当,浙江省还遴选了17所高职与14所本科院校联合开展43个普高专升本试点,拓宽技能人才上升通道,但社会对技能人才依然存在偏见。 二是学生和家长对职教的认可度低, 只要能选择普通教育,就不愿选择职业教育。 根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从2020年到2025年高技能人才要从321.8万人增加到400万人, 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三是用人单位认可度底。 部分企业招聘时以本科学历为门槛,拒收职教毕业生。 四是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资金投入差距不断拉大也是重要原因。 五是缺乏科学有效的产教融合评价机制。 因受重知轻技、重普高轻职教等传统观念影响,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建议

(一)完善专业布局动态预警机制,为区域经济赋能

一是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引领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 立足区域,从“技术-产业-就业-教育”的结构顺序来分析产教融合供需情况, 使专业规模与区域经济需求相匹配。二是变革产教融合的实践机制。在传统的“政企校”三螺旋结构之上,构建“教育-市场-政府-中介组织”的协同治理格局,并建立省级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形成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制度,每3年发布行业市场人才需求预测报告,促进校企需求精准对接。三是建立区域性的产业研究院, 在产业经济和学校办学之间搭建信息沟通和利益共享的平台, 及时指导职教改革,提升校企双方的内生动力。四是加大职业教育服务小微企业的力度, 浙江省小微企业占90%以上,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中向小微企业适当倾斜, 鼓励职业院校与小微企业深度合作,提高技能人才服务小微企业的水平。

(二)完善产教融合灵活运行模式,为产业发展赋能

第一,构建产教融合运行平台。 政府牵头,由教育部门、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共同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宏观决策、校企合作规划等事务;搭建强有力的科技研发平台。 第二,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办学。 建立省级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平台,并建立相应制度,如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每年不少于1个月, 鼓励企业设立产教融合奖学金,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第三,提高职业教育对产业的服务质量,开展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的征集、推广与应用。 第四,健全激励机制,学校可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相应报酬并按规定自行分配,鼓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开展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建设,对深度参与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予以表彰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县级以上财政、教育部门在分配安排职业院校生均经常性拨款以及相关专项经费时,涉及办学绩效因素的,要把实习管理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三)完善技能人才发展环境,为技能发展赋能

一是加大向高技能人才倾斜的政策力度。 参照本科院校加大对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提升技能人才在招聘、落户、职称评审等方面的待遇水平,如在公开招聘中对职业技能等级有要求的岗位,通过适当降低学历要求等方法,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 二是构建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环境。 特别是政府部门要加强重视, 省市领导要多关注职教,如开展各地市主要领导实地走访职业院校专项行动,新闻媒体和职业教育有关方面应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公益宣传,弘扬工匠精神,让“崇尚一技之长”的理念切实成为社会风尚和自觉行动。 三是构筑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展示平台。 多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展示技能的平台,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并为获得相应荣誉的高技能人次提供与科技人才相匹配的激励。

(四)完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为人才质量赋能

一是要明确产教融合监督考核的基本原则,在设计监督考核方案时应全面兼顾各方主体的利益,确保它们在评价体系中的共存共融。 二是构建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对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进行监督,约束双方的行为,促进规范发展,为高质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创造有利环境,同时对校企协同育人的成果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优化方法,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是完善主体多元化与方法多元化的监督考核办法, 完善政府、企业、行业、社会和第三方等多元评价主体,突出社会和第三方评价的作用,根据不同考核对象与内容,采用过程评价、增值评价、调研访谈、数据分析等多种评价方法,结合主体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第三方评价等多个维度,保障产教融合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与公正性。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新商科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在“双高计划”建设中,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人才培养主线,搭建了“职教集团”和“校政区域联盟”两个平台,构筑了“校企合作学院、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创业基地”三大支撑体系,优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积极打造“重要窗口”新商科职教风景。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建设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与产业对接,创新产教融合模式,不断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形成校企跨界融合与专业规划建设互动机制,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提升职教资源匹配效益。 通过推进产业学院,构建校企研发团队、组织科技攻关等方式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1.拓展合作学院平台,保障职业人才需求。 一是拓展校企合作学院, 建设以校企专业共建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学院,是实现校企跨界融合的主渠道。二是明确校企管理职权,开展混合所有制、股份制办学改革试点。 三是精准培育职业人才,调整电子商务、餐饮烹饪、旅游服务等相关专业及培养目标,助力浙江省信息产业、旅游产业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发展需要。

