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肠抗癌方对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疗效、免疫功能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2024-04-16 12:41尚东方杨秋敏范春香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甘露醇抗癌屏障

尚东方,杨秋敏 ,范春香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 河南商丘 476100

结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机制与遗传、社会环境、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关系密切[1],该病初期症状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由于患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导致该病早期诊断率较低,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发展至中晚期,增加了根治性手术的治疗难度,影响病情预后,严重影响患者寿命,早期有效的治疗可影响患者预后[2]。手术是目前治疗结肠癌的主要措施,术后结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早、中期患者,晚期患者手术疗效较差,且对机体免疫功能影响较大。但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导致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3]。中医认为,结肠癌病位在大肠,根本却在脾胃,术后体内肿瘤细胞未完全清除,可损及脾胃功能,进而影响气血津液的化生,继而耗伤阴血,故治疗应以补益脾气,滋阴生津、清热为主。益肠抗癌方是由党参、茯苓、枸杞等多种药材配伍组成,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清肠热的功效[4],应用于术后化疗患者的辅助治疗中,或可提升其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益肠抗癌方应用于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黏膜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1 入组标准

1.1 ①参照《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年版)》[5]诊断标准;②参照《中药诊断标准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6],拟定脾虚湿盛的证候。

1.2 纳入标准 患者知情并签定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伴有免疫系统障碍的患者;合并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疾病的患者。

2 一般资料

2020年12 月—2022年12月,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疗的82例结肠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观察组41例,其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44~78岁,平均(57.03±8.05)岁,病程5~32个月,平均(14.98±3.15)月;对照组41例,男27例,女14例;年龄45~79岁,平均(56.81±7.79)岁;病程7~35个月,平均(15.41±3.32)月。2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3.1 对照组 采用手术2周后进行化疗,具体方案为:第1天,奥沙利铂(四川汇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3061,规格20mL:100mg)180mg/m2/d,静脉输注2h;亚叶酸钙(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197,规格100mg)200mg/m2/d,静脉输注2h;第1、2天,氟尿嘧啶(辽宁新高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1024236,规格10mL:0.25g)600mg/m2/d,静脉输注,每2周为1个治疗周期,持续治疗4个周期。

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益肠抗癌方,方剂组成为:党参15g,茯苓15g,猪苓12g,炒白术12g,泽泻12g,砂仁9g,炙甘草6g。对于伴有心气虚的患者者,加五味子6g、麦冬、黄精各15g;对于伴有肾气虚的患者,加续断、山茱萸、杜仲各15g ;将以上药材加水煎煮,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持续治疗8周。

4 观察指标

4.1 免疫功能 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6mL,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检查方法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

4.2 肠黏膜屏障 于治疗前后分别采取2组患者静脉血5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及血浆内毒素含量;采集患者尿液,采用脉冲积分安培检测器测定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指数越高,表明肠黏膜屏障功能越弱。

4.3 临床疗效 治疗后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肿瘤病灶消失≥1个月,且体征和症状显著缓解为完全缓解;肿瘤病灶消失≥35%≥1个月,且体征和症状好转为部分缓解;肿瘤病灶<35%或<20%,且体征和症状无明显变化为病情稳定;出现新的病灶或原肿瘤病灶≥20%,且体征和症状加重为病情进展。

4.4 不良反应 治疗后对2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评估,包括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肝功能异常等。

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表示肠黏膜屏障、免疫功能等计量资料,数据采用t校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数据采用χ2校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治疗8周后,对照组患者IgA、IgG、IgM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446、6.1996、2.8518;P=0.0017、0.0000、0.0055),观察组IgA、IgG、IgM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522、7.2715、2.9364;P=0.0073、0.0000、0.0043),见表1。

表1 免疫功能比较(±s)

表1 免疫功能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例数IgA/g.L-1IgG/g.L-1IgM/g.L-1对照组治疗前411.35±0.346.18±0.950.65±0.21治疗后411.13±0.27*5.02±0.73*0.54±0.13*观察组治疗前411.33±0.296.21±0.930.63±0.19治疗后411.32±0.35△6.13±0.65△0.61±0.08△

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黏膜屏障比较

治疗8周后,对照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021、10.1242、P=0.0000、0.0000),观察组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内毒素水平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907、9.0554;P=0.0000、0.0000);观察组VEGF、TGF-β1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023、10.2194;P=0.0000、0.0000),见表2。

表2 肠黏膜屏障指标比较(±s)

表2 肠黏膜屏障指标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0.05。

组别例数内毒素/EU·ml-1尿乳果糖/甘露醇/%VEGF/ng·L-1TGF-β1/μg·L-1对照组治疗前410.11±0.010.17±0.03111.85±6.3127.42±4.73治疗后410.16±0.03*0.56±0.11*98.57±4.78*21.14±3.52*观察组治疗前410.11±0.010.16±0.02112.21±6.2527.36±4.68治疗后410.13±0.01*△0.22±0.04*△82.16±3.86*△14.05±2.71*△

