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西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2024-04-18 04:19王海燕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9期
关键词:高质量创新能力人才

王海燕

[摘           要]  我国社会进入精细化管理时代以来,需求综合分析能力和专业知识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以我国西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探讨高校实现 “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转型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高分低能”的现象,有利于西部转型高校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    键   词]  高质量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9-0065-04

2015 年,国家提出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将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思路转变到服务地方经济上,同时也对高等院校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当前创新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2011年,中国科学院提出“科教融合 , 培育未来科学人”战略计划,这是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需求的转折点。2019年,国家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科教的发展较东部地区有明显的差距,教学资源分布不均衡、教育观念落后、人才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成为影响西部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为适应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形势,提高市场需求的竞争能力和人才素质,西部高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但由于教学经费和教学资源的缺乏,相对造成了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效果和作用不明显,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已经成为影响西部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高质量发展

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新时代下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经济的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高质量的经济循环是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内涵。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指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通过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能力和水平。只有系统谋划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才能在顺应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彰显中国特色。

(二)西部地方高校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和直辖市。截至2018年底,西部地区总面积约 678 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0.6%。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27.2%,西部地方普通高等院校711所,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24.4%。西部地方高校隶属西部地方政府管理,人才培养主要是为服务我国西部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需求。

(三)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的内涵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造精神、创造能力的人,要求培养的人才须具有创造性。 二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为社会和组织创造价值和贡献的人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三是创新人才的内涵可从“创新”“人才”两个角度理解,“创新”是一种实践,指具有创造性和创意性,是创造新事物的一个过程。“人才”新编《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从国外三十多年来高校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情况来看,虽然各个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但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价值取向、设计理念和运行模式。具体包括: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园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课导师制模式等。如丹麦,为了能在年轻人中塑造一种强烈的“双创”文化,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驱动力,综合提升学生的“双创”意识、“双创”精神和“双创”能力;而法国为了加强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提升就业率,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了《技术教育方向法》等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印度很多高校也開设了与创新相关的课程,他们既重视相关教材编写的质量,从基础上保证创新教育理论的先进性,同时又强化学生实践技术技能的提升等。国外许多国家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全过程融入“双创”教育理念,确定“双创”教育目标,从而实现“双创”人才培养方式。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国内学术界百花齐放,出现了“知识创新、人才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研究的热潮。和学新(2008)《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探讨》文中,提出创新人才培养要“树立学术自由、文化理解和多元文化的理念”。隋姗姗、钱凤欢、王树恩(2018)在《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析》研究中提出基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徐志花(2021)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提出多元化的“双创”育人体系 。进入21世纪,我国市场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各地区高等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经历了“创业”“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个阶段。目的是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层面、创业层面、发展层面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行动导向。

三、西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选择西部地方部分高校作为调研院校,通过发放问卷、调研访谈,对创新人才市场需求、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创新思维、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考核与评价等内容进行调研,发现西部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西部高校对人才创新发展理论研究不深,对市场创新人才需求的认识理解不足,人才培养设计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合。对培养应用型、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认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毕业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评价等方面,还保留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思维,课堂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课堂教学的“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设计没有完全形成,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只是依靠就业指导课程在课堂上完成,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缺乏独立创新思考的能力,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创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师资队伍创新能力建设滞后

创新人才的培养国内是于2011年提出的,2012年国家启动地方本科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7年教育部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思路转移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通过分析调研资料可知,西部部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落实中,单纯地只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实践教学课时,签订了校企融合育人的协议,对师资队伍创新技能的培养和提升没有形成好的机制和措施,鼓励教师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保障措施没有形成。校内师资走不出去,企业师资走不进来,有创新想法、创新项目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实践指导。没有将“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题进行研究;“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创新人才培养效果不突出。

(三)忽视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实践技能、实践技术培养,实践岗位的锻炼中逐步形成的。部分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模式相对传统,实践教学创新思维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不能深度融合,多元化实践创新教学平台搭建不完善;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数量设置不足,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研究的理念没有渗透到教学中,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力培养教学环境。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局限多,不能实现更深层次的实践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比赛过度依赖指导教师,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部分学生参加“大创”项目只是为了完成第二课堂学分的积累,项目完成的成效不高,大学生在专业上的创造创新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很好地得到培养。

(四)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健全

创新能力的科学评价,需要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及体系,通过创新学习能力评价、创新思维能力评价、创新实践能力评价等可衡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西部地方高校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指标体系中,教师对学生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仍然采用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形式进行。学生创新能力评价的量化指标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对学生的能力评价方式单一、共性评价多于个性评价、评价结果导向不明确、课上课下能力体现的过程性评价缺失。成绩考核评价上没有形成从“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理论—实践—作品—理论—成果”的过程性、验证性、阶段性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固化,重结果轻过程,忽视了创新人才培养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需求的转折点。