2.打造校内产学基地,增强服务经济能力。一是提升校内产学基地, 拓展紧密型校企合作项目,着力引进电子商务专业群及相关专业方向的企业项目,鼓励创办大师工作室。 二是打造烹饪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教学资源库作用,为全国师生提供教学资源,承办技能大赛,并积极参与杭州亚运会,创建烹饪旅游浙商院品牌。 三是校企职场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报、“浙商企业家大讲堂” 等宣传阵地,传承浙商企业文化,弘扬浙商创业精神。

3.运营社会组织平台,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提升学校各专业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引进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建设试点项目,通过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服务活动,在行业中发出更具权威的专家声音。 一是构建商业经济研究平台,整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职业教育分会、浙江省商业经济学会、浙江省商业教育研究会等社会组织平台资源。 二是整合商业流通企业资源,发挥学校在中国长三角跨境电商职教集团、浙江省商贸业联合会等组织中的作用,对接浙江交投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单位等相关资源,整合并配置到职业教育中,提升学校教育品位,创建商业教育品牌。 三是整合行业协会职教资源,对接浙江省形象设计协会等行业协会资源, 打通管理专家、行业技师、实践基地教育资源,同时利用“一带一路”倡议政策资源和中国华侨中际文化交流基地等资源,积极开拓海外教育市场。

(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激活示范性职教集团功能

在国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基础上, 浙商职院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在省交投集团的领导和支持下,发挥职教集团推进政企行校多方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纽带作用。

1.扩大校政合作联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校地战略联盟,借助政府强化服务。 借助各级政府部门的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商业流通领域“区域联盟”体系,实现产业与专业的无缝衔接并深度融合。借助企业职教资源,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在社会培训、 技术服务等方面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统筹集团成员院校的专业布局、人才培养结构等,使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紧密对接,提高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度。 构建科技研究团队,推广商业应用价值。 积极推进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工作,加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合作型应用技术科研机构与科研团队建设,提高集团成员院校的教科研水平。

2.产教对接校企融合,跨界协同创建品牌。组建混合制的学院,探索多元主体办学。 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投资参股,实施职教产权主体多元化,建立校企合作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 依托研究机构组织,整合社会组织资源。 充分发挥省级商经学会平台、学校研究机构作用,承担商业流通技术应用开展课题,提升科技转化水平和经济效益。 紧扣浙商文化底蕴,开展校企文化合作。 以新时代浙商精神特征为引领,做好企业文化、校园文化、浙商文化等项目的合作与传承工作。

3.构建职教专业体系,培育技术技能人才。 工作职责对接课堂,企业岗位融入教学。推动集团成员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布局、课程体系、教育教学过程等方面的有机衔接, 集团成员院校共享精品课程资源。 对接区域特色产业,专业建设对接产业。 建立集团成员院校专业建设共商与协调机制, 依托成员院校建立共享性教学实训基地, 促进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紧密衔接。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实施跨界人才共育。 结合行业企业紧缺人才需求,实施现代学徒制、委托培养、订单培养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为集团内成员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服务。

(三)定制行企人才需求,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度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方案。建立现代学徒制管理制度,着力落实校企协同育人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创新、评价机制的改革等工作。 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完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 完善现代学徒制跟踪管理制度,推进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管理机制。

2. 增强产业发展适应性, 提升专业服务地方能力。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能大师共同设计研制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协商确定教学进程,共同制定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岗位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导师标准、质量监控标准等,以面向产业趋势新设专业和研发培养资源。 同时,强化双导师制队伍建设,形成互聘共用管理机制,建立横向课题研究、专业建设、员工及师资培训等组合式激励制度。

猜你喜欢
高技能职教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