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0例,病情稳定10例,病情进展5例;对照组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5例,病情稳定15例,病情进展9例;观察组总有效率63.41%较对照组41.46%高(t=4.8946,P=0.0269)。

4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8周后,观察组发生肝功能异常2例,周围神经病变2例,胃肠道反应3例,对照组发生肝功能异常5例,周围神经病变7例,胃肠道反应4例,观察组发生肝功能异常、周围神经病变及胃肠道反应例数较对照组低(t=3.9606,P=0.0466)。

讨论

结肠癌已成为目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目前主要以根治性手术治疗为主要措施,术后需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但由于化疗药物在清除癌细胞的同时可损害正常细胞,随着长时间使用,可引起胃肠道反应、肝功能损伤、周围神经疾病等不良反应[7]。中医将结肠癌归入“肠辟”等病的范畴,认为该病和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等因素相关,认为其病机在于脾气虚弱导致水谷运化失常,湿浊内生、痰凝毒聚,肠道受阻,日久结为肿块。手术后及化疗可耗伤正气,使气血亏虚,故治疗应健脾益气、利水化湿[8]。益肠抗癌方以茯苓为君药,可健脾、渗湿、利水,臣药猪苓利水渗湿,党参健脾、养血、生津,佐药炒白术燥湿利水、益气健脾,泽泻利水、渗湿、化浊,砂仁温脾化湿、理气止泻,使药炙甘草调和药性。以上诸药合用可共共奏健脾益肠、燥湿利水之功效[9]。

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术后长时间的化疗可引起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同时也是导致疾病复发的重要因素[10]。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8周后IgM、IgA、IgG水平较治疗前低,观察组IgM、IgA、IgG水平较治疗前高,提示益肠抗癌方能有效改善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化疗方案虽能有效清除肿瘤细胞,但不可避免的会对正常组织及免疫功能造成损害[11]。益肠抗癌方中猪苓具有利尿、抗肿瘤、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生津润肠的功效,可治疗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药理研究表明,猪苓中的麦角甾酮具有利尿作用,猪苓所含的多糖类物质具有提高免疫力及抗肿瘤的作用[12]。

肠黏膜屏障在微生物及内毒素侵入肠腔及肠外器官时具有重要的预防作用[13]。手术、化疗等可使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进而加重病情,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可反应肠黏膜屏障功能,在结肠癌患者术后及化疗后,可损害肠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性,进而导致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排除率增高[14]。研究表明,血管的生成可影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肿瘤组织中血管的形成受到VEGF的调控,因此,VEGF水平的变化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关系[15]。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治疗8周后,内毒素水平及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较治疗前降低,对照组TGF-β1及VEGF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提示益肠抗癌方能有效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对照组因长时间的化疗可引起肠黏膜屏障损伤,从而引起屏障通透性增加,进而导致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增高[16]。益肠抗癌方中炒白术具有抗突变、抗肿瘤、增强免疫力的作用[17]。泽泻可渗湿消肿,具有抗癌、利尿、抗炎的功效[18]。药理研究表明,泽泻醇B可抑制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进而抑制癌细胞的转移,同时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有益菌的增殖,加快肠黏膜屏障的恢复,降低肠黏膜通透性[19]。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观察组发生胃肠道反应、周围神经病变、肝功能异常例数较对照组减少,提示益肠抗癌方治疗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及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方中茯苓具有健脾宁心、利水渗湿的功效[20]。药理研究表明,茯苓醇提取液含有的三萜类物质具有止呕、镇吐的作用,可减少胃肠道反应的发生,茯苓多糖降低血清转氨酶活性,防止肝细胞坏死,加快肝脏自我修复的速度,从而降低肝功能异常的发生[21]。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联合益肠抗癌方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从免疫功能、肠黏膜屏障、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多方面干预效果对患者进行评估,发现联合益肠抗癌方可进一步提升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肠黏膜屏障,提升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但由于本研究治疗过程中长时间的化疗及中药治疗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不能严格完成治疗,后续应增加相关指标,为临床提供更完善的参考。

综上所述,针对结肠癌术后化疗患者,应用益肠抗癌方辅助治疗能明显促进肠黏膜屏障功能恢复,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猜你喜欢
甘露醇抗癌屏障
咬紧百日攻坚 筑牢安全屏障
Fuzheng Kang' ai decoction (扶正抗癌方) inhibits cell proliferation,migration and invasion by modulating mir-21-5p/human 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 in lung cancer cells
屏障修护TOP10
肢伤一方加减联合甘露醇治疗早期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观察
抗癌之窗快乐摄影
一道屏障
维护网络安全 筑牢网络强省屏障
三十年跑成抗癌明星
抗癌新闻
冬虫夏草甘露醇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