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改造施工技术

2024-04-16 16:36易秉林王富伟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6期
关键词:胶液粘贴碳纤维

易秉林,王富伟

(中交一公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南宁 530012)

1 引言

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巨大灾害,对建筑物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许多地区存在大量老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通常缺乏抗震设计和施工技术的要求,抗震性能较差。面对地震风险时,这些建筑物更容易受损,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研究建筑加固改造施工技术,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1]。

2 工程概况

昆明鼓楼大厦提升改造工程项目由云南省设计院于1995年设计完成,1998 年主体建盖完成。主楼建筑高度99.92 m,总建筑面积59 646.64 m2;地上29 层,建筑面积54 337.5 m2;地下1 层,建筑面积5 309.14 m2;上部6 层裙房(裙房屋面标高29.85 m)与主塔楼连为一体。结构体系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原有基础形式为柱下大直径人工挖孔灌注桩和机械钻孔灌注桩,主塔楼核心筒为大直径桩筏基础,6 层以上已按照酒店建筑功能完成砌筑工程。

3 抗震加固设计

本建筑设计抗震烈度为8 度,上部结构抗震等级为一级,地基基础处于正常状态,上部承重结构的稳定性良好,无倾斜、开裂等问题。本次加固设计进行全楼梁柱及核心区加固处理,建筑改造后的功能为大空间办公室,改造后结构刚度有所增加,减轻了上部结构荷载,降低了对现有地基承载力的要求,无须另行加固地基[2]。抗震加固措施如下。

1)因原结构楼板存在裂缝,需进行板裂缝修复,采用压力灌注裂缝专用胶进行施工。

2)因原结构板施工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存在结构板混凝土强度不够、板开裂、板厚不足、板筋保护层厚度不满足要求等情况,以粘贴高强度碳纤维布的方式加固板。

3)因原结构剪力墙施工部分标号不满足设计要求,经设计院复核后局部采用直接法粘钢板、粘角钢进行加固。

4 加固技术

4.1 裂缝修补

本工程基础筏板采用灌注裂缝专用胶的方式进行,分两次注浆。第1 次注入1/3 裂缝专用胶,目的是防止筏板注浆时过多裂缝专用胶通过裂缝流入地基,第1 次注浆凝固后方能进行第2 次注浆,直到完全封闭筏板裂缝为止。

4.1.1 裂缝处理

混凝土构件仅存在较小的裂缝时,先用钢丝刷清理裂缝表面,再向裂缝两侧2~3 cm 范围内擦拭工业酒精。混凝土构件的裂缝较深时,将裂缝开凿成“V”形槽,清理灰尘、松散层等杂物,沿裂缝钻孔灌浆,浆液固结后可封闭裂缝。

4.1.2 设置灌浆嘴

在裂缝端部、较宽部位以及交错部位安装灌浆嘴,缝宽为0.3~0.5 mm 时,安装间距控制在30~50 cm,具体可根据裂缝的走向、尺寸做适当的调整,可用封口胶将灌浆嘴粘贴至指定位置,或在封缝过程中同步粘贴灌浆嘴。同一条裂缝上,必须有进浆、排气或出浆口。注射筒底座的间距主要根据裂缝宽度而定,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注射筒底座设置的间距

4.1.3 封缝

封缝材料采用封口胶,用油灰刀沿着裂缝反复涂抹胶泥,直至宽度达到2~3 cm、厚度约为1~2 mm,且各部位具有均匀性为止。封缝需要全面,避免局部夹杂小气泡,否则将导致封缝不严密。

4.1.4 封缝检验

封缝1 h 后,组织试漏检验,判断裂缝的密封情况。试验时,沿裂缝涂刷肥皂水,吹入压缩空气进行检验,若发现局部漏气,则表明该部位缺乏严密性,需再次采取封缝措施,直至各部位均无漏气现象为止。

4.1.5 配制灌浆胶液

按特定的比例选取A、B 组分的原材料,拌制低黏度灌缝胶;检验胶液的质量,若无异常则需在指定时间内完成灌浆作业。胶液的适用期受温度的影响,以25 ℃为例,需在配制完成后的60 min 内使用完毕。

