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歌唱课程中的发声训练方法探究

2024-04-17 12:40姜佳琦
艺术科技 2024年7期
关键词:练声声乐教学中学

摘要:目的: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声乐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面对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教师不仅要了解中学生歌唱的特征,掌握发声训练方法,还要预先设想训练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出具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声乐教学育人的根本目的。方法: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结合相关教学经验,分析中学生歌唱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对声乐演唱前的热身和发声环节进行研究并提出训练方法。根据学生课堂内外的表现,罗列声乐训练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结果:为提高歌唱课程的教学效率和质量,除了系统分析课程教材中各单元内容以外,分析中学生的歌唱特征、了解学生在表达过程中的状态也同等重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引导,带领学生平稳度过变声期,在确保用嗓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声乐课程。结论:综合分析中学生在歌唱课程中的表现,能够帮助中学生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养成自然、舒适的发声习惯。声乐课程前的热身训练及发声训练不仅能集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避免在歌唱中出现声音的损伤,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学;发声训练;声乐教学;练声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4)07-0-03

开展音乐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学生自身对歌唱产生兴趣,还需要教师运用科学、有效、系统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歌唱教学是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新课程标准中对歌唱教学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感受歌唱的趣味[1]。教师需要剖析中学生歌唱时的身心特征,不断学习,找到灵活有效的热身和发声训练方法,预先设想训练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提前拟定解决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 中学生歌唱特征分析

童声分为稚声期(6岁前)、童声期(6~12岁)、变声期(13~16岁)三个阶段,中学生在变声前期仍属于童声的范畴。童声期间,学生的身心都没有发展完全,展现出此年龄段一些固有的特征。部分学生在变声的初、中、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嗓音变化,教师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目的性、科学地开展系统化训练,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自然、科学地开发学生的音乐演唱能力。

1.1 中学生生理特征

中学期间,学生声带还未发育成熟,在宽度和厚度上都不比成年人。这一时期虽然声音尖锐,但不一定能演唱音域高的歌曲。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此时声带正稚嫩,可控制空间小,喉头也处于发育状态,歌唱状态不够稳定。到了青春期,喉头才开始显著发育。这期间孩子的声带一般在6~12毫米,口腔的腔体空间较窄,上颚和软腭抬举浮动能力差。因此,歌唱时间要控制在30分钟以内,平均每15分钟对身体进行放松调整,可以嘱咐学生喝水或者谈论一些有趣的话题[2]。此时学生的声区较高,经过系统训练后能够拥有明亮、清脆的音色,随着年龄增长和肺活量的增加,才逐步出现口腔、鼻腔、头腔、胸腔的共鸣。

1.2 中学生心理特征

性格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具有很大的影响,无论何种性格,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大部分活泼的学生表达能力稍强,要更加注意维护课堂纪律,可以适度增加技术性的教学内容;对于性格沉稳的学生,教师要多加肯定和鼓励,在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后加入趣味性的声乐练习。因材施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遵循的教学原则,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都是课堂上必须关注的因素。要全面分析学生的身心状态,在保证学生科学用嗓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其声乐演唱的潜能。

2 训练方法

寻找适合中学生的训练方法,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教师应重视练声计划的制订,建立正确的发声概念和掌握发声技巧是这个环节的首要目标。因此笔者从课前热身和发声训练两部分进行分析,提供一些适合变声期短时训练的方法。

2.1 课前热身

良好的开端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声乐课前开展运动,调动身体机能,将注意力拉回课堂。经常运用课前热身的训练方法,可以使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即每次进行这个环节时,学生就能主动、有意识地将身心投入课堂之中,将心神聚于知识的海洋。声乐课堂前期注重学生是否已经进入歌唱的状态,尤其在冬季,学生往往身体不够暖和导致唱歌声音僵硬,这就要求教师带动学生进行运动热身。

传统的热身环节设计要求有针对性、趣味性、创新性,因此需要在多次实践中总结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热身活动,快速调整学生心理,从课下的放松惬意转换为课上的严谨认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设计,活动要具有创意、多样性[3]。笔者多以体转运动、扩胸运动来开始课堂教学,再视年龄阶段选择有趣味性的运动方式,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发声练习。如“请你跟我这样做”适用于刚入学的中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喜爱模仿和挑战,往往对此类运动方式有着较大的兴趣,通过小幅度的运动使学生动起来,达到微微发热的状态。

在发声前需要保持正确的演唱姿势,正确的姿势不仅能协调人体的发声和呼吸,还能美化演唱的形体表现。演唱者在相對静止的情况下,会选择坐姿或站姿,这要求学生身体自然放松,头部保持端正、水平,目视正前方,避免出现仰头、俯首或是往前伸的颈部动作。肩背放松,腰部自然挺直,双手自然垂放于体侧或身前。两脚微微分开至与肩同宽,身体重心平均分配于双脚之间[4]。要注意发声时的身体姿势不宜过于松弛,也不宜过于僵硬,教师需要运用正确的示范,提醒学生将头颈、胸背、腰腿部位逐一放松,找到稳定的重心,建立起正确、自然、舒适、美观的演唱姿势的概念。

2.2 发声训练

热身环节后,演唱者身体得到舒展,已经做好发声的心理准备。正确的训练方法在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之后,能逐渐收获理想的声音。面对身心不断发展的学生,呼吸训练和常用发声训练不能套用成人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和总结出适合学生的一套独立、系统、创新的发声训练方法。