(五)产教融合效能不明显,社会服务创新能力不足

2019年,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西部地方部分高校在轉型发展过程中,依据地区、专业特点与行业企业构建“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但是在推动融合过程中,关于校企育人合作的“学—研—教—创—技—用”模式,行业产业资源落地高校的机制、高校教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产业发展创新问题、服务地方经济的新模式等方面的融合效能不明显。校企合作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主要体现在高校课堂中。行业、产业的创新理念、创新需求无法与高校形成“一体协同、引育并举”实效,校企协同育人的契合度不高,毕业生在行业企业岗位实践中综合应变能力、专业技能实践操作和运用能力、岗位担当能力等明显不足,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创新能力不强。

四、 提升西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及建议

(一)转变教育理念,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部地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顺应西部新时代发展要求与时俱进。一是以“完善育人理念,注重培养质量,坚持创新引领”,为地方高校办学根本。二是强化“教学—实践—科研—人才”教育环节的深度融合,拓宽“校校、校企、校政”相互联合优势互补,坚持“工学结合、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理论实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践技能的提升等环节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四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特色,优化人才培养个性化模式。

(二)建立创新能力指导教师责任制,提升师资队伍的能力

现阶段国家在积极推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地方本科院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一是师资队伍能力的提升要坚持“企业引进+派出培养+校企对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体系。二是要采取“校、企、政”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创新能力指导教师责任制,形成教师从入职选拔、学习培训、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环节的全过程培养及评价。三是培养构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造力强的教科研学术团队,强化提升师资队伍实践和创新能力。四是要保证专业知识、学习实践技能养成、大创竞赛、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五是建立教师创新改革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助推教师创新教学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形成“教、学、做”一体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三)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强化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技术和创新环境。地方高校培养市场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在教育教学的执行过程中积极地搭建创新实践平台,营造教学实践活动的氛围,激发学生专业探索的意识。一是要制定高校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要建立师生创新团队立项创新项目,完成创新实践平台搭建,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是要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推进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形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能力的转化,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四是要依托“校+企”共建成立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利用企业实践资源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五是要落实教科研成果的转化,提升学生专业知识成果转化的参与度,培养其创新思维,提升其创新能力。

(四)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式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是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健全评价标准(品德、知识、能力、素质)等。二是要执行分类、分级、分阶段的过程考核方式,采用模块考核、项目汇总的形式,建立创新人才评价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三是要打通创新人才评价的地域、身份、户籍等限制条件,畅通创新人才评价渠道,防止评价过程中的“一刀切”现象。四是要发挥政府、高校、企业、市场对人才的反馈与评价能力,完成顶岗创新实践能力的考核与评价,形成多元一体的创新人才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五)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能,强化社会服务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构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推动形成教育、科技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新格局、新生态”。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提升“校企协同育人”效能,强化高校创新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是西部高校创新发展的首要任务。一是要精准分析地方经济发展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岗位需求的变动趋势,准确定位专业设置。二是要利用SWOT分析法准确把握西部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市场竞争的优势、劣势,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特色。三是要按照地方高校专业特点及能够服务地方经济的技术和技能,准确确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项目,从融合模式、资源配置、师资队伍供给等方面实施深度融合,提升协同育人效能。四是西部地方高校要积极利用国家推动西部发展战略政策的红利,主动构建“校政联合”“校企融合”“校校协同”等多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学生社会服务岗位和机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认可度,强化社会服务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2023年10月,教育部举办的教育数字化助力中西部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在银川举行。会议要求,西部高校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充分挖掘红色历史资源,加强区域文化研究,推进教育数字化,切实推动区域合作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西部高等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推动西部地方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特色发展,加强个性化培养,走好创新之路,拥抱时代变革。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组建改革创新教学团队,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會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徐小洲,李志永.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制度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0,30(11):12-18.

[3]高扬,付冬娟,邵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历史演变、合理性分析及建议[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6):18-22.

[4]刘世明,陈惠红.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C]//河北华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培育学术论文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2019:3.

[5]林海霞,白向伟.校企协同育人:专业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75-276.

[6]陈媛.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与运行机制[J].中国高校科技,2018(9):90-92.

[7]徐永其,隋福利.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融通机制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11(1):121-125.

[8]袁旦.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26-30.

[9]魏中林.面向2035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J].高教探索,2019(11):5-8.

[10]夏素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现状与实施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4.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高质量创新能力人才
人才云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