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度学习角度谈高中地理教学方式转变

2024-04-18 05:26林碧珠
高考·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转变高中地理深度学习

林碧珠

摘 要:高中地理这门学科综合性较强,是部分学生高考的必考科目。由于学科知识特点,高中地理一度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对于学习文科的学生来说也是挑战性比较大的一科。传统的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地理思维方面,效果差强人意。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提升地理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就非常有必要。

关键词:深度学习;高中地理;教学方式;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深度学习的理念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已经在很多学校开始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深度学习主要是讲通过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掌握举一反三和创新的能力。另外,跟传统学习过程不同,深度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它更多的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触类旁通基础上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获得成就感。

一、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高中地理除了需要学生背诵记忆之外,还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数学计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导致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没有信心或者不感兴趣。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考查的比重相对不大,导致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重视度不高,投入地理上的时间相对较少。

部分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方法使用的还是记忆和背诵,对于深度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欠缺。高中地理不仅仅考查概念和规律,还要考查学生推理、计算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所以,不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很难提高学習效果。

但是,部分高中地理课堂仍然采用单一的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过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识不足。而且过度重视考试方法和考试重点内容的教学,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对知识领悟能力的培育,导致教学成果不佳。

二、从深度学习角度转变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意义

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地理知识体系,并能够从地理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1]。鉴于当下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深度学习正好可以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因此,深度学习对于高中地理教学和学习而言,不仅仅是新课标改革深化的要求,也是广大师生对地理教学和学习的必要需求。

深度学习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参考,对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教师教学反思都有帮助。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并且需要学生自主思考,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这给学生高中地理的系统化学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转变的探究

(一)教学过程注重学科交叉

高中地理是自然与人文两个领域知识的结合,没有综合素质的基础很难完成高中地理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找交叉学科资料,不仅培养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也复习了其他科目的知识,同时降低课堂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过程,知识总结和提炼能力、知识融合的能力等都会得到提高,这也有助于学生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情境式教学

地理知识又多又杂,在教学中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很难高度集中精力去理解。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从不同的情境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新高考中题目都是以真实情境为背景,所以情境的创设对高中课堂中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至关重要。情境的创设遵循真实性、针对性、启发性等原则,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共鸣,应内容简洁明了、重难点突出,贯穿教学始终,学生的思维就会发生碰撞,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2]。例如,高中地理中有关地貌形成与特征的教学,大篇幅的文字介绍很容易让人产生反感,如果教师为学生找到每个地貌的代表性实景视频,让学生自己描述视频中地貌特征,对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必然是事半功倍。

例如,在《常见地貌类型——风沙地貌》一课教学中,引入西北地区风沙的视频,从视频中让学生生动形象地认识风沙地貌中的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并对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探讨热情和求知欲。对于自然活动对地理的影响,可以为学生播放科普视频,或者带学生参观地理博物馆,让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让学生认识环境保护和地理的关系,培养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再如,在讲授《植被》一课时,可以尝试对校园的植被进行调查,在观察、记录、整理、分析数据中学会深入思考问题,分析植被生长差异的可能原因,强化学生对植被和环境关系的认识,对影响植被的自然因素认识更加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在校园绿化中的意义。在《工业区位因素》授课中,可以以本土的企业福耀玻璃厂为情境,贯穿课堂始终。首先简单介绍了福耀玻璃厂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玻璃厂车间生产玻璃的视频,引导学生归纳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呈现福耀玻璃厂在美国建厂的新闻,展示福耀玻璃厂全国分布图和世界分布图。然后进行探究:为了供应美国玻璃市场,福耀集团在中国、美国建厂的区位优势分别有哪些?学生分组热烈讨论,对于是否去美国建厂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展示福耀玻璃厂董事长曹德旺先生的采访视频,比较各自的区位条件,总结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整堂课以本地企业为背景,真实有效并引起共鸣,引发学生思考,整个探究活动过程从简单到复杂,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达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课后还有同学意犹未尽,自己上网搜集资料提出了更多独特的看法。当然围绕真实情境展开的课堂探究中更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是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

(三)应用问题教学法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并无好处。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实践表明采用问题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达到深度学习目标有很大帮

助[3]。学生在课前带着教师给的问题查找资料,对于不懂的地方也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学习来答疑解惑,学习以后根据自己想要深度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答案。每一次提问题和找答案的过程都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构建自己的地理学科知识体系。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必须符合课标要求,不能漫无边际,夸夸其谈,除了科学表达之外,还得注意问题本身对思维培养是否存在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一般来说问题的设计应该以已学的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探索新的知识,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思维链,层层递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完成探究,做到深度学习。