呼吸训练。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所在,是歌唱训练中最基本的内容,适宜的呼吸方法为发出悦耳的聲音提供了重要保证。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呼吸方法时要多用形象启发性语言,使理论讲授生动形象[5]。笔者在进行声乐教学时会常用“我们来缓缓吸气,感受一下栀子花清新淡雅的香味”这样的语句进行情景描述,创设出一个可供学生重建的“闻花香”场景,引导学生感受腹式呼吸,将歌唱中的呼吸方式与跑步运动中的呼吸方式区别开,尽量做到气息下沉,借助腰腹力量与气息对抗。此前的扩胸运动和体转运动正好放松了肩颈、胸背、腰腹,以温柔对待声带的方式感知呼吸。

需要注意的是,处于变声期的中学生歌唱的音区较之前可能会有变化,进行发声练习时音域需要尽可能徘徊在中音区,此时练声时长也必须短于正常状态的时长。应培养学生自然、舒适的发声习惯,实现科学练声的目标。

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能带来事半功倍的练习效果,教师应尽量用形象的联想将元音融入发声练习。中学生处于变声期,宜使用长短结合的“u”和“i”等元音感受声带的闭合,同时以“m”“n”“l”作为辅助,少用爆破力较强的元音或音程过大的练声曲,将高难度的练习曲调整为高位置的朗读、轻松的发声。

平时多采用哼鸣练习、元音练习、跳音练习等发声方式演唱,这些练声曲对于成人来说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但对于中学生来说,反复练习同样的内容显得略微枯燥无趣。因此巧用趣味性的练声曲、创设场景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例如常用的吹唇练习,在放松舌、喉的状态下呼气,双唇在微闭的状态下撅起,感受气息均匀地从齿间通过,使嘴唇进行匀称、持续的颤动,加入五度下行的旋律,发出自然、放松的声音。

此外,对于语言咬字等理论知识讲授的环节要注意不能占用过多的时长,教师多引导、示范,使学生对如何咬字形成规范的认知,在此基础上逐步训练舌部发音的技巧,明确舌头在口腔中的运动部位,耐心调整中学生常出现的平翘舌、方言、鼻音等问题。

3 声乐训练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在音乐课堂内外的状态,了解学生在声乐训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把握课堂,激发学生唱歌的欲望,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1 变声期的嗓音问题

变声期间,学生的声音由清脆高昂转为成熟低沉,无法避免出现嘶哑、延迟发声、容易破音、无法控制音准等问题。男孩一般在12~15岁,女孩一般在11~13岁,变声通常持续一年左右。变声期童声明亮的特征将逐渐消失,男生声音逐渐浑厚低沉,女生声音变得圆润平和。作为由童声转变为成人声音的一个必经阶段,学生在校学习的这段时间是学生发声器官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需要注重声带保护,这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在变声期后的歌唱和说话发音[6]。这一阶段不仅是学生嗓音的变化期,还是学生身体的发育期,更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时期。在进行短暂的声音训练之后,学生的声带可能会充血,喉部僵硬紧张。运用正确科学的发声方法,避免学生声带受损,关注学生身心发展与课程知识的学习同样重要。

由于生理变化,因此学生在变声期并不适合进行高强度的声乐演唱,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停止声乐训练,否则不仅影响声乐演唱的质量,还会影响学生声带的发育。变声期如果不重视呵护嗓子,会导致脆弱的声带水肿,声带无法正常闭合,甚至会引发声带疾病。因此在变声期,学生尽量不要进行声乐学习,以杜绝嗓音问题的发生,可以在变声期以后再系统进行声乐学习。

处于变声期的学生身心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心理逐渐成熟,但此时往往还未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因此,对于声乐学习仍处于被动吸收相关知识的状态。在对学生开展声乐教学的同时,要时刻关注其心理状况,避免出现嘶哑、破音、跑调等情况,及时消除学生的恐惧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

3.2 喉头不稳定问题

成年人在声乐演唱时能够较为轻松地找到胸腔共鸣,而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机会匮乏的情况下,难以理解声音的共鸣。此时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描述方式让学生感受低位的发声,打哈欠就是打开喉咙的最简单的办法[7]。在“哈欠”发声状态下,引导学生将喉头放置在较低的位置,这个位置适中,既不会放任喉头上下弹跳,又不影响自然的发音。学生能够理解喉头所在之处是一个相对的、舒适的区域,便能更好地发出灵活流动的乐音。相对于控制喉头,笔者更重视“忽视”喉头的教育方法,当喉头不被强调的时候,就能“不被过多考虑和重视”,当声音状态正确时,喉头自然能落到适当的地方。

4 结语

作为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学生的声乐训练和儿童、成人的声乐训练有共通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共通之处是都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使之能胜任歌曲演唱任务,不同之处是身心的发展程度有异。同时,歌唱兴趣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如何调动观望状态中的学生参与到歌唱中来,如何克服歌唱中的“羞于启齿”等问题,需要教师持续思考。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觑,只有时刻关注学生的身心状态,才能谨防错误的训练方式对学生的嗓子和心理产生不可逆的损伤,也能发掘出更多有助于中学生热身及发声的训练,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王思嘉.中学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安阳市六十四中学为例[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1.

[2] 姚雁林.儿童歌唱教学的实践探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3] 原盼.儿童声乐的教学实践与探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4] 方婧.变声期儿童的声乐教学及嗓音保健[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5] 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6] 王园园.儿童变声期声乐教学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7] 李莎.声乐教学中喉头问题浅论[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S1):177-178,184.

作者简介:姜佳琦(199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练声声乐教学中学
在多解中学创新
浅析成人声乐教学中发声训练的方法
浅谈声乐训练中练声的方法及作用
谈声乐教学中“练声”的重要性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试述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