4.1.6 灌浆

灌浆前,用压缩空气吹净孔缝,使其保持干净、干燥的状态。灌浆方法有单孔灌浆和分区群孔灌浆两种,根据裂缝区域的大小进行选择。对于同一条裂缝的灌浆,从一端开始逐步推进至另一端,自下而上、由浅到深灌浆。在保证浆液可正常流动的前提下,以较低的压力进行充足时间的灌浆,灌浆压力通常取0.2 MPa。最后一个出浆口流出胶液后,稳压继续注浆10 min,而后结束灌浆,拆除管路,清理管路中的残留胶液。

4.1.7 胶液固化

胶液固化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且在不同环境温度时的固化时间存在差异。根据胶液特性,固化时环境温度≥5 ℃,对于25 ℃的环境温度,胶液的固化时间通常为1~2 d。

4.2 粘贴碳纤维

4.2.1 准备工作

测量放线,确定碳纤维的粘贴位置;在构件上弹出超过实际尺寸20 mm 的轮廓线,以便打磨;检查碳纤维片材、树脂等施工材料以及各类机具的质量,控制好数量,保证物资供应充足;若实际情况与设计图存在差异,如实反馈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法[3]。

4.2.2 基层处理

混凝土劣化层需用磨光机或砂轮机去除,待加固构件表面疏松、剥落等劣质混凝土也要被清理干净,用角磨机、砂纸等清理表层的浮浆、油污,用环氧砂浆修复表面。构件基面必须保持平整,若局部凸起,应将此部位抹平。在转角处粘贴碳纤维片时,粘贴部位有尖锐棱角的需要打磨成圆角,圆角最小内径r为20 mm。打磨完成后,清理干净表面,首先用脱脂棉丝擦混凝土粘贴面,再用脱脂棉蘸丙酮对表面擦拭2~3 遍,最后全面清理一次,处理后的表面应保持干净,加强防护,以免二次污染。

4.2.3 涂刷底层涂料

按比例选取主剂和固化剂,充分搅拌,形成底层涂料。每次搅拌量根据一次可用完为准进行控制,若有剩余应视为废料处理,不可再次使用。采用滚筒均匀涂刷底层涂料,养护时间不少于3 h,满足指触干燥的要求时可结束养护。底层涂料局部凸起时,用砂纸抹光,若打磨过深而导致部分底层涂料的厚度不足,需补充涂料至该部位与周边齐平。在环境条件适宜时才可涂刷底层涂料,如气温低于5 ℃、相对湿度高于85%时,不宜涂刷。底胶固化后,施工下一道工序。涂刷时间超过7 d时,用砂轮机清理原底胶,涂抹新料。

4.2.4 粘贴碳纤维布

按比例控制黏结树脂中主剂和固化剂的用量,将两种原材料拌制均匀,用滚刷涂抹,形成下涂层,而后及时粘贴碳纤维片,检查粘贴位置,确认位置准确无误后,用专用工具罗拉沿纤维方向进行多次滚压,通过外力作用挤出纤维片与黏结树脂间的气泡,使纤维片粘贴稳定,保持平整。

纤维布施工0.5 h 后,用滚刷涂刷黏结树脂,涂刷统一沿纤维方向进行,控制涂刷的范围,避免已粘贴的碳纤维片卷起。涂刷3~4 d 后,进行全面检查,判断是否存在空鼓,并根据空鼓尺寸和数量判断涂刷是否达标。若空鼓的直径>10 mm、<30 mm,每平方米的空鼓数量>10 个时视为不合格,<10 个视为合格;空鼓的直径在30 mm 以上时,无论数量如何,均不满足要求。对于空鼓检查不合格的情况,需进行修补。纤维布的搭接长度不少于100 mm,由于搭接部位偏薄弱,因此不可在主要受力区搭接。对于立面纤维布,自上而下有序粘贴到位。