例如,在《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意义》一课教学中,以乡土地理为主,唤起学生的熟悉感和兴趣点。以福建龙江为例,通过对宋桥、元载大桥、观音埔大桥的背景知识学习,从时空角度分析影响交通建设的因素,设计一系列问题链:1.为什么宋桥桥墩建成舟形?2.龙江古桥自建成以来面临哪些不利自然条件?3.与古桥相比,元载大桥的优势有哪些?4.元载大桥的建设对龙江古桥有何影响?5.观音埔大桥建成给福清带来哪些影响?6.通过建设时长、资金、桥梁的规模等方面的比较,影响现代交通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系列问题过后,课堂情绪高涨,学生之间的讨论热情空前,没想到把身边熟悉的事物搬到了地理课堂上,更加激发了学习兴趣,并迸发出一系列的问题。然后趁热打铁,介绍港珠澳大桥,让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国家的建设水平,也设置了一系列问题:跨海大桥弯曲起伏的原因?为什么要建海底隧道,一桥到底不行吗?港珠澳大桥建设给港珠澳地理带来的积极影响?整节课以问题链串连起来,通过时空对比,理解交通建设的影响因素和意义。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辩论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提高深度学习效率

牢记学生是课堂主体,尊重学生,让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对已学知识进行记忆、理解、质疑、重组,再形成个人的独特思想意识和观点,达到深度学习目标[4]。

例如,在讲授“解决沙特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措施”相关内容时,采取了小组探究法,将班级进行分组,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知识很好地解决问题。对于如何运用所学洋流知识设计运输冰山的路线,对学生来说则是难点,但该问题却能让远而空的洋流变得近而真实,通过小组探究,学习的知识得到实践应用,实现深度学习目的。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提出了本节课的核心又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主题——能否利用南极冰山来缓解阿拉伯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了解南极冰川的储量、分布等状况以及阿拉伯的国内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组探究:你是否同意,说明理由。设置一系列小组探究问题:1.为减少南极冰山消融,提高冰山的利用率,设计冰山输送线路时需要考虑运输速度,在输送过程中可以利用哪些洋流?2.根据洋流的季节变化,什么季节运输更合适?并将冰山的输送路线绘制到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上。整节探究设计将核心问题分成了若干个具体问题,活动情境由简单到复杂,问题由浅显到深入,形成问题链,对学生思维水平的要求逐步提高[5]。学生还可以以辩论的形式就“可不可以利用南极冰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促使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开始从多方面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深入辩论使他们体验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引导学生从理解、迁移走向思辨、深度学习。整堂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深入小组内部,对学生存在的相关疑问做出适当的解答,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反复探究,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目的。

(五)借助现代技术手段促进深度学习

在大部分地理教学中,无论是观察图表还是实验过程,教师通常没有布置具体详细的观察任务,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没有办法深入理解。原因可能是教师对地理学科原理理解不深刻,关注其他地理性而忽略了科学性,也可能是过去受到地理课堂的限制和地理教学手段的限制,只有较少学校拥有地理专用教室,而像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学生,人手一套的实验器材,更是少之又少。随着智慧教室的建设,信息技术的进步,地理课堂的教学形式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撑,做到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也变得更加全面而便捷,学生学习地理原理更加直观有趣,地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自主发现自然现象并加以解释,学习效果得到极大的

提高。

例如,在《洋流》一课教学中,在讲述“洋流概念”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利用Earth Null School(又被称为全球大气可视化模拟网,能够实时展现全球洋流、大气运动等数据平台)展现墨西哥湾暖流实时状况,通过改变时间对比佛伦利达半岛距离等手段,引导学生深度观察洋流的特征,自主得出洋流概念。这样学生对洋流概念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对“常年”“大规模”“稳定”的特征的领会,形成新的发展区,为后面洋流影响机制的推导形成良好的学习基础。因此对概念、地理想象的把握是学好地理原理及其应用的根本。当学生面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无从下手,寻找其中的规律,并绘制成洋流模式图就更加困难,学习依然是停留在表面,做不到深度挖掘。教师课堂上应用全球大气可视化模拟网展示各大洋洋流实时情况,引导学生绘制模式图。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和绘制,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解决问题,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开展深度观察和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撑。

信息技术可以用在中学地理的大部分知识点的讲授,比如地形地貌、水循环、天气系统等。例如,在《常见地貌类型》一课讲授中,可以以长江为例,介绍河流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在课堂中充分利用谷歌地图展示长江流域各地貌,学生不仅如身临其境地观察不同地貌,还能通过对比,对已有的感官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唤醒学生的课堂灵动性和多维思维,做到高质量的深度学习。

结束语

高中地理除了对学生的历史、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基础有要求,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查找资料、数据统计分析、建立模型等能力,因此想要学好高中地理必须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的理念跟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在教学中以深度学习理念来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不仅可以更好地达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值得广大师生共同探索和实践。本文仅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层面,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和课堂观摩课案例,浅谈了深度学习的一些教学方式,未来能否有更多具体教学策略,还需一線地理教学工作者一起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商中亮.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深度学习思想的教学策略探究[J].高考,2021(1):29-30.

[2]杜冬.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深度教学探究[J].高考,2021(1):45-46.

[3]刘海强.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路径[J].智力,2020(19):159-160.

[4]赵强.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转变研究[J].读写算,2019(18):40.

猜你喜欢
转变高中地理深度学习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