4.2.5 养护

碳纤维布粘贴到位后,自然养护24 h,在此过程中应由专人加强管理,避免磕碰、刮伤等问题。树脂固化器的气温在5 ℃内时,采取升温和保温措施。碳纤维布的养护时间与平均气温有关,理论上具有养护时间随平均气温的升高而缩短的变化规律。例如,平均气温为10~20 ℃时,养护时间为7~14 d;平均气温高于20 ℃时,养护时间为7 d;平稳气温低于10 ℃时,养护时间需达到14 d,必要时可进一步延长养护时间。由专人负责碳纤维布的养护,加强防护,避免碳纤维布受损。为提升防护效果,结构施工后,设置水泥砂浆饰面。

4.3 粘贴钢板

钢板厚度为3 mm、4 mm、5 mm、6 mm、8 mm、10 mm、12 mm等,粘贴部位为各楼层的梁、板、柱、剪力墙及墙体开洞处,根据各部位选择合适厚度的钢板,搭配M10、M12、M16 等规格的锚固螺栓,起加固作用,保证粘贴到位的钢板具有稳定性。

4.3.1 钢板加工

根据图纸要求确定钢板的尺寸,选择质量达标的钢板原材料,加工出特定尺寸的钢板,再清理表面,调节平整,要求钢板在自由状态时与混凝土紧密贴合,最大缝隙量需<5 mm。

4.3.2 钢板黏结面及基面的处理

钢筋仅有轻微锈蚀时,先用电动钢丝刷除锈,再用棉丝蘸丙酮清理,最后打毛。钢板打毛统一沿着垂直于钢板受力的方向进行,工具采用角向磨光机,打毛时注重防油污、防潮,且需根据施工要求现用现打毛。

对于混凝土基面的处理,先清理表面的蜂窝、麻面、剥落、夹渣等劣化混凝土,用小铁锤和錾子剔除表层的浮浆层和抹灰层。基面局部混凝土有明显缺陷时,用高强聚合物砂浆将表面修复平整,必要时以灌缝或封闭的方法进行处理。

经过上述处理后,钢板黏结面和混凝土基面应坚实、干净、平整、干燥,为钢板的粘贴作业打好基础。

4.3.3 粘贴钢板

粘贴前,用丙酮清理钢板粘贴面和混凝土基面,按比例控制结构胶甲、乙组分,经过充分搅拌后,用刮板向基面和钢板粘贴面均匀涂胶。首先涂刮薄层,目的在于修整混凝土面,填充毛眼,再向钢板粘贴面和混凝土基面涂刮,以胶层的厚度≤5 mm 为宜控制涂刮量,涂刮后的胶不可流淌,两边略薄,中间略厚,确保粘贴钢板后胶体可保持饱满。

钢板粘贴工具包含活扳子、压板、垫片等,提前准备到位。由两组员工共同负责钢板的粘贴作业,向钢板上涂胶,再将其对准黏结面的指定位置,稳定粘贴到位,而后上紧固定支撑托,挤出多余的胶,胶层的厚度以2~3 mm 为宜。及时清理多余的胶,使边缘胶体保持平滑。

4.3.4 成品保护

钢板粘贴到位后,由专人加强管理和防护,确保24 h 内钢板无震动、移动等问题,可对钢板采取临时固定措施,防止钢板在固化期发生异常。固化3 d 后,钢板粘贴已进入稳定状态,可承受设计荷载。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结构可能由于强烈的地震灾害而缺乏稳定性,影响建筑的使用安全,需要在建筑工程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采取科学可行的技术策略,提高建筑的抗震水平。由于地震的发生具有突发性,难以有效预防,若能做好建筑工程的前期抗震设计和施工,可提升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经过本文的分析,提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方案,包括压力灌注粘贴、高强度碳纤维布、粘贴钢板等多道抗震防线,并就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进行分析,全面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所述技术对类似建筑工程有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胶液粘贴碳纤维
帖脸谱
《猫头鹰》小粘贴
一种碳纤维加固用浸渍胶的研究
水溶性聚合物胶液中自由水含量的测定
A ski trip to Japan
HP-RTM碳纤维复合材料中通道加强板研究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在飞机上的应用
What Would I Change It To
碳纤维增强PBT/ABS—g—MAH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
一种喇叭组装用涂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